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界和社会的期盼中,《邓伟志全集》终于出版了。这是上海大学出版社近年来继《钱伟长文选》《徐匡迪文选》之后的又一部学者文集性巨作。《全集》集中了邓老五十余年以来,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孜孜以求的耕耘硕果。可以说,《全集》是一个思想库,是一曲社会歌,是一部人生书,是一卷育人经,更是长者的智慧,生命的礼赞。
一场生动的群学报告
邓老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曾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现任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学会顾问,上海市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全集》22卷,直接涉及社会学共六卷——《社会学卷》(三卷)、《家庭妇女学卷》(三卷),间接涉及还包含了《文化卷》(一卷)、《教育卷》(一卷),《家庭史》(一卷),可见邓老在社会学方面的用功与用勤。
邓老研究社会学,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那就是直面社会现实。他总是能够从社会现实中找问题,想问题。例如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女性地位的重新认识,邓老提出创建“妇女学”,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创建妇女学的声音,这是邓老直面社会的“学科开创”。1994年左右,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兴起,面对这样的新事物,邓老提出了“市场经济的社会功能”,专门讲了市场经济的十大社会正功能。新世纪以后,社会和谐问题重要性逐渐显现,邓老写了《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笔记》,提出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资源共生,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近年以来,民生问题、社会矛盾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邓老又讲民生,写了《民生论》,讲社会矛盾,写了《论社会矛盾》,有感于对以人为本的偏颇理解,变向成为以我为本,邓老提出“人应以社会为本”,应当形成“人以社会为本,社会以人为本”的“互本论”。可以说,时代走到哪里,邓老的研究就到哪里,社会热点展现在哪里,邓老的社会学理论就延伸到哪里。
一堂活泼的科普大课
邓老是社会学家,但曾经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邓老从事自然科学,当时有个计划,就是要研究四大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人类起源,后来,因地球是天体的一部分,将天体起源与地球起源合并,将生命起源的研究交给另一位同志,由此,四大起源转换为两大起源——天体起原与人类起原。因此,有了收录在全集中的《天体的来龙去脉》《人类的继往开来》两本集体编写、由邓主笔的著作。
邓老在《天体的来龙去脉》一书中论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论述了恒星从来不恒,讲到了太阳系仍在日新月异,还讲了地球万象更新;《人类的继往开来》则描写了人类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和发展,讲到了人并不是天然产生而是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论述了劳动创造人本身并创造了人类意识,最后对人类发展做了展望。这两本书,条理清晰,文字优美,影响都很大。因为前一本书,邓老在当时被邀去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编写,后来担任了天文学卷编辑组长;而后一书,影响更大,得到时任中国科学院党委书记胡耀邦同志点名表扬。两本书,直到今天来看,仍可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按邓老讲述,在1981年以后,他就离开了自然科学,但事实上,邓老还一直活跃在自然科学一线,那就是反对伪科学。邓老在反对伪科学上,立场是鲜明的,文字也是犀利的。在他那里,科学的殿堂容不得半粒沙子,他一定要将伪科学批判到底。特别是对人体特异功能,邓老一直在打假,打了好多笔墨官司。现在用伪科学大行其骗的人仍然有,邓老的这些文字,是给我们的警醒。
