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研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ao_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我国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是很多的调查研究都显示,当前我国的高中生在对古典诗歌的鉴赏方面以及学习方面还存在着兴趣不高的现象,此外学生的阅读面也比较狭窄,没有进行知识的积累。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少有学生能够将阅读古典诗歌作为爱好,很多学生甚至是被迫进行阅读,失去了自主阅读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就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时存在一定的惰性,失去了创新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失去了兴趣所以变得十分的被动,很少同教师进行交流,使得知识的迁移也受到了限制。长期下去,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就成为了教师的照本宣科,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教学目标功利
   近几年来,江苏省在高考中加大了对于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力度,就使得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目标变得比较功利,但是并没有使得学生养成自主背诵古典诗歌的习惯,教师也没有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背诵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切都以教材和考试的重点为基础来展开教学,将教参中的重点知识向学生加以灌输,学生需要做的仅仅是将这些知识记下来并且加以背诵,应付不同的考试。因此通常都是考试考什么学生背什么,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怎么去欣赏古典诗歌中的美,领略古典诗歌中的美。
   (三)教学策略单一
   由于古典诗歌自身所使用的语言比较简练,语义十分的跳跃并且内容也很含蓄,因此这就使得古典诗歌并不是那么的通俗易懂。再加上时代出现了疏离等,就使得学生在理解时会产生情感上的隔阂,为学生的解读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是在当前我国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对诗歌进行程式化的解读,教学的策略十分的单一,没有对教学的形式加以创新,忽视了不同诗歌中体现出的个性。由于诗歌具有独特的抒情性以及音乐性,因此教师在进行鉴赏教学时应该采取独特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高中教师普遍都采用诗句翻译、配乐朗诵以及意境营造等方式来展开教学工作,这种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会对诗歌语言的灵气加以扼杀,从而降低了诗歌的审美情趣,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的创造力。
   二、提升我国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高中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进行的一个客观的要求,由于语文的教学内容十分的庞杂,因此学生对于古典诗歌在理解的时候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如果这时教师没有对教学进程加以掌控,没有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为学生加以梳理,在关键的地方为学生进行点拨,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对古典诗歌鉴赏的兴趣。因此在鉴赏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还要充分地发挥出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就需要营造出平等和自由的学习氛围,从而将学生的人情体验加以唤醒,使得学生和教师同时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承以及创新。教师要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古典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向以及大量的留白,因此教师只有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能够在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得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表面语言来对感性的形象进行重构,进入到古典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二)激发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激发出来,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与熏陶。例如:教师在向学生展示李白豪放和飘逸的诗歌之后也可以鼓励学生写一首中国风的诗歌,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李白欢乐背后所蕴含的悲愁和孤寂。此外在课下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一些古典的音乐,例如:《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在校园内举办诵诗接龙以及吟诗比赛等,这样有利于对学生文学气质的培养。
   (三)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产生了全新的教学资源,因此需要全新的教学方式和传播方式,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师可以将流行音乐同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进行《别亦难》以及《月满西楼》等诗歌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开始时播放这些诗词歌曲,这样就可以通过旋律来对学生的心灵加以启发。教师在进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讲解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蔡琴的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在高中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对作者的背景加以介绍,激发起学生的鉴赏兴趣,整合资源,做好引导工作,促进预期的教学效果的取得。
   陈春雨,教师,现居江苏阜宁。
其他文献
<正>贵刊在2013年第10期刊登了梁可霜老师的《怎样的三角形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一文,笔者读后颇有感触,恰浙教版八(上)也有类似的问题,本文将笔者组织学生的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