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教育界正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探索就是其中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实践,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观察中获得知识能力上的收获。
一、巧创情境,引导自主探索
最佳教学情境,是运用情感与爱心创设与环境和谐统一、互相映衬的最佳情境整体。其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
1.创设体验情境
体验情境,就是创设一种使学生全身心活动的情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谓之活动。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放整个学习活动,而获得的对周围事物的自我感悟,谓之体验。真正的学习行为,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果。”创设体验情境,就是要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眼睛看,动耳听,动情朗读,动口议论,动笔写,开动脑筋思考。这七个“动”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有联系的,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之分,也没有谁先谁后之分,完全按需要采用。
在学习“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一节课时,笔者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动手操作并完成下表:
①利用蹄形磁铁的磁场
■
②利用条形磁铁的磁场
■
③利用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
④完善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件,展示三个实验结论。然后由学生给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由于学生亲身参与了知识探索的过程,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长远,知识建构更容易完成。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意识。
2.创设趣味的情境
笔者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有侦探小说女王之称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名作《云中命案》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窃听电话的方法:窃贼将并排在一起的两根电话线分开,在其中一根电话线旁边铺设一条两端分别与耳机连接的导线,这条导线与电话线是绝缘的,问窃贼能否从耳机中窃听到电话的内容?
这是一道趣味物理题,打出题目以后,学生兴趣十分浓厚,认真讨论分析,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3.创设“焦点访谈”的情境
多数物理题,其解法往往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具体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几点上受阻,这几点就可称为焦点,习题的非焦点处,即外围处,学生一般能顺利完成,完全不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作浅表性的启发,在课堂上创设焦点情境,集中学生的智慧向焦点进击。
如图1所示,地面上方有匀强电场,取场中一点O为圆心在竖直面内作半径R=0.1m的圆,圆平面与电场方向平行。在O点固定电量Q=5×10-4C的负点电荷,将质量为m=3g,电量q=2×10-10C的带电小球放在圆周上的a点时,它恰好静止。若让带电小球从a点缓慢移至圆周最高点b时,外力需做多少功?
这是一道单元测试题,学生普遍感到有难度,焦点是不知道a、b两点在电荷Q的电场的同一条等势线上,电荷从a→b库仑力做的功应为零。笔者利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中一些典型的思路受阻的做法演示出来,让大家来思考。
甲的做法:由题意可知,小球在a点时受重力mg、库仑力F、匀强电场的电场力qE而平衡(图2)。从a→b缓慢移动含义是△Ek=0。设所加外力做的功是W外,由W=△Ek,得W外=mgR+FR+qE(cosα)R-qE(sinα) R=0∵qEcosα=mg,qEsinα=F
∴W外=0
老师:此题的解题思路有没有问题?几乎大多数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问题!
老师:能想到从动能定理入手求解,并注意到题意隐含动能不变这个条件,都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对不对呢?(短暂的沉默)
学生乙:小球移动时,它受的库仑力是一个变力,不能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的功的算法(W=FR)来算它的功。
老师:请上来,在黑板上写出你的解答。
下面有部分同学已经有了反应,纷纷在一起讨论,声音越来越广,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生乙的解法为:小球受mg、F、qE三力而平衡时(参看图2),应有qEcosa=mg,qEsina=F=k■,因为a、b都在点电荷Q的电场的等势线上,所以小球从a→b时库仑力F做功为零。
设所加外力做的功为W外,由W=△Ek得W外-mgR+qE(cosα)R-qE(sinα)R=0.整理得W外=■.代入数据得W外=9×10-3J.
老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学生丙:我同意他的做法,但为何不用W=qU来计算电场力所做的功呢?
老师:计算出a、b两点间的电势差容易吗?
学生丁:老师,我看出来了,用电场力qE的两个正交分力的功来代换匀强电场对小球的电场力所做的功,这就简化了计算的过程。
4.创设“陷阱”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利用错误,及时引发冲突,促使学生自觉地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的排查、反思,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课堂上创设“陷阱”情境,让学生跌得“鼻青脸肿”,增强其“记忆犹新”的效果。
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前进,制动后,加速度为2.5m/s2,问:3s后的位移、10s后的位移。
学生分析马上根据公式求出:
s1=v0t1+■at12=10×3m+■×(-2.5)×9m=19.65m
s2=v0t2+■at22=10×10m+■×(-2.5)×100m=-25m
老师:这个答案有疑问吗?同学通常见到刹车后汽车要沿速度方向滑行一段位移,而s2表明汽车还向后倒25m,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们很疑惑,公式、答案没错呀,到底是怎么回事?
