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尽在新彩间

来源 :景德镇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ixi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彩瓷是景德镇十二大类传统瓷之一,在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虽起步稍晚,但因其色彩绚丽明快、附着力强、易表现等工艺特点,使之成为陶瓷美术创作中发展较快,使用面较宽的一种釉上彩绘形式。
  
  一、新彩瓷画的工艺特色
  
  新彩,旧称洋彩。清朝末期从国外传入,其颜料呈油质胶状,可以直接在白胎瓷器上作画,经烤花炉800℃左右温度烧成,且装饰与烧成后颜料色彩很少变化。在料色的调配上,新彩可以用油剂稀释,并可根据画面的需要掌握颜料的厚薄程度。在创作过程中,不论是具象还是意象,也不论是抽象或者变形,都可以通过浓淡深浅的料色,或工笔重彩、或轻描淡写、或泼料渲染、或精细刻划,都能灵活自如地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所绘物象明暗层次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新彩瓷画既继承了传统陶瓷彩绘的优秀技艺,又有新的表现技巧;既有精细严谨、刻划入微的工笔;也有潇洒奔放、简洁明快的意笔,可广泛吸收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木刻、剪纸等画种的表现手法,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物象,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山水,都可以用新彩来表现。精细处毫发毕现,奔放处雄浑强健。可做到大件作品,构思严谨、工艺复杂;小件瓷画,绘制精妙、灵秀细巧。都能做到画面工整、色彩逼真。因而深受艺术家的推崇不断发展至今,成为一种新的瓷绘表现手段。
  新彩的问世并发展至今,与中国画有着难解之缘。因为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还是国画风格的。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国画的技法来表现国画的一种神韵,说白了,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新彩人物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新彩人物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二、人物画的审美内涵
  
  人物画是以描绘和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体的一种绘画。它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像、人物动态及其相互关系的描绘来反映现实生活。人物画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群像、肖像、历史人物题材、现实人物题材等等。按画法区别,又有工笔人物、写意人物、水墨人物、色彩人物、白描人物之分。群像人物画一般以突出人物活动为主:肖像人物画以描绘和刻划人物形像的酷肖为主,有的也可以带有特定的情节。
  人物画不但要求把人物描绘得符合形体结构,比例正确,而且要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人物画重点描绘的是人物的面部表现,同时还要处理好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特定的环境之间的相互照应关系,以求得人物的神情动态与画面布局的协调统一。
  在中国人物画中,历来对塑造形象的最高要求和审美标准,主要是“传神”。魏晋时期的画论中就已提出了“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等美学要求和艺术原则。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 “以形写神”则是顾恺之所说的“四体研豈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即眼睛。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必须抓住眼睛这个最富传神的特征。所以“传神”要靠人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至于外在的活动只是从属的和次要的。这种追求人的“气韵”和“传神”的美学趣味和标准,正是人物画所要求的目的。
  
