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新课改精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应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阅读与写作既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阅读与写作虽相互对立,实则相依相连。适时开展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又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名篇欣赏 触发训练 佳作“仿格”
“多读多写文自工”既是耳熟能详的名句,又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叶圣陶说:“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养料一样,阅读是吸收精神上的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是用嘴说,或者是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然而在现实面前,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时间不断被挤压,阅读意识逐渐淡化,文化知识积淀缺乏,难以构成写作所需的养料,畏惧写作成为普遍状况。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相关的阅读、写作训练,从名篇欣赏、触发训练、佳作“仿格”三种形式,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读写结合,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一、名篇欣赏
阅读经典名篇,学生能够在作品中感受细腻丰富的情感,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作家独特的谋篇布局等。下面以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春》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名篇欣赏。
(一)教师选出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春》,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并写下阅读感言,可以从文章某一方面或整体、从语言表达或写作技巧等多方面进行阅读品评。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中作者生动的遣词、丰富的修辞、自然的想象等方面进行阅读欣赏。
如一学生以课文第四节描写春花这段文字为例欣赏:
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把春花描绘得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比喻,写出微风吹拂下,野花活泼、娇美的景象。
(二)当一学生交流阅读感言时,让其他学生边听边记下自己的意见或看法。交流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点评。
学生(1)点评: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描绘了春花的可爱动人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学生(2)点评:这段文字除了运用修辞手法,还运用了想象手法,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看着鲜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三)在阅读、交流、点评的基础上,学生集体归纳本课推选出的阅读感言中的亮点,再由教师总结,加深阅读感受,学习写作技巧。
例如教师对课文第四节的欣赏品评作总结:
这段文字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将春花描绘得色彩绚丽,生机盎然。作者由眼前景象联想到满树果实的盛景,这种以虚写实的笔法,进一步衬托出眼前花开之旺盛、繁密,也表达了作者有一颗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心。这样的精彩描写值得细细玩味。
通过名篇欣赏,学生对文中的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有独特的认识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品味、交流,学生对文章形成更细致深入的把握,同时积累言语经验,提高欣赏能力,学习写作技巧。
二、触发训练
触发是学生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下,心中潜存的经历、情感等被激活,从而产生共鸣。它对于学生而言,是写作的好素材、好思路。阅读贵在触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联想、想象、对比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思考新的解读角度和写作角度。如教学当代作家杨闻宇的散文《杏荫井台》时,文中着重记叙了“我”小时候在杏荫井台下捡杏换肉,一位卖腊炙羊肉的汉子最终送肉给“我”吃的童年往事。品读课文,感受“我”那段独特而珍贵的童年生活,体会“我”对汉子的感激、怀念之情,是本文的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我”对汉子的感激怀念之情,可通过抓住一个阅读触发点——“他迟疑了一下”,把握汉子形象,体会作者情感。卖肉汉子“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吗?’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想一想汉子为什么“迟疑了一下”,并用第一人称展开心理描写。交流时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这样写的理由。
