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话题作文命题中的线性原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9800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作文是当今高考作文的“流行色”。众所周知,如果抛开所有作文都有的“写作要求”来看,话题作文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提示性的材料、命题人对材料的阐释过渡以及话题。从理论上来说,“材料——阐释——话题”三者间应该呈现出一种线性关系,尤其是三者的内涵应该在同一层面,不能出现任何的偏差,因为一旦有了偏差,就会对考生产生误导,这就是话题作文命题的线性原则,也是话题作文拟制的严密性的体现。但事实上,我们所见到的很多模拟高考的话题作文,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要求,甚至有些高考话题作文也未能幸免。
  本文试图结合2005年全国卷以及地方卷的部分高考作文题,来谈谈话题作文命题中的线性原则,希望对我们拟制话题作文有所帮助,也希望它对高考作文的命题者有所启示。
  
  一、材料与话题呈线性,忌话题脱钩材料
  
  材料无非是个例子。在话题作文中,提示性材料的主要作用在于阐发话题,启发我们的作文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话题的含义,因此可以说提示材料是一把帮助我们开启审题之门的钥匙;同时,它还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是一个起到“引路”作用的典型例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材料与话题应该呈现出线性关系,即材料是打开话题之门的钥匙,而话题则是材料水到渠成的结果。
  但是,话题脱钩于材料的例子我们并不鲜见。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2005年高考山东卷的话题作文: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工、石匠暗中竞争。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承托木柱的石礅的平坦的礅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殿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墩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了一分姿采。
  如果我们不看话题,仅仅局限于这则材料,我们会做怎样的理解?恐怕大多数人只会把石匠的行为理解为他做了一件大好事,关键时刻救人一命!从中表现出来的应该是石匠的做人原则,但命题人却偏偏要学生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我不明白这则材料中,木工“赢”得什么,难道是全家的生命?石匠又“赢”得了什么?难道是“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了一分姿采”?好像都不是。如此,那何来“双赢”呢?况且,所谓“双赢”也不应该是做人的原则,似乎更应该是一种做事的原则;这里很显然,是被命题人牵强附会了,因为材料根本就不可能得出这样的话题。
  类似这样材料与话题之间不能协调一致、有机统一的例子,我们见得很多,甚至可以用“俯拾即是”来形容。仔细分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I的“出入意外和情理之中”不也是如此?因此,理清并理顺材料与话题之间这种线性关系,是我们话题作文命题时应当认真细致考虑的问题。
  
