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中的超脱美学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诗由《诗经》到《楚辞》、《古诗十九首》到唐的田园山水、宋的词,由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由“散”走向格律化又转向轻快自由。相比于现代诗的先锋与反传统,中国古典诗总会限制于诗体的框架,但是在这里笔者将要结合道家思想对比西方语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在文本语言和意象呈现上的自由与超脱美学。
  关键词:古典诗;自由;道家;美学
  作者简介:王映入(1997-),女,汉族,四川德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一、“言无言”——中国古典诗语言中的道家美学
  中国古典诗的语法相较于上现代汉语和印欧语系具有的高度活跃性。
  首先,从语法来看,相比英语表达中较强的逻辑性,文言语法具有超脱语法的特质,从苏东坡的回文诗“潮随暗浪雪山倾”这种打破语法极限的例子,可以稍稍看出文言文语法无跨行、无时态、无人称的三个特点。
  具体而言。古典诗歌不用或少用人称代词,从而消解主体客体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之间可以保持一种互换的关系。如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九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中没有出现“你”、“我”、“她”这类的字,只通过环境提供线索,使我们猜测主人公是一个深夜不能眠的宫女。通过这种方式保持一种主客既合且分,既分且和的状态,从而在主客关系上留下一定空白,反映出道家的思辨美学。“庄周梦蝶”的故事中,不知蝶为庄子还是庄周为蝶,在主客关系上,道家提倡天人合一,主体与客体保持一种平等甚至可以互换的状态,中国古典诗在语言上消解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进而实现道家的天人合一美学论与哲学观。
  其次,不同于西方严格的现在式、过去式、将来式,中国古典诗歌的谓词没有时态变化,因此中国古典诗歌所呈现的经验是开放性的、常新的。如“凤去台空江自流”,文字语言所表现的场面与我们观看电影时具体经验类似,场景变化的原因已经不在语言本身,而是在观者“感”后的“抽思”。在定位关系上,中国古典画利用透视来营造空间效果,中国古典诗就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糊的词法语法,来创造一种可以使人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与物之间做一种若即若离的活动。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会……三年之后未见全牛也。”庖丁并不是在技外见道而是在技中见道,解牛的动作,只需要计较实际中的效果,但是庖丁在解牛中又能获得技术上的享受,可见“技术”上的享受并不在技术本身,而是由技术呈现出的艺术效果[1]。中国古典诗的语言美并不在语言本身,而是在这种语言的运用中营造出来的艺术效果。中国古典诗受限于一定诗体也就是“技”的框架,在语法上不仅没有现代诗或西方语言严格的语法规范,反而在语法上体现出高度的超脱性,解放了语言对感悟者“心”的限制。
  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超越世俗感官的意象呈现
  “诗人利用了文言特有的‘若即若离’、‘若定向、定时、定义而犹未定向、定时、定义’的高度的语法灵活性,提供一个开放的邻域。使物像、事像’不涉理路、玲珑剔透、如在目前’、近似电影水银灯的活动于演出”[2]。在语法自由的前提下,中国古典诗的意象呈现与观感体现为一种超越世俗感官的“大美”。
  庄子所建立的最高概念就是“道”,他的目的是要在精神上与道融为一体,也就是“体道”。不像儒家积极的入世、抱定某一目的去加以追求,老庄从一开始就是以美为目的,以艺术为对象去加以思考、体认,所以老庄的“道”不是一种一定要落实与物质形式的创造,而是一种具有艺术意味的创造活动、一种美学精神。以此来关照中国古典诗中的意象呈现,如“松山、云海”这一类难以用印欧语言准确描述的意象,在经过诗人的艺术加工后直接将意象呈现出来,很少或基本不用说理性的文字,也不会通过说理性的文字引领读者的观感活动,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将“志”隐藏于自然的意象之中,自然达到传意的目的,正是老庄“体道”观念的表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中的“大美”是庄子所认为的否定世俗浮薄之美,否定世俗纯感官性的乐,也就是一种本质上的根源上的美。那么庄子的美学观又是从何而来呢?“他好像整天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世里凝视着一些奇形怪状的人。”[3]庄子虽然难以摆脱世俗,却在自然的观感中的到了思辨的哲学,在精神的自由解放中得以“游”览万物。中国古典诗也是如此,如同庄子始终存于世俗一样,在意象塑造时文字作为一种表意媒体不可能完全做到自由超脱,但是诗人在“情”与“理”的关系处理上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美。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虽然在文字层面上有说明性的文字,却是通过景物事件的电影般的演出呈现出来,在“理”的限制下,通过景物直接呈现的方式实现自由之美。与此同时,在意象塑造时,中国古典诗通过语言的自由来消解距离实现超脱世俗的大美。大美不言就是道家中“无”的作用,诗人塑造的意象作为心像的寄托不需要说理性的文字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诗人与读者的交流实现“体悟”,空白的美学在这里得以实现。
