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植方式下杂交构树的生长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水土保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交构树是一种兼具生态、经济、饲用、水土保持价值的优良树种。观察分析了在平凉地区引种栽植的杂交构树的生长特征,并测定了其在不同立地、不同密度下的产量,以研究其在平凉地区高产栽植的最优方案。研究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杂交构树生长特性不同,相同立地不同栽植密度下杂交构树的生长特性也不同;平凉地区杂交构树大田栽植最适宜的株行距为60 cm×80 cm,考虑成本因素不建议在大棚内栽植杂交构树;杂交构树在15°坡地栽植成活率为70%,产量为24 t/hm2,可以在平凉地区荒坡地栽植,其根系能够在
其他文献
挺水植物作为构建人工湿地的主要植物类型,具有净污能力稳定、生命周期长等特点,因而得到大量应用。利用Meta分析法分析了6种常见的挺水植物对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三种水质指标的去除率效应值,结果表明:①芦苇、香蒲对TN的去除率综合效应值较高且稳定,美人蕉、芦苇对TP的去除率综合效应值较高且稳定,千屈菜、美人蕉、芦苇对COD的去除率综合效应值较高且稳定;②选取的6种挺水植物对TN的低入流浓度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对TP的高入流浓度和超高入流浓度可以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对COD的超高入流浓
基于叶片水分状况的抗旱性衡量指标主要有自束比、自然饱和亏、临界饱和亏。采用投影寻踪法对黄土高原15个参试沙棘品种的3个抗旱性衡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按抗旱性排序,“红霞”“蛮汉山雌”这两个中国沙棘品种排在前两位,抗旱性最好;“阜欧”“太阳”这两个大果沙棘品种排在最后两位,抗旱性相对较差;其余杂交沙棘均位于其间,抗旱性居中。就单指标来看,自然饱和亏较其他两指标对抗旱性的反映更好。
坡耕地是广大山地和丘陵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用地,同时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为进一步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十三五”期间甘肃省选取8个市(州)的27个县(区)开展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共完成坡耕地改梯田5.66万hm2。采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评估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总结典型经验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
自2017年9月《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7〕46号)取消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审批行政许可事项,转为由生产建设单位自主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以来,水利部全面推进国家关于“放管服”改革措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的政策文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逐步向加强监管转变。新形势下,有关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服务的政策、规程、标准等陆续更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不仅评估程序发生了变化,而且评估内容要特别指出影响通过
【目的】奶牛乳腺炎一直是奶牛养殖业和奶制品行业最大的挑战之一,制约着奶业的健康发展。有效进行奶牛乳腺炎的防治,可以为奶牛的健康、生产优质乳制品提供良好保障。探究茶树油对LPS诱导的奶牛乳腺炎作用效果,探索茶树油替代抗生素治疗奶牛乳腺炎的可行性,为茶树油治疗奶牛乳腺炎提供参考。【方法】在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培养中分别添加50、100、200、500、1 000μg·mL-1的LPS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细胞因子表达量以
传统的工程护坡方式投资大且不利于生态恢复,岩质高边坡生态袋护坡技术是一种应用生物和物理手段重建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土壤环境的新型生态护坡技术,通过严格的施工工序,将生态袋永久固定在岩质边坡上,不但具有保水性、透水性、透气性,适于植物生长等性能,还能恢复因施工对岩体造成的破坏,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生态环境的效果。介绍了生态袋护坡技术的具体施工流程。
三峡库区是全国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在全国生态空间格局构造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有独特而极其重要的战略位势。水土流失是影响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制约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关键因子,加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仍然面临缺乏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足,综合治理任务重、投入不足,统筹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诸多困难和挑战,与新时期保护好三峡库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要求仍有差距。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加快治理进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效果体现在水土保持生态保障功能方面。介绍了水土保持生态保障功能的概念内涵和特性,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4个方面遴选出16项技术指标,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保障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水土保持生态保障功能技术指标的确定,对于科学划定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开展水土保持率目标确定和应用工作的安排部署,甘肃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积极开展全省水土保持率目标确定有关工作.经深入分析研判,甘肃省水土保持
目前退化林地的植被恢复一般采用育苗移栽技术,鲜见采用本土乔灌草种子混播方法。采用定位样方法,选用14种植物在裸地和草坡进行乔灌草不同组合的近自然种子混合直播试验,通过对试验前后不同植被组合多样性、物种多度和植被覆盖度的比较,从而得出近自然植被恢复最佳组合。结果表明:①裸地上以乔灌草混播组合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草坡上以乔灌混播组合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且裸地乔灌草混播组合恢复效果最佳;②秩-多度曲线表明,裸地恢复效果好于草坡;③裸地乔灌、乔灌草混播组合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