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
地平线
贾平凹
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爷子,你是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太懂了,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跟我有同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的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选自《时文选粹》)
【乙】
走出地平线
贾宝泉
记得少年时节,自己刚懂得一些时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站在故乡原野向周遭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自己做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更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反正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拙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到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这样不离不弃,如影子与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的天气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里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其他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你周遭的地平线。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让自己环形山里的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看见。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林立,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边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我为中心阅世览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体很魁梧,看到的也仍然只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边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视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个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目力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
人之所以感到世界环闭,感到人生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他还没有冲破思想的牢笼。
冲破思想的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胸襟,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到见地平线,但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见地平线的。
(选自《时文选粹》)
【比较赏析】
只要不是盲者,对于周遭环绕的地平线就一定不会陌生。如同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司空见惯的事物也似乎不会给人以什么新鲜而深刻的启迪。但是,作家贾平凹和贾宝泉却能各具慧眼和匠心,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地平线发现不同的哲理,产生异样的感悟,抒发独到的见解,分别向我们推出了《地平线》和《走出地平线》(以下分别简称甲文和乙文)两篇散文。它们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地平线是什么?两文均赋予它以双重的含义。甲文把它描写为天和地相接处的“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由此联想到命运与理想相接的人生地平线;乙文则将它比喻为“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从而生发出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圈。于是,甲文通过叙写“我”小时候骑车追寻地平线的经历和同“悠悠然如仙翁”的老人的对话,表达出人生永远不会有终端的“地平线”,人生就是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中心;乙文则通过记述“我”少年时节要走出地平线,探索它的外面世界的往事,反映了一个人要跳出属于自己的封闭圈,就要冲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牢笼的道理。两位大手笔切入的角度不同,开辟的蹊径不同,但发掘出的主题却一样的不同凡响,一样的振聋发聩,一样的催人奋进。
两文的笔法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能寓理于事,托物言志;都先叙后议,开合自由,由实而虚,布局严谨;都以“地平线”为线展开文脉,用第一人称叙事说理,疾徐有致,不蔓不枝,如行云流水,亲切自然,又像惊雷乍响,扣人心扉;而且,叙事都能指向鲜明,甲文紧扣“追寻”一词,乙文着眼“走出”二字,因此都很好地为后文的说理做出厚实的铺垫,从而使叙议有机结合,宛若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把抽象的哲理揭示得具体可感。
语言风格上,都能于平易中显奇崛,于质朴中见精警,晓畅而不失蕴藉,自然而不失形象,口语化与意境化高度结合;但甲文善以简洁的对话展示博大的思想;乙文则巧用生动的比喻寄托高远的情志。
总之,它们都不愧是立意新颖、艺术精湛的脍炙人口之作。细心品读,你一定会倍觉齿颊生香。
【比较训练】
1.甲文中写道:“‘地平线是什么?’‘是个谜吧。’”对产生这个谜的原因,乙文中所做出的科学解释是。同样是叙写作者少年时节有关地平线的经历,但两文所切入的角度不同,其区别在于__________。
2.一样的灰白色的地平线,却有着不同的寓意,甲文是指,而乙文则指__________。
3.两文中的意象无别,而表现的中心却迥异。甲文的中心是,乙文的中心则是__________。
4.有限与无限,彼此对立而又辩证统一。两文都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请根据它们的内容,用自己的话依次作简要阐述。(100字左右)
5.简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①那个高度融合的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
②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见地平线的。
6.请任意结合以上两文中的某一篇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地平线”的感受和体验。
【参考答案】
1.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 甲文作者是要追寻地平线,而乙文作者是要走出地平线
2.命运与理想相接的人生地平线 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圈
3.人生永远不会有终端的“地平线”,人生就是不断追求,不断超越 一个人要跳出属于自己的封闭圈,就要冲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牢笼
4.人的理想有限,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无限,有限的理想包容在无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之中,故甲文主张人需要不断创设新的地平线,不断追求,不断跨越。人的认识有限,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无限;同样,有限的认识包容在无限的客观世界的规律之中,故乙文作者认为只有冲破狭隘思想的束缚,我们的世界才豁然开朗。
5.①人生的理想不会有终极,一个理想实现了,另一新的理想又会产生。
②当一个人完全跳出“自我”的圈子时,他才真正克服了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6.答案可不拘一格,但必须联系生活实际,紧扣两文中的地平线的某一寓意,或者讲追求某个美好的理想目标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或者谈冲破某个思想牢笼而获取新的认知等。
【作者简介】
李峥嵘,高级教师,执教于湖北省蕲春第一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任占华
地平线
