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准》研制组将《标准》的理念归纳为六点: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上述六条理念是面向整个课改的,其中第三条、第四条和第五条可看作是教师版本的理念。进一步归纳,《标准》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必须突出学生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突出学生主体,不应仅理解为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这样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在课程改革中,人们对课堂活跃的理解很容易表面化、片面化。一种教学思想传播后,就象时尚一样进入课堂。应当说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不提倡的是在对教学思想缺乏理解和内化的情况下,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地模仿。比如说多媒体的使用,如果在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条件使用,而使用时,图像、声音和文字又不能恰到好处地展示语言材料的话,最好不做表面文章。
活动不等于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足以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课堂的真正活力来自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心心相印,达到一种默契,这种默契能协调教学中各要素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合力。合力才能产生活力,而产生这一合力的关键在于打破唯书、唯师、唯上和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从道理上容易讲,从内心深处接受却不容易。潜意识中的师道尊严,以及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是课堂活力的大敌。因为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是始料不及的,任何一个导火索都可能导致课堂气氛的功亏一篑。毫不夸张地说,课堂一旦没有了和谐的气氛,活力也会随之消失。
《标准》中提出的任务型活动,或者体验式学习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学方式单一,而且多停留在语义表征阶段,如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上面,很少与情境和动作之间建立联系。但应当探讨的是:第一,《标准》中任务型教学的提出,是否意味着在每次课堂上,都必须采用任务型教学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我们将会再次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和方法上的一点论。理论是抽象的,而教学是具体的、复杂的,也是丰富的。我们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道理。任务型教学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都应该淘汰了。相反,任何教学方式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只要给课堂带来活力,就有使用的理由。
任务型教学是否必须按照某种演示的方式去操作,对于了解教学规律的人来讲,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无知,但事实上每次课程改革,很多人都走入这样的误区。以为只有符合某些培训的套路才能被认可。如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试用时,一些教师机械照搬五步法,把原本生动的课堂上得索然无味。改革是创新,而创新是一个心智活动,是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对事物重新建构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有创造性才有活力。无论是活动式还是体验式教学,宗旨是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操作中,实践教师应避免过于依赖观摩所看到的步骤。观摩和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其中的原理和感悟更为重要。如果说实践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理论的话,方法论是最重要的理论。
2.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标准》对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对象和形式的多元化,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可以说实践教师最期待的就是课程内部评价体系的改革。
教师可以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用一定比例的时间对中考和高考中体现的基础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复习与巩固。在做练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和学习习惯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从被动、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独立性学习。对于偏离教学目标的试题,果断放弃。一旦把目标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学习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实践教师经常担心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教学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和考试的分数,实际上如果通过活动和体验打开了学生思维空间的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必须突出学生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突出学生主体,不应仅理解为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这样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在课程改革中,人们对课堂活跃的理解很容易表面化、片面化。一种教学思想传播后,就象时尚一样进入课堂。应当说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不提倡的是在对教学思想缺乏理解和内化的情况下,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地模仿。比如说多媒体的使用,如果在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条件使用,而使用时,图像、声音和文字又不能恰到好处地展示语言材料的话,最好不做表面文章。
活动不等于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足以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课堂的真正活力来自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心心相印,达到一种默契,这种默契能协调教学中各要素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合力。合力才能产生活力,而产生这一合力的关键在于打破唯书、唯师、唯上和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从道理上容易讲,从内心深处接受却不容易。潜意识中的师道尊严,以及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是课堂活力的大敌。因为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是始料不及的,任何一个导火索都可能导致课堂气氛的功亏一篑。毫不夸张地说,课堂一旦没有了和谐的气氛,活力也会随之消失。
《标准》中提出的任务型活动,或者体验式学习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学方式单一,而且多停留在语义表征阶段,如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上面,很少与情境和动作之间建立联系。但应当探讨的是:第一,《标准》中任务型教学的提出,是否意味着在每次课堂上,都必须采用任务型教学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我们将会再次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和方法上的一点论。理论是抽象的,而教学是具体的、复杂的,也是丰富的。我们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道理。任务型教学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都应该淘汰了。相反,任何教学方式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只要给课堂带来活力,就有使用的理由。
任务型教学是否必须按照某种演示的方式去操作,对于了解教学规律的人来讲,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无知,但事实上每次课程改革,很多人都走入这样的误区。以为只有符合某些培训的套路才能被认可。如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试用时,一些教师机械照搬五步法,把原本生动的课堂上得索然无味。改革是创新,而创新是一个心智活动,是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对事物重新建构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有创造性才有活力。无论是活动式还是体验式教学,宗旨是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操作中,实践教师应避免过于依赖观摩所看到的步骤。观摩和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其中的原理和感悟更为重要。如果说实践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理论的话,方法论是最重要的理论。
2.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标准》对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对象和形式的多元化,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可以说实践教师最期待的就是课程内部评价体系的改革。
教师可以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用一定比例的时间对中考和高考中体现的基础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复习与巩固。在做练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和学习习惯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从被动、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独立性学习。对于偏离教学目标的试题,果断放弃。一旦把目标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学习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实践教师经常担心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教学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和考试的分数,实际上如果通过活动和体验打开了学生思维空间的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