提示:同学可以计算一下,刹车后停下来vt=0,由v0=10m/s,变为0,用多长时间?
同学们一分析马上明白,4s后即可停下来,所以s2根本就无意义。
此题通过设置“陷阱”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探索,揭示矛盾,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开阔视野。
二、创设情境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
(1)情境的设置要适时,合理,切不可为了设置情境而设置,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2)要控制难度,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3)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三、创设情境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但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在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学生探索到关键处扶一把,在探索方向出现迷乱时,及时帮助修正方向。笔者在教学中对此深有体会,高二在学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后,曾给出以下一道例题。
■
如图所示,为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物图,器材规格如下:(1)待测电阻RX(约100Ω);(2)直流毫安表(量程0~10mA,内阻50Ω);(3)直流电压表(量程0~3V,内阻5kΩ);(4)直流电源(输出电压4V,允许最大电流1A);(5)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5Ω,允许最大电流1A);(6)电键一个,导线若干条。根据器材的规格和实验要求,在本题的实物图上连线。
此题是以实验为载体,考查伏安法测电阻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的一道综合题,由于是设计性实验,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显得手足无措,很茫然,笔者若在课堂上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全班的同学去思考,几乎没有效果,如果任由学生讨论,那么本节课基本上没学到什么知识以及解题的技巧。这个时候,笔者适当地提示两句,学生马上有了主攻的方向,用伏安法测电阻,首先要判明电流表应该内接还是外接,由题目所给器材规格来看,显然不满足RA<<Rx条件,而是满足Rv>>Rx条件,应采用哪种接法。其次若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式接法干路中的最小电流超过安培表的量程,变阻器应采用哪种接法。这样很快就有了结论,学生不由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
一、巧创情境,引导自主探索
最佳教学情境,是运用情感与爱心创设与环境和谐统一、互相映衬的最佳情境整体。其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
1.创设体验情境
体验情境,就是创设一种使学生全身心活动的情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谓之活动。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放整个学习活动,而获得的对周围事物的自我感悟,谓之体验。真正的学习行为,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果。”创设体验情境,就是要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眼睛看,动耳听,动情朗读,动口议论,动笔写,开动脑筋思考。这七个“动”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有联系的,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之分,也没有谁先谁后之分,完全按需要采用。
在学习“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一节课时,笔者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动手操作并完成下表:
①利用蹄形磁铁的磁场
■
②利用条形磁铁的磁场
■
③利用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
④完善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件,展示三个实验结论。然后由学生给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由于学生亲身参与了知识探索的过程,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长远,知识建构更容易完成。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意识。
2.创设趣味的情境
笔者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有侦探小说女王之称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名作《云中命案》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窃听电话的方法:窃贼将并排在一起的两根电话线分开,在其中一根电话线旁边铺设一条两端分别与耳机连接的导线,这条导线与电话线是绝缘的,问窃贼能否从耳机中窃听到电话的内容?
这是一道趣味物理题,打出题目以后,学生兴趣十分浓厚,认真讨论分析,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3.创设“焦点访谈”的情境
多数物理题,其解法往往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具体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几点上受阻,这几点就可称为焦点,习题的非焦点处,即外围处,学生一般能顺利完成,完全不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作浅表性的启发,在课堂上创设焦点情境,集中学生的智慧向焦点进击。
如图1所示,地面上方有匀强电场,取场中一点O为圆心在竖直面内作半径R=0.1m的圆,圆平面与电场方向平行。在O点固定电量Q=5×10-4C的负点电荷,将质量为m=3g,电量q=2×10-10C的带电小球放在圆周上的a点时,它恰好静止。若让带电小球从a点缓慢移至圆周最高点b时,外力需做多少功?
