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sushi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素养教育
  
  编者按: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全方位、全天候的海量信息充斥在人们的周遭,极尽可能地缩短着人们思考和沉淀的时间。其结果是,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媒体给出“真实”来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判断,“媒体现实”成为阻挡人们寻找真相的“毛玻璃”。保持一定的辨别、批判能力,并拥有正确应用媒介的能力,是人们面对媒介时应该拥有的自我保护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对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这种能力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自动具备,于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产生、发展便成为社会进步的题中之义。这不仅事关教师与孩子媒介素养的养成,也事关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大众传媒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及日复一日、无处不在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着日趋复杂的影响。作为“大教育”概念下的传播媒介,对学校教育的正面推动与负面干扰也在争议中不断发展。伴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介的普及,“参与式文化”渐露头角,“后喻文化”已然成形。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的正面效应,同时避免其负面影响,成为当下学校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
  媒介素养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从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反对大众传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1]这种理念后来开始在欧美、亚洲、非洲等国家扩展。作为针对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与运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育对象上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教育理念上,英国学者帕金翰认为现在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超越初期的保护主义传统,进入到媒介使用能力的培养上。[2]美国学者詹金斯同样认为,利用新媒介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是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在教育对象上,随着媒介影响的日渐强大,也从当初的青少年扩展到全体受众。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体素养”做出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在今天,所谓“媒介素养教育”,一般是指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与有效利用媒介基本素质的教育。这种素质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媒介传播的信息进行思辨的能力,另一部分是利用媒介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分析、评估与传播等能力。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其媒介素养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个体素养所指的内容,还应包括教师职业本身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即在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媒介以及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换言之即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媒介素养是个体素养(由对媒介信息的识别、获取、分析、评估与传播等能力构成)和职业素养(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等)两部分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使教师具备个体媒介素养与职业媒介素养能力的教育便被称为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共计7种能力,即正确识别信息的能力、批判性分析信息的能力、恰当评估信息的能力、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媒介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规范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这七大能力既是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7个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师媒介素养和知识结构的7个基本层次,缺一不可。
  第一是正确识别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媒介素养的基础,也是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面对大众传媒每天提供的海量信息,哪些信息是要选择阅读的,哪些是可以自动过滤的;哪些信息具有正面价值,哪些信息具有负面效应,都需要教师正确识别。
  第二是批判性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媒介素养的核心,也是教师开展免疫教育的核心。这种能力主要指教师能否运用自己现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媒介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商业诉求、情感诉求等进行辨别,揭示信息传播者的说服意图,从而保持对信息的清醒认识。
  第三是恰当评估信息的能力,即教师对信息的价值进行评估的能力,这是使用信息的前提,是教师媒介素养的高级阶段。
  第四是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有效利用信息的基础。这种能力主要指教师使用各种媒介工具对各类媒介信息进行检索,并使用各种手段与技术对所获信息进行存储的能力,这是教师是否适应信息化生存方式的基本检验指标。
  第五是有效利用媒介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这是教师利用媒介信息的主要方面。如何将社会大课堂通过媒介资源的使用引入到学校小课堂中是对教师媒介素养的一个考验。媒介资源的有效利用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同时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第六是对信息进行规范传播的能力,这是教师利用媒介能力的核心。互联网等新媒介首次为受众提供了信息传播的机会,每个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然而,信息传播的自由也带来了秩序的混乱,自身传播行为对他者的负面影响甚至故意伤害行为时有发生。如何正确地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如何规范自身的传播行为,是当今媒介使用过程中亟须面对的主要挑战。
  第七是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这是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与落脚点,也是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区别于普通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大不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让教师掌握基本的媒介生存策略,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思维和策略通过教学的过程传授给学生。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由于我国现有教育体制的限制,单独在学校中开设媒介素养课的可能性较小(高校除外)。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备较强的整合能力与融会贯通能力,将自己所教课程与媒介素养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教授本门课程的过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思维与内容,从而取得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
  三、我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正是因为现代传媒在信息形成过程中存在太多失真的可能,所以对于大众,尤其是对于尚不具备完整世界观但模仿能力却相当强的未成年人而言,最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获得资讯本身,而是如何去更好地理解资讯背后的内容,去了解我们关于社会的认知是如何通过大众媒体被赋予意义从而被建构起来的,媒体是如何有目的地选择、组织与传播信息,有时甚至是故意隐瞒与扭曲信息的。正如文字需要学习一样,对于传媒的认知与使用能力的建立也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对我国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便成为重中之重。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媒介素养教育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之后流行于欧美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和实践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学术界真正开始认识并展开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则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而且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作为一个教育命题,媒介素养教育一直没有引起教育学界的足够重视。依据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我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我国教师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现有教师队伍的校本培训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媒介素养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还存在诸多困难,直接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有组织、大规模培训的可能性比较小。各中小学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结合自身特色,通过制订本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计划的方式,开展校本培训,也不失为一种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还可以要求各大院校媒介素养教育专家进行培训。
  2.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
  针对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显薄弱,师范院校中此类人才更是绝无仅有。各大师范院校可以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师范生进行专业培养,加大新鲜血液的供应力度。这些人才的输出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其他教师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从而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3.加大学校与媒体以及社会机构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联合办学的力度
  在学校力量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吸引社会力量的介入,对教师以及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行联合办学。比如邀请政府的媒介管理人员直接讲述针对媒体的管理政策,邀请媒体主编等讲述媒介的运作过程与信息的生产过程,邀请记者、编导等教授信息的生产与制作技巧。中小学校也可以与各地的媒体协会、高校等机构合作,采用专题培训和讲座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近些年来,由于媒介错误使用而导致的青少年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事件不断攀升,“学校教育失效”的惊慌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假设而是越来越成为当今的现实。应对这种挑战,需要整个教育理念与体系的变革,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媒体及教师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与教育能力获得较快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儆.在大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2]大卫
其他文献
癫痫是因大脑多种病理过程引起的一类综合征。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两百万人被诊断患有癫痫,这使得癫痫成为最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而现有药物仅对60-70%的患者有效,约30%的病患对现有的治疗根本不起作用。另外,常见的副作用还包括镇静和神经元损伤等。因此,发现拥有更高安全性、更低毒性以及对难治病人具更强有效性的抗癫痫药物(AEDs)迫在眉睫。本文以上市药物卢非酰胺作为先导化合物,采用理性药物设计原理,保
自组装现象在自然界广泛存在,通过非共价键自组装形成的多肽小分子水凝胶材料有着化学合成简单,可修饰性好,生物相容性好,低毒性等优点。目前,形成水凝胶有多种方法,如金属离
皂苷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产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真菌、杀虫等多方面生物活性,是多种传统中药和植物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从常春藤、白头翁和黄花败酱中分离得到的齐墩果酸型皂苷,例如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β-hederin)及其类似物具有明确的抗肿瘤活性,其构效关系受到广泛关注。该类成分常以同系物方式存在于某些特定植物中,其分离工作复杂繁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