学生(1)交流写作及理由:
“哎,这孩子多想吃腊肉,但我这肉是用来卖的啊。算了,就跟他换吧,顶多我今天多跑两个村子叫卖吧。”文中描写汉子“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可见汉子身体瘦弱,艰辛苦难。还有“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这句中,“浑黄色”的鞋子和裤筒,写出汉子为了生计而辛苦奔波的苦难生活。
学生(2)交流写作及理由:
“瞧,这孩子多渴望吃腊肉,但我还得养家糊口,家里快揭不开锅了。算了算了,这孩子眼巴巴得盯着我,我就跟他换了吧,反正今儿天这么热,我正好吃几个杏解解渴,让孩子也解解馋吧。”汉子迟疑一下,有三个原因,汉子既疼爱孩子,又迫于生计,同时还有天气炎热的原因,本想换杏既能解渴,又能成全孩子,体现汉子的美好心灵。
通过“迟疑”这一触发点,运用语境想象补白,揣摩汉子心理活动,学生更细腻地感受汉子疼爱孩子的内心,也更深入地体会汉子艰辛苦难的生活,这位汉子不仅无私地送肉给“我”吃,还给予“我”精神上的关怀,从而衬托汉子的淳朴、善良、疼爱孩子的美好形象,并深切体会对汉子的怀念、感激之情。触发训练是阅读和写作中值得关注的思维训练方式,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阅读和写作。
三、佳作“仿格”
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和学习书法首先要“仿格”相似。仿格者通过对优秀文本进行整体关注、品味咀嚼,语感能力、文学素养逐步提高,最终达到“脱仿”的境界。为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写作技巧,随堂仿写是一个有效方法。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有其独特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仿写,收效可观。例如萧乾的《枣核》,该文至少三处写作技巧值得学习借鉴。 (一)巧设悬念。文章开头:“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上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开篇巧设悬念,同窗为何再三托付带上几颗生枣核,吸引读者眼球。
(二)衬托手法。主体部分运用衬托手法,集中体现在对人物细腻的动作、语言描写上,例如“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个“托”的动作,将枣核小心翼翼地放在手掌之上,形象衬托出友人对枣核的珍视。“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那是我们家的北海。”此处“一块块亲手挑选”等,形象写出老友建造“北海”的艰辛不易,良苦用心,用人物一系列的动作、语言衬托出老友的思乡爱国情。
(三)托物言志。通篇以“枣核”作为线索,小小的枣核寄托着浓浓的思想爱国情,这是典型的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品读《枣核》后,随堂布置写作任务,将本文中学到的三处写作技巧运用到学生的写作中,通过仿写学习写作技巧。下面是学生的“仿格”习作《桔子红了》:
叮铃铃的电话铃声,是那么清晰入耳。掐指一算,这已是爸爸本周第三次打电话来了。
爸爸说,桔子红了,今年桔子格外的甜。那棵桔树,是三年前我上中学时,和爸爸一起种下的。三年来,那棵树,爸爸精心侍弄,就像我们家里的二女儿。浇水、松土、施肥,爸爸从不含糊。那棵树,一年后便出落得亭亭玉立。
记得桔树第一次结出桔子时,爸爸在电话里激动得像孩子第一次见着彩虹似的!那两个月,总能接到爸爸的电话:桔子有黄豆大了呢!桔子有拳头大了呢!有些桔子变黄了呢!有几个桔子全红了呢……爸爸总是在说桔子!
那一年,爸爸将首先变红的桔子采下来,藏在蛇皮袋里,等我放假回去吃。一放寒假,爸爸便开着摩托车,早早等在站台。一进家门,爸爸便拿出整袋桔子,看着我甜甜地吃着红桔,他只是笑着。我说:“爸,你也快尝尝啊。”,他只是不停地摇手。我挑了一个鲜红的,个头最大的剥开后,双手递到爸爸面前,他缓缓地接过桔子,剥一瓣轻轻放进嘴里。我从爸爸脸上好似看到了他当年拿着我“市三好学生”奖状时的神情。
如今,桔子又红了。考试前我决定抽时间回家看看!到家时,爸爸正巧坐在果园里,望着树上的桔子发呆,看到我,他竟愣住了,随即便孩子似喊着妈妈的名字。那时我看见爸爸的眼角已湿润了。爸爸笑着说:“小虫子……怎么飞进眼睛里了……快!快!快来吃红桔吧!”
本文以《桔子红了》为题,通过叙述父亲和女儿种桔树,父亲为女儿采桔子,等女儿回家吃桔子,为女儿送桔子等内容,深情传达父亲对女儿的一片深情厚谊,对女儿的真挚期盼。在仿格训练中,学生学习了开篇巧设悬念的写作技巧,“这已是爸爸本周第三次打电话来了”,究竟是为何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在文章主体部分,通过父亲种盼果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桔子有黄豆大了呢!桔子有拳头大了呢!有些桔子变黄了呢”,细致地描写桔子的生长变化过程,形象地写出父亲盼果的激动,侧面烘托出对女儿的思念之情,以及父爱的质朴深沉。同时也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红红的桔子不也象征着父亲对女儿浓厚的爱与思念。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名篇欣赏,触发训练,佳作“仿格”的读写结合教学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阅读、写作热情随之高涨。总之,探索多样化、个性化、且行之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值得不断践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
[3]夏丏尊,叶圣陶.文心.浙江文艺出版社.