贾平凹
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老爷子,你是天边来的吗?”我问。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太懂了,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跟我有同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的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选自《时文选粹》)
【乙】
走出地平线
贾宝泉
记得少年时节,自己刚懂得一些时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站在故乡原野向周遭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自己做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更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反正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拙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到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这样不离不弃,如影子与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的天气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里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其他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你周遭的地平线。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让自己环形山里的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看见。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林立,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边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我为中心阅世览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体很魁梧,看到的也仍然只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边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视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个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目力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
人之所以感到世界环闭,感到人生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他还没有冲破思想的牢笼。
冲破思想的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胸襟,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到见地平线,但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见地平线的。
(选自《时文选粹》)
【比较赏析】
只要不是盲者,对于周遭环绕的地平线就一定不会陌生。如同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司空见惯的事物也似乎不会给人以什么新鲜而深刻的启迪。但是,作家贾平凹和贾宝泉却能各具慧眼和匠心,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地平线发现不同的哲理,产生异样的感悟,抒发独到的见解,分别向我们推出了《地平线》和《走出地平线》(以下分别简称甲文和乙文)两篇散文。它们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地平线是什么?两文均赋予它以双重的含义。甲文把它描写为天和地相接处的“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由此联想到命运与理想相接的人生地平线;乙文则将它比喻为“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从而生发出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圈。于是,甲文通过叙写“我”小时候骑车追寻地平线的经历和同“悠悠然如仙翁”的老人的对话,表达出人生永远不会有终端的“地平线”,人生就是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中心;乙文则通过记述“我”少年时节要走出地平线,探索它的外面世界的往事,反映了一个人要跳出属于自己的封闭圈,就要冲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牢笼的道理。两位大手笔切入的角度不同,开辟的蹊径不同,但发掘出的主题却一样的不同凡响,一样的振聋发聩,一样的催人奋进。
两文的笔法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能寓理于事,托物言志;都先叙后议,开合自由,由实而虚,布局严谨;都以“地平线”为线展开文脉,用第一人称叙事说理,疾徐有致,不蔓不枝,如行云流水,亲切自然,又像惊雷乍响,扣人心扉;而且,叙事都能指向鲜明,甲文紧扣“追寻”一词,乙文着眼“走出”二字,因此都很好地为后文的说理做出厚实的铺垫,从而使叙议有机结合,宛若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把抽象的哲理揭示得具体可感。
语言风格上,都能于平易中显奇崛,于质朴中见精警,晓畅而不失蕴藉,自然而不失形象,口语化与意境化高度结合;但甲文善以简洁的对话展示博大的思想;乙文则巧用生动的比喻寄托高远的情志。
总之,它们都不愧是立意新颖、艺术精湛的脍炙人口之作。细心品读,你一定会倍觉齿颊生香。
【比较训练】
1.甲文中写道:“‘地平线是什么?’‘是个谜吧。’”对产生这个谜的原因,乙文中所做出的科学解释是。同样是叙写作者少年时节有关地平线的经历,但两文所切入的角度不同,其区别在于__________。
2.一样的灰白色的地平线,却有着不同的寓意,甲文是指,而乙文则指__________。
3.两文中的意象无别,而表现的中心却迥异。甲文的中心是,乙文的中心则是__________。
4.有限与无限,彼此对立而又辩证统一。两文都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请根据它们的内容,用自己的话依次作简要阐述。(100字左右)
5.简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①那个高度融合的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
②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见地平线的。
6.请任意结合以上两文中的某一篇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地平线”的感受和体验。
【参考答案】
1.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 甲文作者是要追寻地平线,而乙文作者是要走出地平线
2.命运与理想相接的人生地平线 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圈
3.人生永远不会有终端的“地平线”,人生就是不断追求,不断超越 一个人要跳出属于自己的封闭圈,就要冲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牢笼
4.人的理想有限,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无限,有限的理想包容在无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之中,故甲文主张人需要不断创设新的地平线,不断追求,不断跨越。人的认识有限,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无限;同样,有限的认识包容在无限的客观世界的规律之中,故乙文作者认为只有冲破狭隘思想的束缚,我们的世界才豁然开朗。
5.①人生的理想不会有终极,一个理想实现了,另一新的理想又会产生。
②当一个人完全跳出“自我”的圈子时,他才真正克服了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6.答案可不拘一格,但必须联系生活实际,紧扣两文中的地平线的某一寓意,或者讲追求某个美好的理想目标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或者谈冲破某个思想牢笼而获取新的认知等。
【作者简介】
李峥嵘,高级教师,执教于湖北省蕲春第一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任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