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瓦合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1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墙青瓦,院墙低矮,屋脊曲折高挑……仅凭外观,很难看出主人的身份地位。我在院门外踌躇,见朱门半掩,院内无声,打量许久之后,终于怀着好奇将门推开,轻手轻脚跨入门槛,绕过青砖雕花的影壁,神秘的木窗,黝黑的老树干,爬满青苔的小桥,院中所有建筑展露无遗,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风雨吹打的陈迹告诉我,这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宅院。
  当地的朋友介绍说,宅院名叫朱家楼院,也叫朱家大院,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始建于明代中末期,总面积约100亩,后经朱家近十代人的改建、扩建、修缮,鼎盛时期有楼房瓦舍两百余间。据朱氏族谱记载,当年的大院门前立着石狮子和高旗杆,有台阶五层,黑漆大门深锁,门额上挂着千顷匾,大院套小院,皆是古典楼院。或曲婉生姿,或错落有致,或深幽静雅。除住斋、柜房、客厅、书房之外,还设有花园、假山、溪水、荷塘。
  朱家家境殷实,排场也大,大院青砖围墙,大门内接东南西北,小巷四通八达。各门角有双车道,打更巡逻,人员往来,轿子出行,皆打此处经过。看过朱家明清时期的还原图,那是一片庞大的古建筑群,房屋院落沉稳庄重,错落有致,只是形制不一,可能是随着主人身份、地位、财富的变化,新建房屋也随之改变风格,得以形成这样的格局。“楼壁使用水磨砖,下铺方基石,上覆鸳鸯瓦,楼檐皆五脊六兽,室内铺方砖……”是当年朱家楼院的写照。
  古时的建筑,有相当严格的形制要求,主人达何官位,便相应建造何种形制的房屋,既要恪守规矩,又要内观奢华,外观高贵,故而在建筑材料上十分讲究。比如水磨砖,就要求表面光滑,质地细腻,颜色均匀,棱角整齐,规格一致,抗压耐磨。砌墙时,要磨砖对缝,雕刻有花,水平灰缝不能大于三颗米粒宽度,砌出的墙体才能匀称工整。砌墙的工艺多样,不同的工艺,体现的是主人不同的财力物力,经济地位,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和审美水准。
  朱家历代建房,光动用能工巧匠就数百人,有运筹帷幄的泥瓦匠,匠心独具的木工。他們没有先进的电脑构图,电算化数据测算,仅凭匠心营造,就把一座座房屋次第建造起来,并且做到与整个大院形神合一,融为一体,将祖先流传下来的精湛筑造技术发挥到极致,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佩服工匠们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他们的精雕细琢,让时至今天的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些建筑的凝练厚重,古香古色,感受到当年劳动者的匠心与精神。
  在古代房屋建设中,木工的作用不光制做家具,还要在建房筑屋时雕门刻窗,利用几把刨子和锯条,将木材构件精雕细凿,纵横穿插,层层叠叠,就让一座楼房瓦舍砖木结合。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斗拱,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在古典建筑和家具中,它们无一例外地凝结着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经典家具款式的复合传承。深通古建文化的朋友说,今人建房算计的是它的寿命,古人建房算计的是它的生命。
  影壁是雕花的,隐约涌现竹、石和梅树的风姿。在古人的眼中,竹代表气节,石象征健康,而梅表明品德的高洁。影壁墙,是含蓄、内敛的反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古人以为院中的影壁,与风水相关,为使气流绕影壁而行,起挡煞冲邪的作用。邪气挡在外面,家里就会平静安宁。它最实用的地方,是遮挡住了门外不很和谐的事物,同时也避免外面的人向院中窥视,影壁横现,院里院外生出区别,故而砌出的影壁,要充分体现出它的精致、华美。
  鸳鸯瓦又称仰合瓦,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仰合瓦铺设时,先在椽木上将板瓦两端的瓦翅朝上放,再用板瓦瓦翅对准仰瓦朝下放,构成两种瓦翅上下合起的形状。现存的朱家大院的屋脊上,斗角分别有几只脊兽排列,这是古时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说明朱家至少是户官宦人家。能够代表身份地位的,还有一寸几攒的窗台石,雕刻花纹的门枕石,若有以上此物者,不仅象征着这户人家有丰盛的财富,还有显赫的地位呢。
  竖旗杆是取得功名的象征。少时爱听老人们讲故事,内容多关乎才子佳人。穷苦的书生进京取得功名后,多半是先打马坐轿回家乡,在宗祠前面竖旗杆,报功名。如果中的是状元,朝庭还要给你封官加赏,鸣金开道,极尽风光。旗杆的样式必须是统一的,“文功名”旗杆顶部刻着一支笔,“武功名”旗杆顶上雕着一个戟,不同的功名,对应不同式样的旗杆。旗杆竖得越高,声名播得越远,不仅光宗耀祖,还能激励后辈,名垂族谱。
