浅谈儒家文化中的学习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我国教育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本文从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论述中,梳理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学习内涵、学习条件、学习过程的观点,这些学习观对当代的学习者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学习观
  在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尤其是教学理论中,严格来说大部分都是学习论。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虽然强调教师的作用,但相对而言却把“学”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在各家各派的思想中,儒家思想对中国学习观的影响最大。
  1、学习的内涵
  儒家思想对于学习的内涵探讨不多,但“学习”两个字是由孔子首先联结在一起的,即“学而时习之”,“学”是指获得知识和技能,“习”是指温习、练习和实践。儒家思想更多地探讨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性相近,习相远”就充分肯定了学习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再如“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可见学习的价值不是能够被轻易替代的。《大学》中指出了学习的作用在于多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学习的条件
  (1)道德为先,以德为本。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以道德作为基础,《论语 学而》中的第6条即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只有做好了孝悌,对人讲信用而且乐于付出爱,除此之外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困难是学习和成长的资源
  严教苦学是中国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至今还被很多教师家长视为真理。正如孟子曾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应该让学生经历愤和悱这既痛苦又有意義的过程,为学生保留积极思考的空间。
  (3)善假于物
  善假于物的思想源自于荀子,体现在《劝学》的名句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用各种例子启发学习者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各种工具,以便更有效地达到目标。这特别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思想。
  3、学习的过程
  我国古代教育家多把学习过程视为一个由多环节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或系统。在此简单归纳孔子、荀子和《中庸》中关于学习过程的思想。
  (1)孔子:学—思—习—行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这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与思的结合,而他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说明孔子认为思应该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学先于思,也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先要从“学”中获得感性知识,有了感性的材料,才能通过“思”获得理性认识。
  第三个环节“习”指复习,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虽然有少数学者反驳传统解释,提出“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为“使用、应用”之意,实际上使用也是复习的一种方式。对于心理学而言,它们都能帮助学习者巩固知识,并且在“习”的过程中还能产生新的启示,获得新知。
  第四个环节“行”,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大意是一个人把《诗》三百背得滚瓜烂熟,让他去处理国内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去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地办理交涉,他虽然背得多,那又有什么用呢?由此可见,孔子尤其重视学以致用,认为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应用中。
  (2)荀子:闻—见—知—行
  荀子是一位重视知行合一的思想家,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他反对简单的记诵之学,而更重视身体力行。荀子说:“学子之学,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诸动静” (《劝学》)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儒效》)由荀子以上言论可以看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始于“耳闻”,而“耳闻”不如“眼见”,这两个阶段都相当于心理学中所说的感知觉,学习者将所见所闻“著于心”,即是大脑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以获得“知”——正确的概念和判断,再将“知”“布乎四体,形诸动静”,就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了。
  (3)《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博学”中的“博”有两层意思:一表示学习的内容要广泛,只有广泛猎取知识,才能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二表示学习的态度要宽容,只有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才能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虚怀若谷”,从而汲取各种不同的理论中的精华。
  “审问”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二是表示在博学和质疑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回答问题。这是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
  “慎思”是指“审问之”后还要独立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思其然,亦思其所以然,而且在思考时要认真谨慎,不妄下结论。
  “明辩”是指学习者在思考和探索疑难问题之后,运用概括、判断、推理、演绎、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探求的活动过程。它要求学习者在经过独立思考后,把握住问题的本质,从而得出正确的、有价值的知识。
  “笃行”是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踏实努力地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虽然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学习观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对于当代的学习者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引进众多西方哲学思潮和学习理论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学习者应如孔子所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参考文献:
  [1]汪艳玲.中国古代学习思想与研究性学习[J].教学研究,2003, 26(3):202.
  [2]蒋立杰,马利文.孔子学习心理思想浅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1):8-9.
  [3]刘艳华等.孔子学习心理思想的现代审视[J].辽宁教育研究,2007(7):53-55.
  [4]王身佩.心理学研究中国化问题辨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73-7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云南体职院学生为例,从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创新改革为着眼点,将在这个大主题之下选取小的切口进行深入研究,试图解决目前学院课堂上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程度,并与时代接轨。  【关键词】:互联网+ ;微课;翻转课堂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开始成
期刊
叔本华和尼采对死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见解,都认为可以将死亡纳入人本主义范畴,并且将其上升到哲学本体论高度,而且认为个体的死亡不值得被重视,并且在严格意义上将个体和生命意志区分开来。  (一)将死亡纳入人本主义范畴并将其上升到本体论高度  叔本华关于死亡有两句名言:“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叔本华的观点是死亡之所以能给哲学家灵感,归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不单单只是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学会自学。笔者在本文中将对学生自学策略进行探讨。文章从兴趣、基础、方法三个角度,指出引导学生小学语文兴趣之花、注重学生小学语文基础之花以及加强学生小学语文方法之花三种策略,并且在不同的策略之下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以及注意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策略  引言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中文类
期刊
【摘要】:本文为研究大学教育对作家创作的影响,通过与阎真的直接访谈,从心理学、大学教育对作家的影响和现实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作家人生文化积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一个作家的成长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有利的创作氛围,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内涵,更让具有多重身份的作家,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不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激情。  【关键词】:大学教育;作家创作;阎真;影响  前言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因素,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来自学习、生活、就业各个方面的压力,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重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等方面上。现如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各地高校近些年来也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的课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育系统、培养更加专业的师资队伍
期刊
【摘要】:在当今形势下,人们的理念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要针对各种变化,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方案,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维以及观念均发生很大改变,政工师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新形势;政工师;思想政治  1 、企业政工师的概念  企业政工师也称为政工干部
期刊
【摘要】:《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要标志,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本文将围绕《宣言》重点阐述民族理论思想,为新时期的中国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宣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读  《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艰苦理论创造的奇迹,在19世纪40年代末期
期刊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决定了我国未来的宏伟蓝图,只有坚持并坚定不移的走这条道路,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安定幸福。  【关键词】:美利坚道路;中国道路;优越性  道路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甚至是每一个个体的幸福,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最终
期刊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阶梯,对于中小学教学而言,创新更是培育民族未来的希望。艺术的精髓在于追求变换不定的创新,而将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或许能使艺术学科跨界教学成为可能,通过跨学科教学的尝试性探索,将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育出学生的创造型潜能。通过这种形式的有趣结合,无疑能使课堂教学氛围增色不少,但这只是创新型课堂教学走出的第一步,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关键词】:关系;发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  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