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大宴 人生厚章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YE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界和社会的期盼中,《邓伟志全集》终于出版了。这是上海大学出版社近年来继《钱伟长文选》《徐匡迪文选》之后的又一部学者文集性巨作。《全集》集中了邓老五十余年以来,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孜孜以求的耕耘硕果。可以说,《全集》是一个思想库,是一曲社会歌,是一部人生书,是一卷育人经,更是长者的智慧,生命的礼赞。
  一场生动的群学报告
  邓老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曾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现任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学会顾问,上海市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全集》22卷,直接涉及社会学共六卷——《社会学卷》(三卷)、《家庭妇女学卷》(三卷),间接涉及还包含了《文化卷》(一卷)、《教育卷》(一卷),《家庭史》(一卷),可见邓老在社会学方面的用功与用勤。
  邓老研究社会学,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那就是直面社会现实。他总是能够从社会现实中找问题,想问题。例如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女性地位的重新认识,邓老提出创建“妇女学”,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创建妇女学的声音,这是邓老直面社会的“学科开创”。1994年左右,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兴起,面对这样的新事物,邓老提出了“市场经济的社会功能”,专门讲了市场经济的十大社会正功能。新世纪以后,社会和谐问题重要性逐渐显现,邓老写了《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笔记》,提出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资源共生,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近年以来,民生问题、社会矛盾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邓老又讲民生,写了《民生论》,讲社会矛盾,写了《论社会矛盾》,有感于对以人为本的偏颇理解,变向成为以我为本,邓老提出“人应以社会为本”,应当形成“人以社会为本,社会以人为本”的“互本论”。可以说,时代走到哪里,邓老的研究就到哪里,社会热点展现在哪里,邓老的社会学理论就延伸到哪里。
  一堂活泼的科普大课
  邓老是社会学家,但曾经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邓老从事自然科学,当时有个计划,就是要研究四大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人类起源,后来,因地球是天体的一部分,将天体起源与地球起源合并,将生命起源的研究交给另一位同志,由此,四大起源转换为两大起源——天体起原与人类起原。因此,有了收录在全集中的《天体的来龙去脉》《人类的继往开来》两本集体编写、由邓主笔的著作。
  邓老在《天体的来龙去脉》一书中论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论述了恒星从来不恒,讲到了太阳系仍在日新月异,还讲了地球万象更新;《人类的继往开来》则描写了人类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和发展,讲到了人并不是天然产生而是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论述了劳动创造人本身并创造了人类意识,最后对人类发展做了展望。这两本书,条理清晰,文字优美,影响都很大。因为前一本书,邓老在当时被邀去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编写,后来担任了天文学卷编辑组长;而后一书,影响更大,得到时任中国科学院党委书记胡耀邦同志点名表扬。两本书,直到今天来看,仍可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按邓老讲述,在1981年以后,他就离开了自然科学,但事实上,邓老还一直活跃在自然科学一线,那就是反对伪科学。邓老在反对伪科学上,立场是鲜明的,文字也是犀利的。在他那里,科学的殿堂容不得半粒沙子,他一定要将伪科学批判到底。特别是对人体特异功能,邓老一直在打假,打了好多笔墨官司。现在用伪科学大行其骗的人仍然有,邓老的这些文字,是给我们的警醒。
  一本小型的百科全书
  《全集》是一本小型的百科全书,邓老学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杂”,从天文到地理,从历史到现实,从社会学到经济学,从妇女学到人类学,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读全集,学者无不为他这种知识的“杂”而叹服,正是这样,《全集》就如同《文集》一样,成为一部“小型百科全书”
  邓老为什么做杂家呢?《全集》序言给出了答案。序言中,邓老讲了他之所以为杂家,一是这是他1960-1962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他说“为了让我们接受做杂家的使命,上海社科院的导师们不知讲了多少道理,不知举了多少案例。”,他说,“杂家对我们先入为主,也就决定了我后来的主动去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争取做“百科全书派”。二是,“文革”中,从1971年直到1980年,他从事了近10年的自然科学。“尝到了‘杂”’到自然科学的甜头”,他认为,“通常讲‘隔行如隔山’”,可他切身体会是“隔行不隔‘理’”。
  不仅如此,他还有杂的理念。他说,“杂,是我治学上的拦路虎”,但“热爱了杂家以后,便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杂家的理念。杂,会使得文章有血有肉,不至于像瘪三那样,瘦得只有骨头没有肉。杂,有助于提高文章的知识含量,增强趣味性,提高可读性,让读者读起来不吃力,不释卷。杂,只有杂才容易形成杂交优势,时而自然科学,时而社会科学,远缘杂交,更坚实有力。杂,更重要的是赋予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联想,出现思想碰撞的璀璨火花,即创新。杂很容易被人认为杂乱无章。杂乱无章的文章是有的,可是做到杂而不乱、杂而有章也是可能的。万变不离其宗。‘纵横’要求‘捭阖’。会把鱼网‘撒得开’的渔夫,也一定会抓住纲,‘收得拢’,捕到鱼。”