  三、新彩人物画在陶瓷装饰上的表现
  
  新彩人物画的创作,不仅要重在写实,重在传神达意,形神兼备,而且在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更要注重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刻划,做到轮廓清晰、结构严谨、线型协调,把画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见解,贯穿于对整个人物表现的客观过程。
  人物形象有神才能富有生机、才有生命力、才能感人。我在绘制新彩瓷板画《西藏少女》时,就较好地把握了人物画创作原则和美学要求,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西藏少女》中,少女头戴毡帽,端庄大方,两眼清澈明亮、纯洁无暇,脸庞白润细腻,隐含着西藏人特有的粗犷和豪爽。背景的木栅栏和绿意葱葱的树林以及洁净的天空,衬托出这位西藏少女的美丽、勤劳和纯朴。少女艳丽的藏袍上佩挂的各种珠宝饰品也都作了精心的刻画,在一般情况下,服饰与器具均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品性与喜好,木质的项链、银质的手镯、皮质的腰带,这些服饰外在物质因素的衬托,更加突出了少女的美丽和勤劳。整幅作品线条清晰,层次分明,人物形神兼备、动感强烈,且清新自然,异域风味浓郁,在保持新彩瓷颜料鲜艳亮丽特色基础上,在技法上融入了西方油画的立体感和厚重感。尤其是对少女眼睛的描绘传神达意,透过那美丽而传神的眼睛,可引发我们对这位西藏少女宁静和美好生活的想像与向往,以及对走向文明和富裕的西藏的美好祝福之情。
  在色彩的表现上,也突破新彩只能浅施不能加厚的禁区,大胆使用了一次浅施、多次增厚的工艺手法,使《西藏少女》瓷板画,不仅有着西方油画的立体效果,而且还有着人像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在2003年5月举办的首届“香江杯”陶瓷精品大奖赛上,《西藏少女》以其工艺和色彩装饰技法的完美统一,获得专家和陶瓷鉴赏家的好评,一举夺得该次大赛的唯一艺术类金奖。
  对人物形貌刻画的目的是要表现其精神与神韵,而生动描绘人物形象的动作表情,则可表现人物形貌的内在神韵,我的另一幅新彩瓷板画《花雨为谁落》,在这方面又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花雨为谁落》新彩瓷板画,描绘的也是一位少数民族少女,头戴银饰冠帽,身穿民族服装,全身上下佩戴着银项圈、银锁、玉手镯等饰品,外在形式表现与《西藏少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花雨为谁落》中的少女,眼眉低倾,面对身后飘飘洒洒的花雨,端坐在一红布垫着的山石上,吹着长萧,倾吐着对家乡或是对恋人的思念之情。略带忧郁的眼睛,不断变换的玉指,从那专注的表情之中,我们似乎可听到萧管中传出的音乐旋律。此情此景,又颇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春夜洛城闻笛》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情画意。飘落的花雨,委婉的萧声,变换的手指,专注的眼神,这种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形象地描绘了少女思乡恋情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遵循了形貌刻画的规律,显示了以形写神,及刻画神情动作的艺术表现力,体现了“传神”这一人物画创作的审美最高标准。
  新彩陶瓷艺术作品的特色,不仅表现在扎实的绘画技巧,而且需要全面的艺术修养。尤其是人物画的创作,作品的主题,画面的虚实,手法的运用,装饰技法的选择,色彩的搭配,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恰到好处。人物画的动作姿态仅是个形象问题,易画。而人物的微妙表情和神态则属思想感情的外化,不易表达。绘画是画家的心灵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借助新彩陶瓷装饰来表达我们的创作思想与情感,是一个人物画家探寻表现人物形象神韵的有效途径,才能在绘制时表现出娴熟的造型能力,发挥材质特点,在深刻的思想之处再加上真实的表现,就能绘制出产生令人神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精品佳作。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创作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对其提出了艺术作品要来源于生活的更高要求。所以要创作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笔者认为,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基本功,更要注重深刻的了解生活,体会生活。  关键词:艺术 生活    每个人对于艺术都有不同的理解。就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艺术是对于生活和思想状态的一种体现。当人们在一件艺术作品面前停留的时候,很多人读出的可能都是不同的东西,其
期刊
