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教学中词语训练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下《奶奶的白发》一文中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一天,我指着奶奶的头发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是黑的,你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呢?’”
  有位教师在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后问:“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雪白’吗?”一位小朋友马上站起来响亮地回答:“就是像雪一样白!”小朋友的回答精妙绝伦,作为听课教师,我为这位小朋友的勇敢和聪明竖起了大拇指,以为更应博得上课老师的赞许,遗憾的是这位老师不以为然,对那位同学的回答不置可否,继续指名其他学生作答。折腾了半天,终于有一位学生说道:“就是很白。”终于听到了期盼的声音,这位老师如释重负、如获至宝似的夸奖道:“对啦,就是很白。来,小朋友一起表扬他!”于是乎便有了“啪——啪——啪,你真棒!”的齐鸣。
  “就是像雪一样白。”学生的理解天衣无缝,无懈可击。这位老师非要引导其说出是“很白”。“很白”究竟是多白?也许就是“非常白”!我真为这位老师捏一把汗,真是“好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矣!
  更为可笑的是老师接着又往下问:“那‘雪白雪白’呢?”学生(心领神会)齐答:“就是‘很白很白’。”老师高兴地说:“对啦,小朋友们真聪明!”像演戏一样的水到渠成!
  然后老师用课件出示了一道填空题:
  奶奶的头发()的。
  田里的稻子()的。
  我们的国旗()的。
  有的学生说“田里的稻子金黄金黄的”,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国旗火红火红的”,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国旗鲜红鲜红的”。此时,老师又引导道:“火红火红”就是——(学生答)很红很红;“金黄金黄”就是——(学生答)很黄很黄。老师接着说:“小朋友,都懂了吗?”学生齐答:“都——懂——了!”声音很响亮。
  我们哑然,我们迷茫,这难道就是师者之“传道”?这难道就是师者之“授业”?这难道就是师者之“解惑”?究竟是语文教学改革惹的祸,还是老师自己的过?
  上述现象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很普遍,因为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所以不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笔者认为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每堂课都抱着这样无所谓的态度,“高效课堂、优效教学”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那么,如何才能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智慧、张显灵性、发挥价值,从而达到“动车组”效应呢?
  一、 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精心预设好每一个小细节
  教师在备课时要能紧扣课程标准,深刻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者及作者意图,增强目标意识,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含糊不清。比如,苏教版《识字》“沙滩、贝壳、脚丫;海风、海鸥、浪花;珍珠、鱼虾、海带;港湾、渔船、晚霞”是由12个与大海有关的词串组成的韵文。这些词语中除了“海风”以外其余11个都能在图中找到相应的对应物,图文联系是学生理解词语和认识事物的好方法。但“海风”在插图里是找不到具体形象的对应物的,如何理解和认识“海风”就是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与每个词语相关的对应物,非常神秘地说“海风海风真淘气,它正和小朋友捉迷藏呢,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先找到它?”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地瞪大了眼睛盯着插图寻找海风的踪迹,很快学生就惊喜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海风在小男孩的头发上啦!你看它把小男孩的头发吹得乱乱的!”“老师,海风在渔船上啦,你看它把船(桅)杆上的小红旗吹的飘起来了呢!”……由于预设充分,教学时得心应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 课上把握动态生成,巧妙利用好每一个小细节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学习过程中想不到的思维碰撞随时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突发事件”,及时把握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巧妙地利用好一些小细节,随机调控,灵活应变,优效教学。比如:教学《月光曲》一课,面对学生突然的质疑“课文中贝多芬和盲姑娘对话时为什么用‘您’?”时,有的老师可能会不以为然,以为这没有什么研究的必要。睿智的老师会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探究原因,进而深入研读课文,师生进行对话、交流。既能加深和提升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知,又把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能够精心预设好,巧妙利用好每一个小细节,让课堂上的一分一秒都能得到充分的、优效的利用,语文教学质量就一定会提高。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第一课时的教学有很多共性,根据人类的认知和阅读规律,可以概括为七个板块:“激趣导入→生字识写→生词理解→提炼段意→概括文意→精读某段→拓展延续”。但是,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这七个版块有的先后衔接,有的下行取舍,并不都会体现在一节课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清,根抓不同的文本内容,来灵活取舍。  —、 激趣导入拉开序幕  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其学习课文的兴趣,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
期刊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关注目标,有效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其他两个维度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托。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环节要扎扎实实围绕着这三个目标在落实
期刊
一、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展变化很大,只要孩子想看书,家长是愿意慷慨解囊的,但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首先家长不能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所处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劳动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更不去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他们认为孩子在家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少看电视就行。在家长和小学生的潜意识中,对于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选中的是优秀作文方面的书籍。这种狭隘的概
期刊
一、 联系视频,导入新课  1. 短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动物?你还记得哪种动物的神奇之处?  2. 这些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为了促进彼此间的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吧!  二、 创设情境,示范引路  1. 创设情境。你身边有哪些动物朋友呢?举起图片说出它的名字吧!(滴滴)同学们,动物王国的孔雀灵灵给我发来了一个电子邮件: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吧!  亲爱的
期刊
概括性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形式。概括教学法则是人的概括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教学实践中,概括的能力究竟有何意义,该怎样的运用概括思维,培养概括能力呢?  一、 概括的意义  概括是指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的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从教学实践上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没有概括,学生就难以形成概念以及系统的知识体系,自然
期刊
一、 游戏创境,激发兴趣  1. 组词游戏:出示“奇”字,请生根据“奇”组词,(奇特、奇怪、奇幻、好奇、奇妙)这些词中的“奇”指的是:特殊的,稀罕,不常见的。“奇妙”指的是“有意思的,不常见的”。  2. 听声音猜动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声音奇妙之处。  3. 真是不看不知道,动物世界真奇妙。碰巧,今天森林里要举行动物聚会,我们先来和一些可爱的动物打个招呼!  4. 这么多的动物你最喜欢哪一种?  
期刊
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自己的主导作用,笔者谈谈《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一课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 氛围的营造,使交际更有激情  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激活学生的兴趣、情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融恰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互动交际,扫除学生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乐于与人交际。如:《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教学开始,我就贴近学生激情导入:“瞧,
期刊
现在的很多孩子对新鲜刺激的电子产品越来越依赖,而对课外阅读却越来越疏远。殊不知,长期与电子产品为伴,使这些孩子的阅读兴趣遭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笔者现简述如下:  一、 致使儿童注意力易分散,无法静心阅读  电视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每隔一小会儿就会尽力制造一点高潮,尤其是儿童爱看的动画片更是高潮迭起,这样使儿童观看动画片时的情绪一直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根本无法静下心来。除此之外,根据我们成人的经验感受
期刊
《奇妙的动物世界》一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热爱自然,了解自然”这一单元主题的交际内容。现将两课例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总结如下:  一、 目标引路“学”为基,准确定位“导”弗牵  目标决定方向。A案目标完全以学生在这节课上能够达到怎样的目标而设定,根据低段学生已有知识建构,降低交际难度,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设定教学目标。指向清晰、明确,凸显“引导”而非“牵引”。 B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动物世界的奇妙
期刊
课堂上,师生进行对话交流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倾听呢?倾听后,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相匹配的教学行为呢?  一、 倾听中将存在问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教学案例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7自然段:  师:什么叫滂沱大雨?  生1:雨下得很大。  师:还有哪些词是写雨下得大?  生2:大雨如注。  生3:倾盆大雨。  生4:狂风骤雨。(学生把“骤”读成了“聚”,但教师毫无察觉)  师:(激励性评价)同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