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2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当今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教学改革的理念、课程体系设置、教材、教学模式及考核等方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近年来,各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重点院校独立学院的开设、部分专科院校与其它院校合并为本科院校以及部分民办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人数不断增加。这部分以应用型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成为各院校探讨的热点。我国对研究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的教育教学已有几十年经验,基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但應用型本科的教学还是一片新天地,有待于不断探索。本文试图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进行一些设想,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紧贴社会实际需要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技能培养为目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则应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改变,由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设置,除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外,还应考虑学生的进一步深造的问题:确保学生在四年大学学习结束后,有能力参加全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这类学生同时应该计算机基础扎实,理论功底强,能够触类旁通。为了这个目标,教学计划中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用应该适合学生参加研究生课程考试。
  基于这一双重的教学目标,教学的课程体系应作相应调整:课程设置应该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要能适应社会需求而灵活变化。对于经典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系统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算法、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概论等,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在大学的后期教学过程中,则应以市场为导向,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将课程设置成模块或体系进行教学,大致可以侧重于工程化软件开发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网络技术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网站应用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网络安全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数据库开发的课程体系(模块),着重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动静结合的课程体系,既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
  
  二、编写适合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依托。在我国的办学体系中,综合性大学基础理论研究实力雄厚,主要培养从事基础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型人才;多科性大学在应用科学、技术科学领域中具有很强的实力,培养的是擅长技术发明、解决社会实践中带有一般性技术问题的科技人才。这两种高等院校培养的都是研究型人才。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这类教材业已成熟。但应用型本科的概念则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分工及社会对用工的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因此,不仅需要学科型的本科教材,而且需要应用型的本科教材。这种状况使得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建设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在人才市场有个怪圈:一方面IT人才匮乏,企业求贤若渴,而同时很多大学生,以及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人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找不到工作。近两年来,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出现了找工作越来越难的现象,同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教材内容严重落后于正在流行的IT技术潮流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关。一位IT行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高校正在使用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整体上已经落后于当前流行的IT技术潮流3—5年。
  在一项对8省市74所高校14500名学生的调查中,大学生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教学方法单一”(57%),“课程内容陈旧”(52%),“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全面”(50%),“考试方式不科学”(50%),“学生没有选课、换专业的自由”(47%)和“教材落后”(3%)。
  要真正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对这类教材的编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编写教材。一本教材写得再好,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样不能受到欢迎,更不用说引入教学。
  2 根据学校教师的多年教学经验编写教材。教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除了对所教知识体系结构有一定了解外,最了解学生需要什么,而只有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才能为学生所接受。
  3 教材应吸纳当今社会的前沿知识,并及时将这些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编写教材是完成这一工作的最好途径。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只有建立一种使作者直接能与出版社对话的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才能保证新的知识能及时与读者见面。被称为软件界“麦当劳”的印度NIIT公司,其教材内容也与国际最主流的软件发展趋势接轨,平均每18个月就能更新一次。它的成功,与培训过程中能使用最新的教材是分不开的。这些成功的事实值得我们借鉴。
  4 教材的编写还应有计算机行业的工作者参与。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IT实践者们,他们最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他们也最了解哪些技术和知识是当前最流行,并在未来会对该行业产生影响的。他们的实际工作经历以及他们对前沿知识的了解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完善结合,必将能编写出能真正满足学生学习,又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教材。
  当然,国家应对计算机教学加大投入,计算机教材编写应适当放开,出版社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只有多方合作,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教师提供满意的适合计算机本科教学要求的应用型教材。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备专门、深厚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某一领域具备开创性和研发能力,且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训经验。因此,在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上应作相应调整。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借鉴社会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成功 经验,培养学生的开创性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要有完整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中对实验的目的、要求应具体。在实验教学大纲中要明确写明每一实验与课程的关系,以及通过实验应达到的目标。对实验考核方式以及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应有严格规定。否则,很容易导致实验成为课程的附属品,没有应有的地位,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
  2 要有完整的实验指导书。所有的课程都应有配套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的內容应该如何编写,对学生的能力有何提升作用,应有明确说明。要使学生在使用实验指导书的过程中能真正体会到实验指导书能帮助自己完成实验任务。
  3 切实可行的实验内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验应从强调“技能”提升到强调“应用”。应使学生明白,技能只表示自己有能力去做某个事件,但应用则除了能做之外,还要求能进行变通。条件变了,环境变了,类似的问题自己还有能力去解决,这就是应用。
  4 完善的实验报告和严格的批改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应完成并上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仅是对学生实验过程的一次重新梳理,而且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教师对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应认真批改。对学生实验报告中的结果与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有明显不符的地方,应有能力帮助学生找出不符的原因所在,并能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实验中理解理论课上的知识,用实验来验证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室应配备相应数量的实验员,协助任课教师准备实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效率,充分发挥实验室应该发挥的作用。
  