[4]刘应寿.高效的“阅读”优秀的“写作”[J].青海教育,2009,(04).
关键词: 名篇欣赏 触发训练 佳作“仿格”
“多读多写文自工”既是耳熟能详的名句,又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叶圣陶说:“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养料一样,阅读是吸收精神上的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是用嘴说,或者是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然而在现实面前,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时间不断被挤压,阅读意识逐渐淡化,文化知识积淀缺乏,难以构成写作所需的养料,畏惧写作成为普遍状况。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相关的阅读、写作训练,从名篇欣赏、触发训练、佳作“仿格”三种形式,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读写结合,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一、名篇欣赏
阅读经典名篇,学生能够在作品中感受细腻丰富的情感,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作家独特的谋篇布局等。下面以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春》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名篇欣赏。
(一)教师选出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春》,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并写下阅读感言,可以从文章某一方面或整体、从语言表达或写作技巧等多方面进行阅读品评。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中作者生动的遣词、丰富的修辞、自然的想象等方面进行阅读欣赏。
如一学生以课文第四节描写春花这段文字为例欣赏:
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把春花描绘得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比喻,写出微风吹拂下,野花活泼、娇美的景象。
(二)当一学生交流阅读感言时,让其他学生边听边记下自己的意见或看法。交流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点评。
学生(1)点评: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描绘了春花的可爱动人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学生(2)点评:这段文字除了运用修辞手法,还运用了想象手法,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看着鲜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三)在阅读、交流、点评的基础上,学生集体归纳本课推选出的阅读感言中的亮点,再由教师总结,加深阅读感受,学习写作技巧。
例如教师对课文第四节的欣赏品评作总结:
这段文字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将春花描绘得色彩绚丽,生机盎然。作者由眼前景象联想到满树果实的盛景,这种以虚写实的笔法,进一步衬托出眼前花开之旺盛、繁密,也表达了作者有一颗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心。这样的精彩描写值得细细玩味。
通过名篇欣赏,学生对文中的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有独特的认识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品味、交流,学生对文章形成更细致深入的把握,同时积累言语经验,提高欣赏能力,学习写作技巧。
二、触发训练
触发是学生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下,心中潜存的经历、情感等被激活,从而产生共鸣。它对于学生而言,是写作的好素材、好思路。阅读贵在触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联想、想象、对比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思考新的解读角度和写作角度。如教学当代作家杨闻宇的散文《杏荫井台》时,文中着重记叙了“我”小时候在杏荫井台下捡杏换肉,一位卖腊炙羊肉的汉子最终送肉给“我”吃的童年往事。品读课文,感受“我”那段独特而珍贵的童年生活,体会“我”对汉子的感激、怀念之情,是本文的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我”对汉子的感激怀念之情,可通过抓住一个阅读触发点——“他迟疑了一下”,把握汉子形象,体会作者情感。卖肉汉子“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吗?’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想一想汉子为什么“迟疑了一下”,并用第一人称展开心理描写。交流时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这样写的理由。
学生(1)交流写作及理由:
“哎,这孩子多想吃腊肉,但我这肉是用来卖的啊。算了,就跟他换吧,顶多我今天多跑两个村子叫卖吧。”文中描写汉子“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可见汉子身体瘦弱,艰辛苦难。还有“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这句中,“浑黄色”的鞋子和裤筒,写出汉子为了生计而辛苦奔波的苦难生活。
学生(2)交流写作及理由:
“瞧,这孩子多渴望吃腊肉,但我还得养家糊口,家里快揭不开锅了。算了算了,这孩子眼巴巴得盯着我,我就跟他换了吧,反正今儿天这么热,我正好吃几个杏解解渴,让孩子也解解馋吧。”汉子迟疑一下,有三个原因,汉子既疼爱孩子,又迫于生计,同时还有天气炎热的原因,本想换杏既能解渴,又能成全孩子,体现汉子的美好心灵。
通过“迟疑”这一触发点,运用语境想象补白,揣摩汉子心理活动,学生更细腻地感受汉子疼爱孩子的内心,也更深入地体会汉子艰辛苦难的生活,这位汉子不仅无私地送肉给“我”吃,还给予“我”精神上的关怀,从而衬托汉子的淳朴、善良、疼爱孩子的美好形象,并深切体会对汉子的怀念、感激之情。触发训练是阅读和写作中值得关注的思维训练方式,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阅读和写作。
三、佳作“仿格”
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和学习书法首先要“仿格”相似。仿格者通过对优秀文本进行整体关注、品味咀嚼,语感能力、文学素养逐步提高,最终达到“脱仿”的境界。为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写作技巧,随堂仿写是一个有效方法。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有其独特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仿写,收效可观。例如萧乾的《枣核》,该文至少三处写作技巧值得学习借鉴。 (一)巧设悬念。文章开头:“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上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开篇巧设悬念,同窗为何再三托付带上几颗生枣核,吸引读者眼球。
(二)衬托手法。主体部分运用衬托手法,集中体现在对人物细腻的动作、语言描写上,例如“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个“托”的动作,将枣核小心翼翼地放在手掌之上,形象衬托出友人对枣核的珍视。“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那是我们家的北海。”此处“一块块亲手挑选”等,形象写出老友建造“北海”的艰辛不易,良苦用心,用人物一系列的动作、语言衬托出老友的思乡爱国情。
(三)托物言志。通篇以“枣核”作为线索,小小的枣核寄托着浓浓的思想爱国情,这是典型的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品读《枣核》后,随堂布置写作任务,将本文中学到的三处写作技巧运用到学生的写作中,通过仿写学习写作技巧。下面是学生的“仿格”习作《桔子红了》:
叮铃铃的电话铃声,是那么清晰入耳。掐指一算,这已是爸爸本周第三次打电话来了。
爸爸说,桔子红了,今年桔子格外的甜。那棵桔树,是三年前我上中学时,和爸爸一起种下的。三年来,那棵树,爸爸精心侍弄,就像我们家里的二女儿。浇水、松土、施肥,爸爸从不含糊。那棵树,一年后便出落得亭亭玉立。
记得桔树第一次结出桔子时,爸爸在电话里激动得像孩子第一次见着彩虹似的!那两个月,总能接到爸爸的电话:桔子有黄豆大了呢!桔子有拳头大了呢!有些桔子变黄了呢!有几个桔子全红了呢……爸爸总是在说桔子!
那一年,爸爸将首先变红的桔子采下来,藏在蛇皮袋里,等我放假回去吃。一放寒假,爸爸便开着摩托车,早早等在站台。一进家门,爸爸便拿出整袋桔子,看着我甜甜地吃着红桔,他只是笑着。我说:“爸,你也快尝尝啊。”,他只是不停地摇手。我挑了一个鲜红的,个头最大的剥开后,双手递到爸爸面前,他缓缓地接过桔子,剥一瓣轻轻放进嘴里。我从爸爸脸上好似看到了他当年拿着我“市三好学生”奖状时的神情。
如今,桔子又红了。考试前我决定抽时间回家看看!到家时,爸爸正巧坐在果园里,望着树上的桔子发呆,看到我,他竟愣住了,随即便孩子似喊着妈妈的名字。那时我看见爸爸的眼角已湿润了。爸爸笑着说:“小虫子……怎么飞进眼睛里了……快!快!快来吃红桔吧!”
本文以《桔子红了》为题,通过叙述父亲和女儿种桔树,父亲为女儿采桔子,等女儿回家吃桔子,为女儿送桔子等内容,深情传达父亲对女儿的一片深情厚谊,对女儿的真挚期盼。在仿格训练中,学生学习了开篇巧设悬念的写作技巧,“这已是爸爸本周第三次打电话来了”,究竟是为何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在文章主体部分,通过父亲种盼果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桔子有黄豆大了呢!桔子有拳头大了呢!有些桔子变黄了呢”,细致地描写桔子的生长变化过程,形象地写出父亲盼果的激动,侧面烘托出对女儿的思念之情,以及父爱的质朴深沉。同时也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红红的桔子不也象征着父亲对女儿浓厚的爱与思念。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名篇欣赏,触发训练,佳作“仿格”的读写结合教学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阅读、写作热情随之高涨。总之,探索多样化、个性化、且行之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值得不断践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
[3]夏丏尊,叶圣陶.文心.浙江文艺出版社.
[4]刘应寿.高效的“阅读”优秀的“写作”[J].青海教育,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