  晚清时期,随着例贡生的人增多,主人愈加看重竖功名旗杆一事,有钱有势的人家要请石匠做旗杆夹,请乡里乡外著名木匠做旗杆,旗杆夹石上用朱笔描红,刻上何年何月获何功名,然后请官员,宴宾客,吹吹打打,热闹至极,成了整个家族的荣耀。朱氏楼院里面的“高旗杆”,或说明朱家子弟当中已经有人取得功名,且表示平步青云,受封为朝廷高官了。
  朱家人除了获取功名,在财富上亦不可小觑,是明清时期的大地主,曾悬挂金字双千顷匾,自称“出城巡游数千里,车不轧外姓的地,靴不沾他家的泥”。“千顷”一词出自《淮南子·说林训》,“寻常之溪,灌千顷之泽。”土地百亩为一顷,朱家双千顷土地,粗算应有数万亩。
  抗战时期,日寇进入单县城,朱氏族人逃亡南方,房屋部分遭战火一劫,少有残垣断壁,几近荡然无存,幸有东西相邻的两院存留。几年前,经多方重视,在破败了的遗址上进行砖瓦修缮,便是我们今日所见的朱家大院。
  眼前这座大院,是方方正正的三合屋。正房、左右厢房全为楼阁式,正房楼下一角设扶梯,从楼下的天井直通楼上的廊台,据说上面的房间是小姐的绣房。打量现存的院落,按封建社会的森严的形制等级而论,属于次等普通富家民居,然而屋脊有兽,难以说清主人的等级和地位。与它毗邻的是豪宅,还是同样的民居?无从可考。冥冥中,时事更迭,宅院的风光不再。
  和北方许多古老的民居一样,现存的朱家大院虽延续四百余年,却不外乎是乡村民居的中型的尺度。核心部分的格局,代表了住宅的形制和气派,我们现在看到的朱家楼院,缺失的正是这部分,难以代表朱家的地位和身份。唯独屋脊上的六只兽,暗示着这座大院的背景。   朱家与文人墨客往来紧密,收藏古玩字画,明时郑板桥所画的风雨墨竹,就悬挂在朱家书房的正墙上,附有郑板桥的亲笔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闽侯林则徐书写的对联“退一步天空海阔,忍三分月霁风光”也悬挂左右,我们今天所见的古玩已与朱家毫无关系,所见到的书画亦不是当年的真迹。
  楼下的正房摆放着太师椅,红木质烟榻,左右里间摆着双龙绞柱的封顶床,明清时期的花纹雕刻,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完美到无可挑剔。听老人们说,古时有钱的人家新婚,一定要置办封顶床,顶雕牡丹,柱雕龙,或雕凤,流苏装饰,富丽堂皇。雕刻它,也是需要官位等级的。就是不雕龙,也要有龙纹雕刻于床头。其纹样本身,代表的不僅是皇权和天神,它还是吉祥、好运的化身,是多重意义的集合。
  还有那楼上的绣房,不知是当年小姐们的闺阁,还是后人对人物情节、房屋用途的演绎,引发人们怀旧的情绪。当这种情愫蓦然袭来,我迫不急待上楼一观。楼梯逼仄,提起裙摆,扶着栏杆,侧着身,才能窘身而上。想,那些住在里面的女孩儿,平日或研读史书,或抒情写意,或精进手艺,或困倦妩媚,也罢了,只怕如笼中的鸟儿,难得见深闺之外的春色。
  一边引阶向上,一边在心里寒颤,怪不得旧时,人们要把女孩的居所安排在楼上,她们下趟楼来,不知要使出多大的勇气。那楼梯的窄,楼梯的陡,怎是现在的女孩能想象?莽撞的,粗胖的,毛头小伙是上不了绣楼的。一阶一阶走上去,仿佛找回了樊笼的感觉。试想那伶仃的小脚,粉红的长裙,那弱不禁风的腰身……
  是古时的你,抑或是前世的我。
  你绾着秀发,你做着女红,你穿着曳地的红裙,你簪着沉重的珠玉,你戴着不敢摇动的耳环,纵有飞翔的心思,也没有挣脱羁绊的双翼。
  绣房里,锦缎铺床,红毯铺地,流苏垂帐,不奢侈,却有一股华丽的萎靡。
  客厅里,有一架古琴,泛音一拨,音泽浑然,勾剔连作,韵长清远。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舞动的建筑。我国的古建筑是有形的文化,象形的教科书,每一座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古老的建筑,展示给我们的是高山流水般的古琴之声,铮铮淙淙,有如松根之细流。精美的砖雕上可窥得主人风采,门枕石里蕴藏主人的修养与内涵,老房子的每块砖都在向世人絮语曾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指骨敲击,你会听到几千年历史的回声,指尖轻触,你会触摸到那无与伦比的结构美,古朴流畅的纹理中,你会看到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飘逸的白云,那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神韵。
  当代人喜欢称古建筑上的砖瓦碎片为“瓦当”,凡是有古建遗址的地方,这样的“瓦当”到处可见。有的是在建房修路时,庞大的挖掘机从泥土深处挖出来,有的是农民整理地坝时,用锄头轻轻划拉出来。翻一翻庄稼地里的泥土,也能发现一两片残存,其中不乏造型精美的陶罐。曾经有人鉴定,那些精美的陶罐与碎片,不仅有清代的、明代的,还有宋朝汉代的……
  数千年来,历代帝王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它们为自己建造金玉交辉、巍峨壮观的宫廷,宣示着至高无上、不容僭越的权威和等级。同样,平民百姓的生活伦理,也时时用它们作为符号和构件,渗透于中国古建筑的各个环节,象征家族兴旺、多子多孙,尊老扶幼,兄友弟恭,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社会规范——“礼仪”,置于人们举目可见的范围之内,提醒着与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每一位居住者,提醒着源远流长的炎黄子孙。