  四、改革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模式,做到理论与实验并重
  
  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大体上是期中考试占30%~40%,期末考试占60%-70%。这种考试考核方式,虽然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但由于考试考核次数受到限制,导致考试考核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容易使学生在考试问题上产生投机心理。
  将传统的教学与考试考核方式改为分阶段教学,分阶段考核。增大各阶段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如:每次测验所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可分别为5%、5%、10%、20%、20%,期末考试占40%等,考试次数及相应比例由任课教师设定,并在开学时通知学生),增加考试次数。一改过去一考定终生的考试模式,减少学生考试过程中的侥幸心理。同时,这种考试模式还可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也有利于学生阶段性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同一门课程,应该既有理论课的成绩,又有实验课的成绩,两类成绩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才能彻底摆脱实验课是理论课的附属课程的老观念。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或者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的阶段性考核,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针对某一相对独立的内容,在教学内容完成后就进行考核,便于学生掌握,也易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加强复习,加深印象,增强理解。
  
  五、相应地推出奖励学分制度、免修制度和提前毕业制度等激励机制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学校应指导他们加修额外的课程,作为对这类优秀学生的奖励。这是保证优秀学生可能提前毕业的前提。
  在当前社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条件下,部分学生通过双休日或寒暑假自学、进修有关课程或取得了相关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可免修有关课程或实践性内容。对于参加社会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技能考试(如信息产业部组织的计算机资格水平考试、微软的认证考试、Cisco的认证考试等)合格者,学校应从制定建立相应的免修制度,允许该类学生免修相应的课程。
  目前已有部分本科院校实行了学分制,在实行学分制的学院应制定有关提前毕业的优惠政策(包括减免学费、提前实习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都匀市渔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发展渔业龙头型经济和建设稻田生态渔业基地作为推进本市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探索构筑龙头型经济模式,规模养殖形成了以大
平泉县立足抓住国家实施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省、市实施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机遇,坚持稳粮增效调结构的原则,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
中央组织部在全国组织系统开展的以“公道正派”主要内容的“组工干部形象”中学习教育活动,既是贯彻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又是把组织人事部门建设成为实践“
甲午战后,中国陷入被列强肢解和瓜分的深重危机之中。亡国之祸,催人觉醒。于是,维新运动随之兴起,一时成为潮流。在这种情况下,湖南巡抚陈宝箴、署按察使黄遵宪在一批维新志
分别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重点和管理手段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
介绍了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原理,探讨了子控机和主控机的主要功能及其CAN节点的设计。
介绍了用煤矸石硅酸盐炉渣生产混凝土制品的两种方法,针对煤矸石硅酸盐混凝土中的钢筋锈蚀问题,提出了应注意的事项。
当前,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加入WTO后,在世贸组织规则的作用下,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将加快,同时随着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作为上层建筑的各国法律制度的趋同态势已呈现,法律世界化趋势愈加明显,由此必将推动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同时对我国法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一、我国法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定位与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我国政法院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