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来源 :党的文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qqz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的同时,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由此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国际影响日益显著。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其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根本原则,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保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
其他文献
期刊
彭真一贯高度重视新闻工作,他把新闻媒体看作党联系群众的“血管”和“纽带”,认为其任务就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他主张新闻要写实、文字要精炼,记者要写“铁块”新闻,不要写棉花式的空洞文章;他喜欢借助记者的“眼和腿”,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今天切实改进文风,做好新闻工作乃至领导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孕育于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前夕,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制度经历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革”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60年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国际社会对中国经验也展开了越来越全面的观察和研究。这种观察与研究大体上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决一些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时所持的立场和态度。本文就有关中国改革和中国模式的讨论做一综述。
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2003年重新修订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收入毛泽东致柳亚子的六封信。笔者细读这六封信,所得甚多,试对书(下称《书信选集》)中的一些注释和有关史实加以补述。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刊从1949年1月到9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大量的文电档案中,选出9份与新中国筹建相关的电报、指示、讲话、发言、新闻稿等,供研究参考。这些文献,大部分为第一次公开发表。 所有文献,均按原貌刊印。同一份文电中不同领导人的修改,分别用不同的字体标出,明显的错漏字用[]标明。
(新华社石家庄二十三日电)中国共产党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在石家庄附近举行。会议经过八天,业已完满结束。全会到中央委员三十四人,候补中央委员十九人。中央委员及候补中央委员缺席者二十人。毛泽东主席向全会作了工作报告。全会批准了一九四五年六月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认为中央的领导是正确的。全会批准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
华中局谭陶,并告华东局,南京市委,西北局,山东分局: 谭陶辰敬电及华中局辰俭复电均阅悉。关于留用旧职员工人的工薪问题,据平津经验,工厂企业的职工在开始一短时期一般应实行原职原薪,其有部分不合理者,可在实行中逐渐调整之,领干薪者裁撤之,不必急于去制订新的工资标准,也不能在新的工资标准未订出以前,长期采取借支办法。临时借支的办法,时间不能拖长,解放后两三个月工薪还是借支,
南海上空风云变 2001年4月1日那天下午,我正在法国南部名城尼斯停留。 当时,我刚刚出席完在智利举行的东亚一拉美论坛外长级会议,接踵前往法国访问,途中在尼斯转机。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辑录了周谷城、华罗庚、钱学森、李四光、冯友兰、杨振宁等知识界知名人士的这组言论。这些人士,都亲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历史巨变,对社会主义新中国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鲜明对比有着切身感受,对领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一巨变的中国共产党和开国领袖毛泽东有着他们自己的评价。这些言论尽管是在过去的不同场合说的,但对于我们今天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和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仍然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