这是一道单元测试题,学生普遍感到有难度,焦点是不知道a、b两点在电荷Q的电场的同一条等势线上,电荷从a→b库仑力做的功应为零。笔者利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中一些典型的思路受阻的做法演示出来,让大家来思考。
甲的做法:由题意可知,小球在a点时受重力mg、库仑力F、匀强电场的电场力qE而平衡(图2)。从a→b缓慢移动含义是△Ek=0。设所加外力做的功是W外,由W=△Ek,得W外=mgR+FR+qE(cosα)R-qE(sinα) R=0∵qEcosα=mg,qEsinα=F
∴W外=0
老师:此题的解题思路有没有问题?几乎大多数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问题!
老师:能想到从动能定理入手求解,并注意到题意隐含动能不变这个条件,都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对不对呢?(短暂的沉默)
学生乙:小球移动时,它受的库仑力是一个变力,不能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的功的算法(W=FR)来算它的功。
老师:请上来,在黑板上写出你的解答。
下面有部分同学已经有了反应,纷纷在一起讨论,声音越来越广,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生乙的解法为:小球受mg、F、qE三力而平衡时(参看图2),应有qEcosa=mg,qEsina=F=k■,因为a、b都在点电荷Q的电场的等势线上,所以小球从a→b时库仑力F做功为零。
设所加外力做的功为W外,由W=△Ek得W外-mgR+qE(cosα)R-qE(sinα)R=0.整理得W外=■.代入数据得W外=9×10-3J.
老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学生丙:我同意他的做法,但为何不用W=qU来计算电场力所做的功呢?
老师:计算出a、b两点间的电势差容易吗?
学生丁:老师,我看出来了,用电场力qE的两个正交分力的功来代换匀强电场对小球的电场力所做的功,这就简化了计算的过程。
4.创设“陷阱”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利用错误,及时引发冲突,促使学生自觉地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的排查、反思,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课堂上创设“陷阱”情境,让学生跌得“鼻青脸肿”,增强其“记忆犹新”的效果。
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前进,制动后,加速度为2.5m/s2,问:3s后的位移、10s后的位移。
学生分析马上根据公式求出:
s1=v0t1+■at12=10×3m+■×(-2.5)×9m=19.65m
s2=v0t2+■at22=10×10m+■×(-2.5)×100m=-25m
老师:这个答案有疑问吗?同学通常见到刹车后汽车要沿速度方向滑行一段位移,而s2表明汽车还向后倒25m,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们很疑惑,公式、答案没错呀,到底是怎么回事?
提示:同学可以计算一下,刹车后停下来vt=0,由v0=10m/s,变为0,用多长时间?
同学们一分析马上明白,4s后即可停下来,所以s2根本就无意义。
此题通过设置“陷阱”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探索,揭示矛盾,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开阔视野。
二、创设情境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
(1)情境的设置要适时,合理,切不可为了设置情境而设置,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2)要控制难度,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3)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三、创设情境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但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在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学生探索到关键处扶一把,在探索方向出现迷乱时,及时帮助修正方向。笔者在教学中对此深有体会,高二在学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后,曾给出以下一道例题。
■
如图所示,为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物图,器材规格如下:(1)待测电阻RX(约100Ω);(2)直流毫安表(量程0~10mA,内阻50Ω);(3)直流电压表(量程0~3V,内阻5kΩ);(4)直流电源(输出电压4V,允许最大电流1A);(5)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5Ω,允许最大电流1A);(6)电键一个,导线若干条。根据器材的规格和实验要求,在本题的实物图上连线。
此题是以实验为载体,考查伏安法测电阻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的一道综合题,由于是设计性实验,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显得手足无措,很茫然,笔者若在课堂上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全班的同学去思考,几乎没有效果,如果任由学生讨论,那么本节课基本上没学到什么知识以及解题的技巧。这个时候,笔者适当地提示两句,学生马上有了主攻的方向,用伏安法测电阻,首先要判明电流表应该内接还是外接,由题目所给器材规格来看,显然不满足RA<<Rx条件,而是满足Rv>>Rx条件,应采用哪种接法。其次若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式接法干路中的最小电流超过安培表的量程,变阻器应采用哪种接法。这样很快就有了结论,学生不由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