  “如果朱家大院还完整的话,也许会像栖霞的牟氏庄园、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一样,成为极具文物价值的历史活体,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它载附着历史的灵魂,代表着不同阶段的道德规范与精神面貌,蕴藏着诸多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人们藉以确定自己身份的文化背景。”——当地朋友如是说。
  如果你对我国古建筑略有所知,便不独看其房屋规模,你会抚摸着历经百年千年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从那斑驳的砖瓦看到湮灭的过去,从那雕花的窗棂追忆历史的传承。它们会用无声的表情告诉你,它是属于百姓的,乡村的,它们来自于乡间,来自于泥土,经过生命再造般的锤打、煅烧、时光的沉泻,已然修身如玉,不为任何阶层人士所占有。
  在所有的事物进程、时事变幻中,唯有它不怕残缺,不惧苍老。
  它用它们的方式存在着,延续着,也消失着。
  它遗世独立,也不与繁华对峙。但往往,更喜欢那些山水清秀,让心灵得到沉静的环境,而不是有着热闹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和快节奏的都市。
其他文献
在乔老师生命的最后时候,我去看过他.在县医院一个普通病房里的一张普通病床上,他折着身子坐在那里,双手抱紧低垂的脑袋,憔悴的面容痛苦不堪.致命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他的大脑
期刊
宫崎骏在日本动漫行业是非常著名的大师,很多优秀的日本动漫都是处在宫崎骏之手,他创造的动漫已然获得了众多观众的一致喜爱.在宫崎骏的动漫作品中,对各类美术手法展开合理应
耕作  在骨子里,我其实是一个农民。  好多年了,我忘不了那个叫张家湾的小村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这里出生,十多年之后,又返回城里,从此成了张家湾的客人。但身子的离开,却掩不住灵魂的留恋。开阔的田地,麦浪随风摆动,染黄了天际;纸叠的小船,在蜿蜒的小溪里颠簸,顺流直下;村头有棵核桃树,树下摆着板凳、水壶,家长里短了整个农闲季节;我唤作大爷大娘的乡亲,用锄头、铁铣、镰刀、连耞,挥汗如雨。张家湾用十
期刊
书法是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书法创作与书法展览存在密切联系.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对书法创作提供指导.文章梳理了书法展览、书法创作,对书法展览对书法创作产生的影响进
在四川省甘孜藏区的阿西村至今仍有一种被称之为阿西土陶的黑陶艺术,它从材质特征、装饰内容、烧制方式到器物功用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内涵.本文首先从形而下的角度以阿西土陶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归属感的缺失,努力寻求文化的认同感,留住“乡愁”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从建筑的地域性视角来看,苏州博物馆新馆无疑是对本土文
1  小邦是一个出租汽车司机。  小邦现在生活的这个城市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县城。小邦每天开着他的出租车就在这样一个城市里转来转去,多是在城区里边,偶尔也会跑到乡下去。小邦是一个喜欢时常动动脑筋的人。有时候他一边开车,一边想着自己的人生。小邦今年已经四十六岁了。同这个小县城里的多数人一样,小邦觉得自己这半辈子过得平平淡淡。但是不管如何平淡,小邦做人还是有自己的信念的。也就是在他四十六岁这年,小邦经历了
期刊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补片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98例腹股沟疝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无张力修补术,对照组给予传统张力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并
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在村头沟坡上放羊的牧童。我抬头望望天空,太阳已经有了热度,发出了刺眼的光芒。温暖的阳光尽情地泼洒在村庄里、田野上,把那些沉睡的树木、麦苗、小草、野菜,还有昆虫……都一一地叫醒。好家伙,春天来了。  在这个热烈而又欢腾的季节里,我曾经伫立村头,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这样一幅场景,它是多么的振奋人心:不远处,有一群青壮的男人,他们脱去裹了一冬的棉衣,身上轻便的穿着如度夏般单薄,迎着乍暖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