  二、阐释与话题呈线性,忌阐释误导话题
  
  话题作文中命题人对材料的阐释对我们理解话题、确定立意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提示话题涉及的范围,可能显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也可以启发我们更广泛深入地思考问题。因此,要保持阐释与话题的线性关系,那话题就必须是阐释水到渠成的结论。背离了这一点,阐释与话题的线性关系就被打乱,阐释就有可能误导了话题,那对学生的写作而言,就有一种错位的暗示。在这一点上,我始终觉得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题是阐释与话题间线性关系呈现得最好的: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这段阐释堪称典范。因为这样的阐释指向非常明确,四个方面都同时指向于“答案丰富多彩”,同时也揭示出了“答案丰富多彩”所包含的多样性的四个方面,命题人通过这段阐释,可以顺理成章地导出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此外,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从命题人的阐释过渡到话题的句子,“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两者间也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线性关系。
  但遗憾的,类似的阐释与话题呈线性的情况还不多见,更多表现出来的还是阐释与话题之间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不够协调的关系。比如2005年高考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这一话题前的“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该如此?”的阐释,就显得大、高且空。因为“凤头、猪肚,豹尾”是一个很明显的“三段式”的过程,但对于“学习生活”“事业人生”,我们怎能为它划出几个明显的“段”?而命题人非要把“学习生活”“事业人生”硬挤压到“凤头,猪肚、豹尾”这三段里去谈,我不知道,学生除了无病呻吟,还能再做些什么。
  因此,如何使阐释与话题保持一致,使两者处在同一个层面上,较好地体现出线性关系,值得我们每一个命题者特别是高考话题作文命题人的思考。
  三、阐释与材料呈线性,忌阐释游离材料
  命题人的阐释在话题作文中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了解释材料,帮助考生更好地把握材料的内涵;二是为了引出后面我们要围绕和把握的写作话题。其实质应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就阐释对材料的指向而言,阐释应该是材料寓意的揭示、主要意思的概括,或是材料的拓展延伸。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应该与材料保持高度的一致。这就是阐释和材料的线性关系。
  但现实问题是,我们命题人的阐释有人为架空、拔高之嫌,也有顾左右而言他甚至故作高深、借以吓唬学生之弊。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江苏卷“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该如此”的阐释,山东卷“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世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也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等等,不觉得太玄乎了点?为什么就不能返璞归真,少来一点“大言欺人”呢?
  再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的话题作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平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段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材料引用的王国维的话,是对诗人说的,讲的是诗人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才能写出有生气的作品;同时,创作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才能体现出普遍的审美意义。这是材料的内涵实质,但我不明白它和命题人的阐释有何关联,材料的内涵与命题人的“这段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的阐释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由此看来,命题人的阐释也就脱离了材料,材料与阐释成了水是水、油是油,两者的线性关系也就此中断了,除了能够恐吓学生,其他作用实在是说不上的。
  总之,高考是一场严肃的考试,60分的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赋分之大,世间罕见。在话题作文流行的今天,我们更应密切注意命题的严密性,因为,线性原则是话题作文命题的根本。
其他文献
和现行教材同步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开发中心编著)中的《苏武传》一文,写有这样一段话:“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
批注,虽然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却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它直入文本,强调阅读者自身独特的感受,这恰恰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契合。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鉴赏、评价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试着用批注的方法鉴赏文本,写下简洁流畅、富有个性的文字,那么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颇有裨益
【评议论著】  竺欢《〈开明国语课本〉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5  安娜《开明版国语课本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借鉴和启示》,青海师范大学,2015  丁晓琳《〈开明国语课本(初小)〉范文系统研究》,聊城大学硕士论文,2015  赵庆娟《〈开明国语课本〉选文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朱云《〈开明国语课本〉选文系统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5  张俊博《民国
时间:2013年4月10日  地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  学生:大连红星海学校 七年级六班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读——  (屏幕显示,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
【课堂实录】  一、初读美读,《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  师: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在我们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长河中,诞生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和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首“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旷世佳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师:这首诗意境空明、韵调优美、思想深邃、情感真挚。诗歌要美读,读出节奏、读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现在课堂“意外”频繁出现。面对学生的各种“意外”状况,是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求异,敢于提出自己的个性见解,或是教师自己制造更多的“意外”,还是对扰乱自己教学设计的声音置之不理,把学生拉回到预定的轨道?新课改提倡张扬个性,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重获生命的活力,但这
【评议文章】曾祥芹《重申文章知识 强化文章教育》,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1期   【内容提要】语文独立设科110余年,“文章知识”和“文章教育”的位置至今没有摆正。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未能把“文章知识”列为“语文知识”内容,导致文章教育的弱化,学生的“文章素养”越来越差。近十余年来,许多语文教师对文章知识教学感到隔膜,遑论在教学中落实。因此,必须阐明文章知识在
作文教学的课程备课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和保证。作文的课程意识不足,课程备课的力度不够,作文教学的视野不够开阔,作文方法的指导欠缺,作文体系的建构不完善,缺少扎根生活的基础等,都是导致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因此,必须强化教师及教研组作文课程备课意识,整合资源,集中智慧,提高作文课程的实践能力,最终达成《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的目标。  一、碎片化的作文备课  虽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各个学校都在
一、聚焦闭合式结构,感受诗人的心灵堂奥①  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分别是:  (第一诗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最后诗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徐志摩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学习,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②“我在康桥的日子,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上,后来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首篇。  至今,《祝福》仍然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鲁迅的《祝福》是东南亚华文教育中重要的一课。自1980年至1996年,一直是“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准会考”试卷文学部分的必考题目,几乎每年都会出一题。  《祝福》是一篇社会悲剧小说,讲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