  正是这种杂,使得这部《全集》变成了一部小百科全书。我曾经听钱伟长先生批评现在的博士,说“现在的博士是专士”,“博士不博”,我想之所以“博士不博”,关键在于太在乎自己所谓“方向”的一亩三分田,导师太过于限制学生的研究方向,从而无法“杂”。
  一部清新的文字画卷
  邓老文字有一种鲜明的风格,文风清新。阅读《全集》一个明显的感受是,邓老的文章好看,耐读,有味。近十余年以来,不知是因为西学东渐,留学生渐多之故,还是其他一些原因,八股文渐多——党八股有之,洋八股更多,这种现象甚至蔓延到了小说界。一向为读者爱读,爱看的小说,特别是“纯文学”,也因为追求所谓技巧性,不好看,不好读。但是,邓老的文字并不是这样,《全集》洋洋22卷,一千万字,却没有枯燥感,不仅能品能读,而且能放在枕边读。文字深入浅出,不仅专家学者能品读,在我看来,更在于老百姓都能捧阅。例如,前文提到的《民生论》一文,是学术文章,但就是一篇论文,都有鲜明的邓氏特点,语言流畅,质朴生动。他说“民生是生存、生活、生计”,他讲“民生是衣食住行用,生长老病死”,他还说,民生“生存型就是‘填饱肚子’;发展型就是‘体面的生活’”,他还提到,“‘人心齐,泰山移’,民生工作做好了,人心齐了,人气顺了,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就建成了。”“偏离民生,就会走邪门,走歪道。”这是多么生动的群众语言啊!   我一直在想,很多很难讲清的深奥道理,怎么经邓老笔下一写,文字上就被摆平了;很难表达到位的意思,怎么邓老以笔一顺,就条理清晰地讲清楚了呢?这文笔真是神来的吗?读《全集》,我方知邓老这种新清的文风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影响源是于光远老先生,从严格意义上看,邓老不是于老的入室弟子,但是,却是于老承认的入门弟子,于老和邓老说要写短文。邓老之文要以短论将一事讲清楚,必须要学会,“一句顶多句”,简明清快,不能拖泥带水;另一个影响则源于枫泾农民,邓老说,当年领导为了改造他文风,把他叫到枫泾去把文章逐字逐句读给社员、故事员、队干部听,这对他克服“学生腔”,打掉“八股调”起了很大作用。他说,他今天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来自枫泾人的指教。
  一曲厚实的人生赞歌
  邓伟志全集中,我特别爱看的是《亲历卷》和《人物卷》。邓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一直以为,一位这么丰富人生经历的学者,如果不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那是多么可惜啊!
  在《亲历卷》中,邓老回忆了自己走过淮海战争,到上海读书学习,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作,经历“文化大革命”,再到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洗礼的历程。邓老说,他童年有四大骄傲:一岁,用哭声掩护运枪;八岁,过党的组织生活;九岁,带朱总司令的诗过封锁线;十岁,在淮海战场上押俘虏——淮海战役连他当时这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都派上用场。邓老说,他对自己的中学——萧县中学(现梅村中学)——有“母校不了情”,他高考报考文科与中学有很大联系;邓老讲,他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财经学院)读书,学校的学习安排“功夫在理论之外”,并“不拘一格‘育’人才”;邓老谈到,他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作,午夜去偷运《列宁全集》。邓老还讲,他在跑中写,“文革”结束,他到哀牢山调查,走过亚热带雨林,骑马三天来到苦聪族聚集区,马累倒了,人被甩下去,差一点“献身”;他还回忆了自己在北京史家胡同在于光远先生家中同吃同住,亲眼见了毛泽东、张闻天的合写文章手迹,见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亲笔写作提纲;他讲到,他80年代开辟邓伟志信箱,办《社会报》,遇到的种种酸甜苦辣……
  通过邓老这些文字,我们事实上在看社会,读社会,想社会,阅读邓老的书真是阅读社会的大书啊。
  在《人物卷》中,邓老写人,常常讲故事。邓老写刘瑞龙同志,他说刘瑞龙同志“生产上赛农民,学术上胜教授”,说他指导社会调查,说社会调查就是“抬头一望,开口一问,回来一议,提笔一写”;他写夏征农同志,说夏征农同志首先是大文人,其次才是大官,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夏氏命题;他写赵朴初先生,说赵朴初先生最先发明了执政党与参政党“掌舵与划桨的关系”,他代人请朴老题字,朴老从不回绝,并不收分文;他写冰心女士,说冰心爱花,冰心曾对他讲,“搞社会学,跟我丈夫一个专业。解剖社会,胆子一定要大”;他写雷洁琼先生,他讲雷老永远有“雷氏微笑”,雷老长寿得益于善、俭、乐三字;他讲王元化先生,王老曾和他两年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王老骨头硬,是思想者,和大家聊天极少聊家常,多谈读书心得;他说爱泼斯坦“双语通天下,肤色不隔友”;他讲闵惠芬谈弦乐,那是“高山流水常相知,雁飞千里不觉寒”;他还写柯庆施,说“柯左论”事实上有很多问题……
  有的人物,邓老以长论,有的亲历,邓老则短论,但一个个人物,经过邓老几笔,勾勒几个生活侧面,形象就跃然于纸上,令人起劲;一件件事情,被邓老娓娓一道,犹临其境,令人浮想联翩。
  这是邓老在为师,为友作画啊,邓老为他人作“画”,他人也为邓老作画,著名导演李前宽就拿起了笔,于是有了《全集》封面的侧面李前宽绘的邓老侧面肖像——这就是邓老厚实的人生。
  邓老的《全集》出版了,但是,《全集》事实上不全。一来是《全集》一千万字,实仍有漏。二来更重要的是,邓老表示不封笔,还要继续写——要为人民写,为社会写,为国家写!手捧《全集》,我们深情期待邓老能为《全集》继写新章!这是中国好声音,是时代新强音!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其他文献
科技的革新改变了整个世界,翻开十年前的科技文章,我们甚至没有预测到移动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教育和学习的模式。移动学习领域的进步令我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并且让个性化的学习成为了可能。在未来的时间里,移动学习有可能会呈现爆发性增长。美国信息研究机构McKinsey在201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移动教育市场在2020年左右会达到700亿美元的年产值(北美洲仅占160亿美元的产值),亚