  总之,中国古典诗在语言上通过自由的方式消解距离,在意象的塑造与呈现手法上通过主客体悟来摆脱“理”的限制,道家美学作为活水滋润了它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源于酒神颂音乐与一种毁灭个体归于太一的情绪和幻象,古希腊悲剧一直在古希腊甚至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其独特之处在于,从广义上讲,它所寄寓的精神与表达的内涵早已超出了文学本身。因此,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与哲学、文学等多角度入手,深入剖析古希腊悲剧盛行并成为一种重要文学形式的原因。  关键词:悲剧;酒神精神;日神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写的半自传体小说。描写的是青年斯蒂芬的成长历程。青春期的欲望使斯蒂芬困惑,又没有得到恰当的沟通和引导,斯蒂芬迷失在欲望中。在教会的帮助下,斯蒂芬暂时抑制住了自己的欲望,但他发现自己的本性也被抑制了。随着斯蒂芬的成长,他的欲望得到了升华,并点燃了他的艺术生涯。从欲望的角度探讨斯蒂芬的成长历程,画像将不再是一张纸,而是他的欲望曲线。如果设定斯蒂芬的情欲和
摘要:纳斯鲍姆的能力理论所关注的是在一种多元社会中如何使每一个人获得一种相符的生活品质,而这种生活品质所体现的便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状态,这也正是纳斯鲍姆对社会基本正义的界定。纳斯鲍姆在《寻求有尊严的生活》一书中,通过对能力理论架构的要素与正义观念本质的关联性证成,清晰的展示了一种新的能力进路下的正义观。  关键词:能力理论;生活品质;能力正义观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
摘 要:近日热播的电影《妖猫传》,电影中那些美轮美奂的各式場景:长安的壮阔辉宏、青龙古刹的巍峨屹立 、杨贵妃的霓裳羽衣……随着各类任人物的跌宕起伏,在拼接成物华天宝长安盛世的同时,也在激发着人们对于过去种种的好奇。而这些在如今的日本皆有迹可循。日本古寺,京都城,汉诗,和服等。这些发展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被世界所认可,但追溯其源头,还是由唐文化衍生。本文在电影《妖猫传》中选取人物空海和几个场景作为切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众所周知,老舍是塑造市民形象的个中好手。他善于从普通市民的角度,借助生活中平凡琐碎的小事反应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在老舍的短篇小说《老字号》中,围绕“钱掌柜走后”,“周掌柜来后”,“周掌柜走后”,“钱掌柜回归后”这四个阶段,从辛德治这样一个“小人物”的视角,通过对“三合祥”这家“老字号”的兴
摘 要:二十世纪,英国文学迎来了一次罕见的大地震,而这场地震的“始作俑者”便是著名的小说家劳伦斯,当时,文学界只顾着看他备受争议的一面,却忽视了他的作品给英国文学带来的冲击,直到余震过后,人们才深刻地认识到他的抨击之深和影响之大,他的作品多以伦理入手,通过悲剧的转化,使得其表现得更为深刻和现实,从他的处女座《白孔雀》当中就可以表现出来。  关键词:劳伦斯;白孔雀;悲剧  作者简介:翟信君(1976
摘 要:王小波在小说《黄金时代》中,运用狂欢话语和黑色幽默来描写特定时代荒诞的现实,把对个体生存处境的揭露和反思寓于众声喧哗式的多层叙事中,使读者得以站在崭新的视角和高度窥见历史本原,展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1]。  关键词:黄金时代;叙事学;狂欢化;黑色幽默;诗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2  王小波被妻子李银
摘 要:“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刘勰建立的作文和评价的标准,《辨骚》篇体现了刘勰对与占正统地位的经相异的《离骚》的评判,对认识西方理论背景下当代文论的合法性具有启发意义。本文以《辨骚》为切入点,认为文学研究应征言核论,从作品本身出发,同时铄古切今,在考虑文本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勇于从新的视角进行阐释。  关键词:文心雕龙;辨骚;文学理论;合法性  作者简介:魏笑雪(1995-),女,汉族,河
余华老师的作品《活着》以冷静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富贵及他的家庭在中国6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接踵而至的打击,依然友好而坦然地对待这个世界,以超然的历史观和豁达的人生观“活着”。  一口气读完这本经典,心情像琴弦拨动后的余震,久久不能平复。在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犹如柔弱的芦苇,禁不起时代的风浪;然则“人是一支会说话的芦苇”,柔弱但坚强。正是无数“富贵”一样的普通劳苦大众勇敢面对生活的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科学地揭示了金钱的本质,认为金钱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应该为人类服务,人类也应当成为金钱的主人,而非奴隶。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类的一切关系统统都被异化了。这一点,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金钱;异化;现金交易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