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古玉般的包浆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地铁里,见一位老绅士给怀孕的女性让座,年轻女子推辞:“老伯伯,您坐,我月份还小,站得动。”
  老人答得很妙:“在你面前安然坐着,人家心里要讲:这人老糊涂了,老得自己是个男人也忘了。”
  被让座的人有点惭愧,坐下后提出要替老人拿包。老人把皮包交给女子,淡然站着。
  他明显上了年纪,拉着手环的小臂多皱而枯干,但灰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整个人精神依旧。他穿着灰色丝绸衬衣,窄腿裤,皮鞋和手表有些年头了,但依旧散发出淡淡的光泽。
  行至人民广场站,很多人下车,老人也有了座位。他并不像一般的老年人那样,拿出调到最大音量的手机,也没有开着收音机旁若无人地听保健讲座,而是从皮包里拿出一本书,专心地看着。
  被让座的女子依旧坐在他旁边,问:“伯伯,您在读什么书?”
  他微笑:“一本英文书,叫《美妙无比的痛苦》。”
  他并没有大谈读书心得,也没有建议年轻人好好读书。他读书的态度就像每天提着菜篮子去菜市场一样自然,含蓄温润,给人一份淡淡的亲切。这是岁月给予一个人的最佳礼物:在合乎自己脾性的领域里浸润良久,得到了完美的润泽,于是到了老年,才会有这样一种慈蔼淡定的面相,独立自尊的姿态,安之若素的性情。他不会热衷于在最微小的地方与人争抢利益,明里暗里嘲讽如今世风日下,就像古玉上的包浆,温润、醇厚。
  并非每个人经历了这漫长的岁月,都会活出“包浆”。成就“包浆”需要经历内心深处那些“美妙无比的痛苦”,需要经历酷暑寒冬,需要恰到好处的摩挲与反省,需要一半命运的磨砺与一半命运的垂青。只有懂得取舍的人,到了老年,才会逐渐形成那幽光内敛的表面皮壳,滑熟可喜,温润沉静。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年仲夏,曾做过几年渔夫的我和朋友老尹为使自己在水产养殖上能有所突破,意欲前往上海崇明岛购买一种叫大眼幼体的中华绒螯蟹蟹苗回家放养。  一切准备就绪,就只等携款上路了。当时银行存取款运作缓慢,加之我们要去的几个售苗点变动性大,不好落实,所备几千元现金必须随身携带。人生地不熟,携款在身就等于时刻处在危险中。为保行程安全,我思忖一番后找来自己曾经穿过的一双旧人造革皮鞋,弄开两鞋前底夹层,
父亲去世九年了。回忆起来,他给我治病的情景如烙印般深刻。  我小的时候,长得挺秀气,街坊邻居曾送一美称:“小俊孩”。两岁那年,西邻有个女的,经常到我家,喜欢抱我,逗我玩。此人有点憨,说话办事不知轻重。这一天又抱我时,用力过猛,我从她的肩上倒栽葱摔到地上,受了惊吓,从此一病五年。  那时正值解放初期,缺医少药,百姓生活艰难。村里有位老中医,擅长针灸。有段时间,我每天由母亲或父亲抱着,到老中醫家针灸。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初,因家境贫困,我早早地加入到挣工分的行列。那时,全家七口人,爷爷、奶奶年迈,失去了劳动能力,两个妹妹年幼,还不能干活,父亲在村校里教书,母亲在生产队里劳动,父母要维持全家的生计,是很困难的。那时,我虽只有13岁,但已很懂事了,我一边上学,一边承担起既做家务又挣工分的双重担子,尽量帮父母一把。  我干活挣工分只能利用节日、暑假、寒假、忙假时间,还有就是夏收双抢、秋收秋种大忙时的打夜工
困难时期那几年,很多人出现了浮肿现象,也叫水肿。患上这种病的人,精神不振,浑身乏力。我在1961年就得了此病。  那年冬天,我就读的呼和浩特市第一师范学校(今呼和浩特市职业学院),按照上级指示,给全校师生做体检。和蔼慈祥的郝校医认认真真地逐个做体检,忙得不可开交,先后查出了很多患有浮肿病的师生,其中有一百多个严重患者,我也在此列。  当时,从上级到学校都没有能力全面照顾患浮肿病的师生,只好把不算严
我初为人父时,塞北物資匮乏。大人还好,只是苦了女儿。可能是承传了天津人吃海货的基因,女儿从小也爱吃鱼虾。然而塞北哪里有海货?写信让家人寄些小虾皮,做菜做汤,女儿也吃得香。有一天,女儿用小手捏个小虾皮,说它怎么不长大呀?我心里发酸,想:我得让女儿吃上一只真正的大虾。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次我陪人吃饭,菜八凉八热,比较丰盛,特别是还有一盘红烧大虾。  那盘红烧大虾是按人头做的,每人一个。是大对虾无疑,
老爸是40后,在家排行老大,吃苦耐勞。  年轻时,老爸心上的姑娘叫做芬,身材修长,眉目如画,肤白似雪,声若莺啼。芬是当年文艺宣传队里的女一号,能歌善舞,所到之处,引无数汉子折腰。  农闲时节,芬跟着她的宣传队四里八乡去演出。老爸内向木讷,从没和芬说过话,却很执著,芬到哪他就跟到哪。  老爸是台下不起眼儿的穷小子,穿着打了好几层补丁的旧衣,躲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心如小鼓咚咚乱敲,为那天籁般的声音深深
在我的学生时代,三次相當关键的考试,作文题目竟然都是《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也算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经历吧。  1972年冬,升初中时,公社里组织统考,那是我第一次出村参加考试,作文题目是《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看到题目,我立刻在脑海中搜寻有意义的事。对了,一个多月前老师带领我们参加了村里的忆苦思甜大会,就很有意义,把我都听哭了。  老贫农王爷爷饱含热泪向我们讲述了小时候逃荒要饭的故事,要到邻村的
1977年3月,我中学毕业在家待了半年后,父亲托人让我进了县香料厂,当时又叫造漆厂。同年10月,因我表现出色,领导有意培养,让我到江苏苏州造漆厂去培训涂料油漆生产技术。回厂后,我用学到的知识开展技术项目,改进了厂里的老产品醇酸清漆,获得了县科技进步三等奖。不久,我接管了厂里涂料油漆生产的全部技术,每天都进实验室或下车间。厂里涂料油漆年产值几百万元,整个技术工艺掌握在我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手上,让
爸爸任摩逊,尽职尽责一生,充其量可以說是一个乡村教育家。妈妈程远昭,是一个陪伴父亲在贫困山区,与穷孩子厮混了一生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园丁。  爸爸原先的一段历史,成为他在“文革”中受磨难最大的一个原因。妈妈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她要陪伴父亲,忍受各种屈辱,成为父亲的挡风墙,又要照顾我们兄妹七人,放下粉笔就要与煤球为伍,买菜、做饭、洗衣,又要自修文化,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她最后被评为中学的高级教师。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