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3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到 “家庭农场”这一概念,并主推它的发展模式前,安徽的河镇已经“探索”多年。
在城镇化背景中,“谁来种地”,土地如何流转,土地制度又向何方改?这些问题,日益逼近。
放大到中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合作社,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工业化背景下的以工商企业为主体的大规模经营,到今天经营规模为20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可谓回环曲折,代价沉重。
但家庭农场仍然只是开始。问题也在开始中产生。
大户
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来经营土地?时间可以回溯到4年前。
从2008到2009年两年间,河镇借助国家项目完成土地平整1.2万多亩。这些耕地如何分下去?应该由谁来耕种?成为一个头等问题。
镇农经站站长程小河说,“县镇村三级反复讨论后认为,国家投资2000多万进行土地平整,再分给农户进行分散经营,就浪费国家资金了;再加上农村种地的人也不太多了,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所以最后决定把大面积耕地流转给大户经营。”
后来,程小河又补充道,“其实,我们就是为了大户经营才实施土地平整的,不然也申请不到土地平整项目。”
程小河所指的“大户”,基本上都是工商企业。河镇平整好的1.2万亩农地,最后由8家这样的企业或老板流转,最大的一个大户流转了3000多亩,最小的一户也不低于1000亩。这些企业多为涉农企业,从事粮食加工、农机销售、农技服务等。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场地方政府推动工商企业下乡流转土地的热潮。各地政府在竞相攀比中,将大量工商资本吸引到农村经营土地。新华社的报道称,到2012年6月底,流入到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达2500万亩,比2009年底增长了84.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则表示,目前我国公司经营的土地占到流转土地面积的20%。
政府的推动是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的直接动因。河镇镇政府有关土地流转的文件上赫然写着,“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
为了实现政府的规模经营目标,当地政府出台了各项针对大户的奖补措施。大户每亩每年可以获得60元的奖励、10元的柴油补贴、10元的中央财政补贴。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的大户,还可以获得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资本是逐利的。大户之所以敢下乡种地,除了政府的补贴,还因为他们认为种地是可以赚到钱的。流转了1100亩的大户吴新民当时就认为,“农民一亩赚500元,我赚100元总可以吧,1100亩不就是11万?”
租了200亩地的巢湖人张祥和对自己的职业很满意:“一般打工的比不上我们,打工怎么搞都赚不到5万,我们一般七八万。我们一年到头还没人管,打工要受人管着,不自由,还要看老板脸色。他们打工要忙12个月,我们在家闲8个月。”
吴新民万万想不到的是,3年下来,自己当初的赚钱梦被摔得粉碎,不仅没有赚到钱,还亏了上百万元。
由于河镇属于国家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大户必须种植粮食作物。同样是种晚稻,农民每亩一般都能产千把斤,而吴新民最高只有600多斤。有时候管理不过来,还会造成大面积减产。2010年吴新民就有三四百亩发生草荒,每亩只收到二三百斤稻谷。
说到大户的产量,当地一位老生产队长讲了一个故事。2009年底,镇里召集村组干部开会,几十个本队流转了土地的生产队长聚在一起算了一笔账,结果吓大家一跳:1.2万亩地一年减产了近500万斤。
大户的经营效益之所以上不去,根本还在于无法解决劳动监督。
劳动监督解决不了,就会带来劳动力出工不出力的“磨洋工”现象。这不仅使单产上不去,劳动成本也很大。吴新民说,他每年每亩的雇工费用至少在200元,高的时候都有250元。产量不高,成本又大,亏损就不难理解了。
连年的亏损,成为大户的无法承受之重。
家庭农场
承包土地的安徽巢湖人的出现,解救了陷入水深火热的大户。
2009年底第一批巢湖人接包了一个大户的2000多亩流转地,到2011年下半年所有的大户都将名下的土地转包了出去,其中90%都由巢湖人接手。
与大户不同的是,这些巢湖人经营的规模都不大,约在200亩左右,正是1号文件所说的“家庭农场”,而在河镇,他们叫做职业农民。
从吴新民手上租了200亩地的巢湖人张祥和说:“我们除非不出门,出门就种200亩,种少了不划算,种多了投入大,也不好管理。200亩正好,不烦神,稳赚!”“我们租200亩地,每年至少赚5万,高了10多万,平均也有七八万。”
张祥和对自己的职业很满意:“一般打工的比不上我们,打工怎么搞都赚不到5万,我们一般七八万。我们一年到头还没人管,打工要受人管着,不自由,还要看老板脸色。他们打工要忙12个月,我们在家闲8个月。”“现在再让我打工,我都不干了。”
巢湖人能赚钱,关键在于他们规模适当、雇工较少。张祥和说,他们平时的主要劳动和管理都是由夫妻两人承担,只是在农忙时少量请工,一年下来平均每亩雇不到一个工,也就百把元。“我们种200亩地,赚的就是自己的辛苦钱。”粮食生产的利润本来就很微薄,雇工太多就赚不了多少钱了。
河镇的一位老村支书对巢湖人的印象也比较好。他说,“这些巢湖人的产量比大户高很多,有的比我们还高。他们能吃苦,一天到晚地干,不像大户,都是开小轿车的,从不下地”,“他们经常在外面种地,有技术、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