一本小型的百科全书
《全集》是一本小型的百科全书,邓老学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杂”,从天文到地理,从历史到现实,从社会学到经济学,从妇女学到人类学,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读全集,学者无不为他这种知识的“杂”而叹服,正是这样,《全集》就如同《文集》一样,成为一部“小型百科全书”
邓老为什么做杂家呢?《全集》序言给出了答案。序言中,邓老讲了他之所以为杂家,一是这是他1960-1962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他说“为了让我们接受做杂家的使命,上海社科院的导师们不知讲了多少道理,不知举了多少案例。”,他说,“杂家对我们先入为主,也就决定了我后来的主动去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争取做“百科全书派”。二是,“文革”中,从1971年直到1980年,他从事了近10年的自然科学。“尝到了‘杂”’到自然科学的甜头”,他认为,“通常讲‘隔行如隔山’”,可他切身体会是“隔行不隔‘理’”。
不仅如此,他还有杂的理念。他说,“杂,是我治学上的拦路虎”,但“热爱了杂家以后,便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杂家的理念。杂,会使得文章有血有肉,不至于像瘪三那样,瘦得只有骨头没有肉。杂,有助于提高文章的知识含量,增强趣味性,提高可读性,让读者读起来不吃力,不释卷。杂,只有杂才容易形成杂交优势,时而自然科学,时而社会科学,远缘杂交,更坚实有力。杂,更重要的是赋予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联想,出现思想碰撞的璀璨火花,即创新。杂很容易被人认为杂乱无章。杂乱无章的文章是有的,可是做到杂而不乱、杂而有章也是可能的。万变不离其宗。‘纵横’要求‘捭阖’。会把鱼网‘撒得开’的渔夫,也一定会抓住纲,‘收得拢’,捕到鱼。”
正是这种杂,使得这部《全集》变成了一部小百科全书。我曾经听钱伟长先生批评现在的博士,说“现在的博士是专士”,“博士不博”,我想之所以“博士不博”,关键在于太在乎自己所谓“方向”的一亩三分田,导师太过于限制学生的研究方向,从而无法“杂”。
一部清新的文字画卷
邓老文字有一种鲜明的风格,文风清新。阅读《全集》一个明显的感受是,邓老的文章好看,耐读,有味。近十余年以来,不知是因为西学东渐,留学生渐多之故,还是其他一些原因,八股文渐多——党八股有之,洋八股更多,这种现象甚至蔓延到了小说界。一向为读者爱读,爱看的小说,特别是“纯文学”,也因为追求所谓技巧性,不好看,不好读。但是,邓老的文字并不是这样,《全集》洋洋22卷,一千万字,却没有枯燥感,不仅能品能读,而且能放在枕边读。文字深入浅出,不仅专家学者能品读,在我看来,更在于老百姓都能捧阅。例如,前文提到的《民生论》一文,是学术文章,但就是一篇论文,都有鲜明的邓氏特点,语言流畅,质朴生动。他说“民生是生存、生活、生计”,他讲“民生是衣食住行用,生长老病死”,他还说,民生“生存型就是‘填饱肚子’;发展型就是‘体面的生活’”,他还提到,“‘人心齐,泰山移’,民生工作做好了,人心齐了,人气顺了,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就建成了。”“偏离民生,就会走邪门,走歪道。”这是多么生动的群众语言啊! 我一直在想,很多很难讲清的深奥道理,怎么经邓老笔下一写,文字上就被摆平了;很难表达到位的意思,怎么邓老以笔一顺,就条理清晰地讲清楚了呢?这文笔真是神来的吗?读《全集》,我方知邓老这种新清的文风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影响源是于光远老先生,从严格意义上看,邓老不是于老的入室弟子,但是,却是于老承认的入门弟子,于老和邓老说要写短文。邓老之文要以短论将一事讲清楚,必须要学会,“一句顶多句”,简明清快,不能拖泥带水;另一个影响则源于枫泾农民,邓老说,当年领导为了改造他文风,把他叫到枫泾去把文章逐字逐句读给社员、故事员、队干部听,这对他克服“学生腔”,打掉“八股调”起了很大作用。他说,他今天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来自枫泾人的指教。
一曲厚实的人生赞歌
邓伟志全集中,我特别爱看的是《亲历卷》和《人物卷》。邓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一直以为,一位这么丰富人生经历的学者,如果不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那是多么可惜啊!
