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信仰与“隐蔽秩序”中的“天下”

来源 :社会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o78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的玉石神话隐含着远古以来的“通天”代理人“巫觋”对“向上”永恒的空间——“琼楼玉宇”,“向上”觐见的对象——天上“玉皇”的执着向往.它背后揭橥的隐蔽秩序是:人们难以超越自然秩序重力,向重力相反的方向——天空运动(超越)而产生的神话信仰、宗教观念和艺术想象及其表述.由于隐蔽存在而又无孔不入的自然秩序的困扰,远古以来,玉石神话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与玉石神话光影相随的是对这一隐蔽秩序的言说,这些言说活动以仪式、神话、玉教等形式彰显存在,表述着人对自身的乌托邦设计.所以,作为社会、文化宗教的“天”及其相关的神话观念“天人合一”,才是自然秩序支配中的仪式-神话-伦理-政教多重弥漫式建构的“对象物”.天人合一哲学命题的生产,离不开关于“天”的神话信仰,甚至可以理解为是汉儒把握“天命”的神话信仰.天下是前现代关于“天”的神话信仰的社会政治表述.在古今连续的文明体国家中国,这一愿景在玉石时代有“天”“天道”“通天”“天命”一系列命题.在这些命题中,中国人自古以来,形成以践行“天道”这一富有使命又合规律的追求——“替天行道”之“天下体系”,这是文化大传统的“共同世界”,这可以理解为今天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和动力.
其他文献
清代两江、湖广地区省志修纂可分为康雍时的“沿袭期”、乾嘉时的“转型期”及道光以降的“成熟期”.从分藩分省到省志修纂的漫长历程中,由于地域差异性,中央修志要求与地方编纂实践、地方督抚之间存在博弈行为,总督为强化行政权力而“跨省合纂”,出现《江南通志》《湖广通志》;总督与巡抚之间权力博弈的折中直接推动各省分修通志并形成连续性修纂的传统.督抚暨修纂者在借通志进行省域书写与认同建构的过程中,制度博弈与权力博弈纵横交错,不同时期志书的“疆域”书写呈现出从模糊到清晰、从松散到凝聚的轨迹,此即地方官暨志书修纂群体省籍意
“译名之争”是中国基督教史上的重要事件.梳理明末基督教文献,可以发现来华的第一代传教士罗明坚、龙华民、陆若汉、利玛窦等都感受到了中西双方各自数千年的经典诠释传统体现在“译名之争”中的巨大张力.“译名之争”爆发的原因不是表面上Deus(God)的翻译问题,由“译名之争”到“两种哲学”,由“儒耶天论发微”到隐匿的中西经典诠释传统,这种方式的中西文明互鉴比较容易解决争端,也会呈现中西更多客观内容.这正是解决“译名之争”难题的关键所在.利玛窦的“上帝天主论”带来了中国古老的帝天崇拜与基督教一神思想异同的辨析与更新
明清时期商人力量崛起,商人为逐利而离开乡土社会,逐渐形成一个社会群体.遍布区域市场的山陕商人为了保证商贸的顺利进行,建立会馆组织并创设各种制度为其自身的商业利益保驾护航.这些制度建设在区域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调和商人利益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在实践层面,制度为人们所认同,并转化为一种道德化的日常行为,这就是制度的伦理化过程.商业活动中的“把持”与“共利”是商帮制度伦理的一体两面,成为商业实践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张力.
北宋中期以来流传的“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传闻,在两宋之际王朝危机下发酵,威胁南宋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宋高宗为稳固政权,起初效法太祖舍子立弟,抚育太祖的子字辈后裔(高宗的同辈);后出于维护个人权威的目的 改为效法仁宗,抚育太祖的伯字辈后裔(高宗的子侄辈).为了确保亲子继承的优先性,高宗在两位宗子间实行平衡策略,与以宰相赵鼎为首的赵瑗支持者产生分歧,为秦桧上台创造了条件.高宗在秦桧死后着手消除其政治影响,并重启立储之议.赵瑗的反秦桧立场与行动为其获得储位积累了政治资本.
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发生大改道,全河改流山东,改夺淮入黄海为夺大清河入渤海,奠定了现代黄河下游格局.自1920年代开始,关于改道的形成原因就形成了“或然论”(强调太平天国战争影响)和“必然论”(强调黄河下游地质构造影响)两种观点.本文完善了“或然论”的观点,认为造成黄河必然改道的原因主要在于乾隆后期以来一系列的河务问题累积,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这些因素集中爆发,导致铜瓦厢由决口迅速发展为全河改道,结束了黄河8个世纪的夺淮历史.这些积累的河务问题包括:1.乾隆四十二年“兰阳改河”工程,堤距不合理导致豫
东京审判期间,苏联为得到生物战情报,向美国提出问讯、引渡和审判石井四郎等人的要求.美国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陆军部、海军部、空军部、远东司令部等通过多封函电讨论了应对策略,最终达成“以不指控战争罪交换生物战情报”的共识.在围绕生物战情报的美苏交涉中,美国达成了预期目标,单独占有日本生物战情报,同时避免生物战情报对外公开.在美国的“事先授意”和“现场监督”下,苏联主导的联合讯问一无所获.苏联对此耿耿于怀,并未甘休,在东京审判之后单独发起了伯力审判,这既是美苏之间在东京分歧的延续,也是冷战格局下大国博弈的典
护国运动爆发,日本视为“千年一遇之良机”,以军部为主导,制定了打倒袁世凯进而在中国树立亲日中央政权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对北京政府加以遏制、对护国军加以援助外,日本在1916年5月还制订了劝袁退位的计划.这一计划,以直接出兵为后盾,可称为此一时期日本意图与手段的集中体现.日本的劝袁退位计划,虽因袁世凯遽逝未能成为现实,却对了解此一时期中日关系的特点及中国国内政争对中外关系的影响,十分有益.
1927年国共分裂后,中共在日本的组织及活动遭到破坏.1928-1929年是中共的在日组织重建和发展时期.在东京的支部遭受重创后,中共在大阪重新进行了党员登记,对党员及地方支部进行重新整编.通过诸多形式,在中国留日学生、华人华侨中间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播撒革命火种,大力发展党员.中共党员经过多方努力重新开展地方支部工作,领导和建立了一批社会科学研究性的社团组织,通过散发宣传物品、创办机关刊物等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宣扬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日本特别支部与日本共产党也存在某种联系.1929年10月3日,日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在“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指导下,于1954年开始向海外军事基地存储核武器并逐步部署给驻地美军和盟国军队.美国在联邦德国的“核存储”和“核部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与德国重新武装的进程保持同步.这一过程也与阿登纳政府的推动密不可分.美德双方为了规避民众的反对,甚至以秘密外交的形式达成默契.美苏在两德的核部署,一方面强化了冷战对峙的局面,另一方面反而降低了爆发地区冲突的风险.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医疗旅游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运用Ciet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际医疗旅游研究时空特征、研究力量、研究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等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该研究发文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长,大量文献出现于2015年以后;欧美和亚洲国家或地区是该领域研究主力,其中美国在全球占绝对优势,韩国是亚洲领头羊;研究的国际合作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网络;研究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理论挖掘和嫁接有待加强;研究热点聚焦于医疗旅游的“供给”方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