我第一次见到王乃水先生是2006年10月在他家中,王先生家住景德镇市茶叶坞莲花山一幢独门独院的自建二层楼房,在闹市中显得有几份静意。当我们一行跟随王昌虎(王乃水之子)登上二楼,见王先生正躺在竹椅上歇息,王昌虎介绍说,父亲因病刚从上海手术回来,身体尚虚弱。但王先生仍热情地接待了我并邀我品茗赏画。在王先生的客厅、卧室、画室到处可见他的山水瓷画作品,当你与这些作品对视并细细品味后,心灵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
期刊
由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办,《景德镇陶瓷》杂志社和乔生图片社协办的《第二届江西省陶瓷艺术作品展珍藏版》面世获得空前成功,出版书籍全部卖断。应这本书陶艺家的邀请,于2007年10月又编辑出版了这本《2007景德镇艺术陶瓷作品珍藏版》。  全书收录了330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宝刀不老的大师,更多的是充满活力的新秀。  书型为大16开,330页,铜版纸印
期刊
历时3年,一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权威监制,由“当代官窑”国家用瓷办公室、景德镇珠山画院制作,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发行,中国瓷坛泰斗王锡良、“青花大王”王步嫡亲传人王恩怀、景德镇珠山画院院长熊钢如三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袂创作的“永久和平”国礼珍藏青花梅瓶烧制成功,并将在全国部分重点城市与公众陆续见面。  据了解,《永久和平》国礼青花瓷高48.5cm、口径9.2cm、底径17cm、周长95cm。采用青花工艺
期刊
陶瓷雕塑花釉装饰瓷器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早在商代就有青、黄釉,是陶瓷装饰始祖。景德镇艺人集历代名窑之大成,不断创新,大大丰富了色釉陶瓷艺术宝库,釉料有的时候是陶瓷雕塑作品的“化妆师”,一些毫不起眼的陶瓷雕塑作品,经过花釉“美容”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花釉对陶瓷雕塑的装饰,在传统中大多数采用通体的色釉装饰,由于釉体本身存在的厚薄之分和透明之别,因此所装饰的陶瓷雕塑又各有不同,花釉在有凹凸纹面的雕塑上
期刊
摘要:在历代陶瓷艺术作品中,骏马始终是重要的创作题材,现代陶瓷艺术作品中的骏马,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结合当代审美观念,显示出新的特色。  关键词:艺术陶瓷 骏马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史中,骏马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题材,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骏马,与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源远悠久的马文化,综合了历代流传的马的民间传说故事,马的养育技术、马的造型艺术,反映了马和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中
期刊
“灾情牵动大师心挥毫赈灾献真情”景德镇市29位陶艺家现场作画义卖    本报讯灾情牵动大师心,挥毫赈灾献真情。5月16日上午,景德镇市著名陶艺家王锡良、王隆夫、周国桢、汪桂英、陆如、黄卖九、熊汉中、戚培才、戴荣华、唐自强、何叔水、熊钢如、徐庆庚、裴足喜、李林洪、刘平、李菊生、冯杰、舒惠娟、许国胜、乐穹、陆军、杨曙华、吴能、宁勤征、龚循明、张景辉、李文跃、吕金泉共29位艺术家会聚一堂,现场创作陶瓷精
期刊
青花是指用以氧化钴为主要着色剂,在坯胎上描绘纹样、后挂透明釉在1300℃高温中烧成的陶瓷,由于它以蓝花、白地、(也有白花、兰地)为基调,使其特别雅致、清沁;因而从它产生开始,一直都在陶瓷装饰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青花产生于唐、宋,但成熟的青花应该是元代,而且元代青花的艺术成就之高,是令人感叹和惊讶的。然而,青花分水技法却产生于明代成化年间。当时主要是双勾分水。一般是先用青料勾好物体或花卉纹样后,
期刊
高温窑变釉彩最早出现在宋代的钧窑系里。而当时宋代的瓷釉彩饰,由于受当时盛行的理学影响,审美情趣由唐代的活跃、浓艳而转之为理智、淡雅。施釉崇尚青与白的单色彩以显示釉色质地的丰富内蕴为美。追求釉的质感,尚青而似“类雪类银”;尚白而似“类玉类冰”,以“青如天”又“白如玉”的视觉感受与心灵感悟为价值寄托。青与白统领着整个陶瓷釉彩装饰。在艺术中,质朴无文饰,谓之“朴素”,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美。《庄子·天道》说
期刊
2006年8月22日下午,2006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南昌)新闻发布会在江西饭店多功能会议厅隆重举办。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香港经济导报等中央、香港驻赣新闻媒体,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等省级新闻媒体以及景德镇市属主要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今年瓷博会将凸显“平台好、品位好、实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