在《亲历卷》中,邓老回忆了自己走过淮海战争,到上海读书学习,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作,经历“文化大革命”,再到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洗礼的历程。邓老说,他童年有四大骄傲:一岁,用哭声掩护运枪;八岁,过党的组织生活;九岁,带朱总司令的诗过封锁线;十岁,在淮海战场上押俘虏——淮海战役连他当时这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都派上用场。邓老说,他对自己的中学——萧县中学(现梅村中学)——有“母校不了情”,他高考报考文科与中学有很大联系;邓老讲,他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财经学院)读书,学校的学习安排“功夫在理论之外”,并“不拘一格‘育’人才”;邓老谈到,他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作,午夜去偷运《列宁全集》。邓老还讲,他在跑中写,“文革”结束,他到哀牢山调查,走过亚热带雨林,骑马三天来到苦聪族聚集区,马累倒了,人被甩下去,差一点“献身”;他还回忆了自己在北京史家胡同在于光远先生家中同吃同住,亲眼见了毛泽东、张闻天的合写文章手迹,见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亲笔写作提纲;他讲到,他80年代开辟邓伟志信箱,办《社会报》,遇到的种种酸甜苦辣……
通过邓老这些文字,我们事实上在看社会,读社会,想社会,阅读邓老的书真是阅读社会的大书啊。
在《人物卷》中,邓老写人,常常讲故事。邓老写刘瑞龙同志,他说刘瑞龙同志“生产上赛农民,学术上胜教授”,说他指导社会调查,说社会调查就是“抬头一望,开口一问,回来一议,提笔一写”;他写夏征农同志,说夏征农同志首先是大文人,其次才是大官,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夏氏命题;他写赵朴初先生,说赵朴初先生最先发明了执政党与参政党“掌舵与划桨的关系”,他代人请朴老题字,朴老从不回绝,并不收分文;他写冰心女士,说冰心爱花,冰心曾对他讲,“搞社会学,跟我丈夫一个专业。解剖社会,胆子一定要大”;他写雷洁琼先生,他讲雷老永远有“雷氏微笑”,雷老长寿得益于善、俭、乐三字;他讲王元化先生,王老曾和他两年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王老骨头硬,是思想者,和大家聊天极少聊家常,多谈读书心得;他说爱泼斯坦“双语通天下,肤色不隔友”;他讲闵惠芬谈弦乐,那是“高山流水常相知,雁飞千里不觉寒”;他还写柯庆施,说“柯左论”事实上有很多问题……
有的人物,邓老以长论,有的亲历,邓老则短论,但一个个人物,经过邓老几笔,勾勒几个生活侧面,形象就跃然于纸上,令人起劲;一件件事情,被邓老娓娓一道,犹临其境,令人浮想联翩。
这是邓老在为师,为友作画啊,邓老为他人作“画”,他人也为邓老作画,著名导演李前宽就拿起了笔,于是有了《全集》封面的侧面李前宽绘的邓老侧面肖像——这就是邓老厚实的人生。
邓老的《全集》出版了,但是,《全集》事实上不全。一来是《全集》一千万字,实仍有漏。二来更重要的是,邓老表示不封笔,还要继续写——要为人民写,为社会写,为国家写!手捧《全集》,我们深情期待邓老能为《全集》继写新章!这是中国好声音,是时代新强音!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一场生动的群学报告
邓老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曾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现任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学会顾问,上海市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全集》22卷,直接涉及社会学共六卷——《社会学卷》(三卷)、《家庭妇女学卷》(三卷),间接涉及还包含了《文化卷》(一卷)、《教育卷》(一卷),《家庭史》(一卷),可见邓老在社会学方面的用功与用勤。
邓老研究社会学,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那就是直面社会现实。他总是能够从社会现实中找问题,想问题。例如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女性地位的重新认识,邓老提出创建“妇女学”,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创建妇女学的声音,这是邓老直面社会的“学科开创”。1994年左右,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兴起,面对这样的新事物,邓老提出了“市场经济的社会功能”,专门讲了市场经济的十大社会正功能。新世纪以后,社会和谐问题重要性逐渐显现,邓老写了《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笔记》,提出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资源共生,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近年以来,民生问题、社会矛盾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邓老又讲民生,写了《民生论》,讲社会矛盾,写了《论社会矛盾》,有感于对以人为本的偏颇理解,变向成为以我为本,邓老提出“人应以社会为本”,应当形成“人以社会为本,社会以人为本”的“互本论”。可以说,时代走到哪里,邓老的研究就到哪里,社会热点展现在哪里,邓老的社会学理论就延伸到哪里。
一堂活泼的科普大课
邓老是社会学家,但曾经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邓老从事自然科学,当时有个计划,就是要研究四大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人类起源,后来,因地球是天体的一部分,将天体起源与地球起源合并,将生命起源的研究交给另一位同志,由此,四大起源转换为两大起源——天体起原与人类起原。因此,有了收录在全集中的《天体的来龙去脉》《人类的继往开来》两本集体编写、由邓主笔的著作。