制作PPT触发器  教师问题描述:  您好,我想在PPT里一点击左面的标题,就能在右面出现相应的内容(如图1),这样能实现吗?一页页翻实在是太麻烦了,您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图1 制作前后的对比效果  工程师回复:  您说的这种效果在PPT中使用触发器是可以实现的。  教师提问:  真的吗?太好了,我之前没有用过触发器,想学习一下。您能教我吗?  工程师回复:  工程师远程连接并操作教师的电脑做出
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过去“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点评交流”的教研方式,已难以满足当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网络以其方便快捷、开放互动、资源共享等优势,成为教研员和广大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得力助手。  当前,各地教师研修网的建成,更为拓展研修领域、深化新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如何以研修网为平台,有效开展网络教研,成为大家关注的新课题。现以北京市通州区教师
教育现代化,伴随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国家产业发展而来,它凝聚着国人的教育追求和梦想。教育现代化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一个环境,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需要经过无数次蜕变方能实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将教育信息化置于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教育的未来会怎样?走进北京海淀,走进海淀的中小学校,
美国人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预言:2013年是大数据时代的元年,标志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构想。中国教育梦想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2013年也开启了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教育梦想。  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爆炸,海量数据记录存储。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回归判别使得相关性思维的重要性显现出来,逐渐取代我们惯有的因果思维。
【摘 要】游戏化学习,就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如何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游戏项目学习过程,体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算法思维呢?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本文将就一个具体的游戏项目——《冰雪奇缘》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例,谈一谈游戏化学习在Scratch创意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游戏化学习;Scratch;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学科,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切实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我们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评价与考核四个方面对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规范,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前
【摘 要】海e英语学习社区是一种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分层布置英语学习任务,并及时地进行网络评价、课堂评价及有针对性地讲解,拓展英语课程资源的一种英语自主学习方式。该英语社区有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真正实现了英语语言的学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真正能从生活的角度学习语言并学会运用语言。  【关键词】海e学习社区;自主学习能力;语言情境  海e英语学习社区是一种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分
提及历史、政治(包括思想品德等)、社会学科,很多人把它们当做“副科”,然而就是这些“副科”也同样可以演绎出现代教学的精彩。它们和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各种信息触手可及,使得它们的教学也能呈现出勃勃生机。本文介绍了三个美国社会学科的教学案例,以期能够对国内的教师有所启示。    一、登录网络,找到“面向世界”的窗口    “教育要面向世界”,首先要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位于上海田子坊有些狭窄、杂乱的弄堂里,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守白”字样的Logo,牌子下是一个不注意很容易就错过的门面,走进去人们就会发现一个别有洞天的艺术世界:守白艺术。在这里,展示着上海海派剪纸艺术家李守白先生的画作、剪纸作品。现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李守白,将自己对生活的敏锐观察,通过不同的艺术角度,细腻地描绘了上海的人和事;用独特的重彩风格,把中国工笔的神韵意境与西画的透视和光感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