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岱庙藏谱《玉音仙范》谱本研究

来源 :音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山岱庙藏谱《玉音仙范》,1981年由泰山市文物局资料室整理泰山岱庙之藏书时发现,现存于泰安市博物馆。总计18册乐谱,均为手抄本,除去重复谱本,共计10册,158首乐曲,全部采用俗字谱记写。从抄写年代来看,泰山岱庙藏谱记录了泰山主要庙观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至民国丙子年(1936)间,祭祀与敬神使用的乐曲,其对于了解道教音乐,乃至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发展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何昌林对岱庙藏谱的发现过程以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做过概述:“宋代俗字谱谱式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尚活在民间,并未被明清工尺谱谱式所完全替代;玉音仙范关西谱本证明泰山道教音乐中的吹打部分与陕西鼓乐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须旅对泰山岱庙藏谱《玉音仙范》部分乐谱做了详细的译谱工作,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2003年3月,大同市住房解危解困合作社在大同市区操场城街大同四中北侧进行房地产开发时发现夯土及大量磨光黑瓦,市民李智暤及原大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书记殷宪先生及时向当地文物部门反映,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初步认定为北魏建筑遗址,遂于4月7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牵头,由省市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正式发掘,并将该遗址命名为“大同操场城北魏一号遗址”。
2003年7月大同北魏一号遗址出土一枚先秦青铜小玺,桥钮,残烂特甚,印面中间凸起,四边断陷,所以拓印出来模糊不清,难见真面,再据原件彩色照像放大同样模糊不清。用放大镜观察,效果较好,其字形判断为右读“成远”二字(图一四)。“时”(成)字笔触与形体依稀有“成”字迹象,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三峡库区秭归石门嘴遗址出土的鱼卜骨共15块,可鉴定出种类的有5块,分别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C.et.V)]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C.et.V.)]的鳃盖骨,其中4块形态较完整的并可推算出所属鱼类个体的大小。鉴定结果如下。
人民音乐出版社“当代外国高校精品音乐教材”系列书籍之一。该书针对作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写,重点在于强调“理解”和“后调性音乐”两个方面,是一本关于音乐分析、理论和20世纪后调性音乐作曲方法的教科书。
一等奖(3篇): 施咏《读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南京艺术学院 郑刚《师人长技济时之需——评(调性和声及二十世纪音乐概述)》,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为山区、丘陵、平原三者兼有的地形,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山屏列,为大别山区的余脉地带。合肥至潜山的103国道纵贯该县的东南部地带,路东南为平原和小丘陵,路西北为丘陵地区。彭岭墓群位于该县的南部,县城北2.5公里的潘浦乡彭岭村,合潜公路西侧,属于低山丘陵岗地,海拔约500米(图一)。
贵港市区(旧称贵城镇)为过去的贵县县城,位于广西东南部的郁江平原上,郁江经此向东流去。深钉岭位于该市城区北郊南梧二级公路(即今东北环大道)北侧,是一处不高的坡岭。周围地势平缓,其东为孔屋岭,西为贵港市高中,再远处为三堆岭,其中孔屋岭、三堆岭实际上是高大的汉墓封土堆。这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一贵县古墓群的保护范围。1954-1956年修筑黎湛铁路,在贵县火车站一带铁路沿线发掘汉墓200多座。20世纪80年代,配合贵县高中等单位建设,陆续清理了上百座古墓。1991年1—7月,为了配合南宁~梧州二级公路
目次 一 八思巴字蒙文碑铭音译 二 汉字碑文校录 三 碑文笺释 北京市平谷区(县)王辛庄乡太后村元兴隆寺遗址存有元圣旨碑一通,两面刻,碑阳额题八思巴蒙古字,碑文圣旨八思巴字蒙古语(图版柒)。碑阴额汉字篆书,碑文汉字正书。右方为汉字圣旨,左方官员及僧众题名(图版捌)。大德三年(1299年)七月立石。八思巴蒙古字圣旨清晰可读,宣谕军兵、官员使臣人等禁约侵扰寺院。此类蒙汉文圣旨碑,全国各地寺院道观已知有二十余通,其中部分碑石已毁,仅存拓本。
彭祖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管家桥村的管家桥自然村西南100米处。遗址西距无锡市区20公里,南临张塘河和伯渎河,东北1公里处有鸿山,相传吴太伯葬于此山(图一)。遗址地处太湖平原,为一近长方形台地,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23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海拔6.5米,周围平地海拔约4.2米。1990年,无锡市博物馆在考古调查中发现该遗址。2000年11月至2002年6月,由南京博物院主持,无锡市博物馆、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开5×5平方米探方47个,发掘面积共1175平
关于两周青铜盈,研究文章不多^[1]。原因有二,一是其流行时间较短,自西周中期始出,至晚期大盛,进入春秋早期后又急剧衰减,变化幅度小,不像鼎鬲簋甗引人注目;二是它的面貌为人们所认识只是晚近的事,宋代以来习称此类器为簋,而称簋为敦,容庚著《商周礼乐器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