邓老在《天体的来龙去脉》一书中论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论述了恒星从来不恒,讲到了太阳系仍在日新月异,还讲了地球万象更新;《人类的继往开来》则描写了人类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和发展,讲到了人并不是天然产生而是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论述了劳动创造人本身并创造了人类意识,最后对人类发展做了展望。这两本书,条理清晰,文字优美,影响都很大。因为前一本书,邓老在当时被邀去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编写,后来担任了天文学卷编辑组长;而后一书,影响更大,得到时任中国科学院党委书记胡耀邦同志点名表扬。两本书,直到今天来看,仍可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按邓老讲述,在1981年以后,他就离开了自然科学,但事实上,邓老还一直活跃在自然科学一线,那就是反对伪科学。邓老在反对伪科学上,立场是鲜明的,文字也是犀利的。在他那里,科学的殿堂容不得半粒沙子,他一定要将伪科学批判到底。特别是对人体特异功能,邓老一直在打假,打了好多笔墨官司。现在用伪科学大行其骗的人仍然有,邓老的这些文字,是给我们的警醒。
一本小型的百科全书
《全集》是一本小型的百科全书,邓老学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杂”,从天文到地理,从历史到现实,从社会学到经济学,从妇女学到人类学,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读全集,学者无不为他这种知识的“杂”而叹服,正是这样,《全集》就如同《文集》一样,成为一部“小型百科全书”
邓老为什么做杂家呢?《全集》序言给出了答案。序言中,邓老讲了他之所以为杂家,一是这是他1960-1962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他说“为了让我们接受做杂家的使命,上海社科院的导师们不知讲了多少道理,不知举了多少案例。”,他说,“杂家对我们先入为主,也就决定了我后来的主动去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争取做“百科全书派”。二是,“文革”中,从1971年直到1980年,他从事了近10年的自然科学。“尝到了‘杂”’到自然科学的甜头”,他认为,“通常讲‘隔行如隔山’”,可他切身体会是“隔行不隔‘理’”。
不仅如此,他还有杂的理念。他说,“杂,是我治学上的拦路虎”,但“热爱了杂家以后,便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杂家的理念。杂,会使得文章有血有肉,不至于像瘪三那样,瘦得只有骨头没有肉。杂,有助于提高文章的知识含量,增强趣味性,提高可读性,让读者读起来不吃力,不释卷。杂,只有杂才容易形成杂交优势,时而自然科学,时而社会科学,远缘杂交,更坚实有力。杂,更重要的是赋予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联想,出现思想碰撞的璀璨火花,即创新。杂很容易被人认为杂乱无章。杂乱无章的文章是有的,可是做到杂而不乱、杂而有章也是可能的。万变不离其宗。‘纵横’要求‘捭阖’。会把鱼网‘撒得开’的渔夫,也一定会抓住纲,‘收得拢’,捕到鱼。”
正是这种杂,使得这部《全集》变成了一部小百科全书。我曾经听钱伟长先生批评现在的博士,说“现在的博士是专士”,“博士不博”,我想之所以“博士不博”,关键在于太在乎自己所谓“方向”的一亩三分田,导师太过于限制学生的研究方向,从而无法“杂”。
一部清新的文字画卷
邓老文字有一种鲜明的风格,文风清新。阅读《全集》一个明显的感受是,邓老的文章好看,耐读,有味。近十余年以来,不知是因为西学东渐,留学生渐多之故,还是其他一些原因,八股文渐多——党八股有之,洋八股更多,这种现象甚至蔓延到了小说界。一向为读者爱读,爱看的小说,特别是“纯文学”,也因为追求所谓技巧性,不好看,不好读。但是,邓老的文字并不是这样,《全集》洋洋22卷,一千万字,却没有枯燥感,不仅能品能读,而且能放在枕边读。文字深入浅出,不仅专家学者能品读,在我看来,更在于老百姓都能捧阅。例如,前文提到的《民生论》一文,是学术文章,但就是一篇论文,都有鲜明的邓氏特点,语言流畅,质朴生动。他说“民生是生存、生活、生计”,他讲“民生是衣食住行用,生长老病死”,他还说,民生“生存型就是‘填饱肚子’;发展型就是‘体面的生活’”,他还提到,“‘人心齐,泰山移’,民生工作做好了,人心齐了,人气顺了,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就建成了。”“偏离民生,就会走邪门,走歪道。”这是多么生动的群众语言啊! 我一直在想,很多很难讲清的深奥道理,怎么经邓老笔下一写,文字上就被摆平了;很难表达到位的意思,怎么邓老以笔一顺,就条理清晰地讲清楚了呢?这文笔真是神来的吗?读《全集》,我方知邓老这种新清的文风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影响源是于光远老先生,从严格意义上看,邓老不是于老的入室弟子,但是,却是于老承认的入门弟子,于老和邓老说要写短文。邓老之文要以短论将一事讲清楚,必须要学会,“一句顶多句”,简明清快,不能拖泥带水;另一个影响则源于枫泾农民,邓老说,当年领导为了改造他文风,把他叫到枫泾去把文章逐字逐句读给社员、故事员、队干部听,这对他克服“学生腔”,打掉“八股调”起了很大作用。他说,他今天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来自枫泾人的指教。
一曲厚实的人生赞歌
邓伟志全集中,我特别爱看的是《亲历卷》和《人物卷》。邓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一直以为,一位这么丰富人生经历的学者,如果不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那是多么可惜啊!
