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增长依然偏低,外需的拉动作用下降,国内经济继续处于回落的过程中,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亟待调整。
出口难以成为经济转型的着力点,原因在于,一是中国出口份额已经难以持续增加;二是全球经济的放缓使得中国出口高增长时期已过。而中国消费的转型升级又是相对缓慢而渐进的,为了避免经济增速出现台阶式下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就显得至关重要,2012年有望成为投资转型的“新元年”。
整体上看,预计2012年投资增速将回落至20%左右,除了需求的放缓和通胀的回落会对投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外,另外三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首先,2012年“换届前一年效应”可能依然存在。在过往的6个“五年计划”中(包括2011-2015),换届年(五年计划的第三年)的投资增速往往是最高的,即使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也不例外,而换届的前一年增速往往较低。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行政色彩还较为浓厚,在各部委、省市领导未“尘埃落定”的情况下,政府投资积极性较低,项目审批也相对缓慢。
其次,2012年的杠杆率降低将使投资行为受到抑制。从去年二季度以来,紧缩信贷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的使用自筹资金,企业加杠杆比较艰难。
第三,库存投资可能先降后升,预计库存投资的拐点在一季度前后。
投资增速回落的背后,投资转型的大幕将正式拉开。预计未来几年,投资增速将逐步形成“三个梯队”,第三梯队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在10%左右,较“十一五”期间大幅下滑;第二梯队是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在“十二五”期间保持在15%左右;第一梯队是制造业、采矿和服务业投资,增速将长期在25%以上。
尽管过去5年中,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拉动了钢铁、水泥、家电等行业,但其滋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高房价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地方财政被房地产过度绑架。这就决定了未来地产投资的热度将有所降温,增速逐步向名义GDP增速靠拢。
受“7·23”事故带来的短期冲击,铁路投资出现放缓,2011年下半年基建项目投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进入2012年,基建项目将温和复工,基建投资全年增长在15%左右。
长期而言,中西部基建投资仍然不足。以煤炭价格为例,同为6000大卡左右的动力煤,新疆坑口价仅300元/吨、陕西则达到600元/吨、而山东则接近900元/吨。对于新疆而言,港口平仓价是坑口价的3倍,运输价格已经占到煤价成本的2/3,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铁路货物运力依然不足,因此“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非常必要。
由于制造业相关企业往往是“依单定产”,即根据在手订单和经济形势的预期来决定是否扩大投资,因此制造业投资往往滞后于经济走势。因此,预计2011年经济的放缓将导致今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25%左右的高速增长,而结构转型是制造业投资高增长的重要原因。
服务业投资将长期引领投资增长,预计2012年增长29%。美、日、韩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一定水平后,“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将取代“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的组合,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另一方面,扶持政策也成为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的催化剂。政策对服务业的扶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放开管制;二是减税。目前服务业增值税的转型已经在上海试点。
我们尤其看好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前景,年均增速有望达到30%左右。从服务业投资的落脚点上看,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潜力最大。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改善,相对而言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立足于制造业前后端的生产性服务业依托相对成熟的制造业基础,未来最有可能替代房地产行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出口难以成为经济转型的着力点,原因在于,一是中国出口份额已经难以持续增加;二是全球经济的放缓使得中国出口高增长时期已过。而中国消费的转型升级又是相对缓慢而渐进的,为了避免经济增速出现台阶式下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就显得至关重要,2012年有望成为投资转型的“新元年”。
整体上看,预计2012年投资增速将回落至20%左右,除了需求的放缓和通胀的回落会对投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外,另外三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首先,2012年“换届前一年效应”可能依然存在。在过往的6个“五年计划”中(包括2011-2015),换届年(五年计划的第三年)的投资增速往往是最高的,即使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也不例外,而换届的前一年增速往往较低。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行政色彩还较为浓厚,在各部委、省市领导未“尘埃落定”的情况下,政府投资积极性较低,项目审批也相对缓慢。
其次,2012年的杠杆率降低将使投资行为受到抑制。从去年二季度以来,紧缩信贷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的使用自筹资金,企业加杠杆比较艰难。
第三,库存投资可能先降后升,预计库存投资的拐点在一季度前后。
投资增速回落的背后,投资转型的大幕将正式拉开。预计未来几年,投资增速将逐步形成“三个梯队”,第三梯队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在10%左右,较“十一五”期间大幅下滑;第二梯队是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在“十二五”期间保持在15%左右;第一梯队是制造业、采矿和服务业投资,增速将长期在25%以上。
尽管过去5年中,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拉动了钢铁、水泥、家电等行业,但其滋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高房价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地方财政被房地产过度绑架。这就决定了未来地产投资的热度将有所降温,增速逐步向名义GDP增速靠拢。
受“7·23”事故带来的短期冲击,铁路投资出现放缓,2011年下半年基建项目投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进入2012年,基建项目将温和复工,基建投资全年增长在15%左右。
长期而言,中西部基建投资仍然不足。以煤炭价格为例,同为6000大卡左右的动力煤,新疆坑口价仅300元/吨、陕西则达到600元/吨、而山东则接近900元/吨。对于新疆而言,港口平仓价是坑口价的3倍,运输价格已经占到煤价成本的2/3,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铁路货物运力依然不足,因此“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非常必要。
由于制造业相关企业往往是“依单定产”,即根据在手订单和经济形势的预期来决定是否扩大投资,因此制造业投资往往滞后于经济走势。因此,预计2011年经济的放缓将导致今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25%左右的高速增长,而结构转型是制造业投资高增长的重要原因。
服务业投资将长期引领投资增长,预计2012年增长29%。美、日、韩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一定水平后,“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将取代“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的组合,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另一方面,扶持政策也成为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的催化剂。政策对服务业的扶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放开管制;二是减税。目前服务业增值税的转型已经在上海试点。
我们尤其看好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前景,年均增速有望达到30%左右。从服务业投资的落脚点上看,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潜力最大。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改善,相对而言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立足于制造业前后端的生产性服务业依托相对成熟的制造业基础,未来最有可能替代房地产行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