在《亲历卷》中,邓老回忆了自己走过淮海战争,到上海读书学习,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作,经历“文化大革命”,再到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洗礼的历程。邓老说,他童年有四大骄傲:一岁,用哭声掩护运枪;八岁,过党的组织生活;九岁,带朱总司令的诗过封锁线;十岁,在淮海战场上押俘虏——淮海战役连他当时这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都派上用场。邓老说,他对自己的中学——萧县中学(现梅村中学)——有“母校不了情”,他高考报考文科与中学有很大联系;邓老讲,他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财经学院)读书,学校的学习安排“功夫在理论之外”,并“不拘一格‘育’人才”;邓老谈到,他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作,午夜去偷运《列宁全集》。邓老还讲,他在跑中写,“文革”结束,他到哀牢山调查,走过亚热带雨林,骑马三天来到苦聪族聚集区,马累倒了,人被甩下去,差一点“献身”;他还回忆了自己在北京史家胡同在于光远先生家中同吃同住,亲眼见了毛泽东、张闻天的合写文章手迹,见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亲笔写作提纲;他讲到,他80年代开辟邓伟志信箱,办《社会报》,遇到的种种酸甜苦辣……
通过邓老这些文字,我们事实上在看社会,读社会,想社会,阅读邓老的书真是阅读社会的大书啊。
在《人物卷》中,邓老写人,常常讲故事。邓老写刘瑞龙同志,他说刘瑞龙同志“生产上赛农民,学术上胜教授”,说他指导社会调查,说社会调查就是“抬头一望,开口一问,回来一议,提笔一写”;他写夏征农同志,说夏征农同志首先是大文人,其次才是大官,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夏氏命题;他写赵朴初先生,说赵朴初先生最先发明了执政党与参政党“掌舵与划桨的关系”,他代人请朴老题字,朴老从不回绝,并不收分文;他写冰心女士,说冰心爱花,冰心曾对他讲,“搞社会学,跟我丈夫一个专业。解剖社会,胆子一定要大”;他写雷洁琼先生,他讲雷老永远有“雷氏微笑”,雷老长寿得益于善、俭、乐三字;他讲王元化先生,王老曾和他两年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王老骨头硬,是思想者,和大家聊天极少聊家常,多谈读书心得;他说爱泼斯坦“双语通天下,肤色不隔友”;他讲闵惠芬谈弦乐,那是“高山流水常相知,雁飞千里不觉寒”;他还写柯庆施,说“柯左论”事实上有很多问题……
有的人物,邓老以长论,有的亲历,邓老则短论,但一个个人物,经过邓老几笔,勾勒几个生活侧面,形象就跃然于纸上,令人起劲;一件件事情,被邓老娓娓一道,犹临其境,令人浮想联翩。
这是邓老在为师,为友作画啊,邓老为他人作“画”,他人也为邓老作画,著名导演李前宽就拿起了笔,于是有了《全集》封面的侧面李前宽绘的邓老侧面肖像——这就是邓老厚实的人生。
邓老的《全集》出版了,但是,《全集》事实上不全。一来是《全集》一千万字,实仍有漏。二来更重要的是,邓老表示不封笔,还要继续写——要为人民写,为社会写,为国家写!手捧《全集》,我们深情期待邓老能为《全集》继写新章!这是中国好声音,是时代新强音!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