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合作,“星星”相映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qeed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于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领域。

  一驾指南车和一驾记里鼓车的模型,如今静静地安放在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联合国国际中心展览区。整整一年前,这两架车模,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加庆交给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蒙丽塔·迪皮蓬女士。
  当时,中国古代导航展在维也纳联合国国际中心举办。从磁石司南,到使用牵星板观察北辰星、织女星、布司星、水平星、北斗星等,来测算方位进行航海,中国古代导航技术呈现在观众面前。有力地证明了古代中国人为人类生活和探索未知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一展览的第四第五部分分别为“交流——‘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和“北斗——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主要讲述的是当下中国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和国际合作进展,宣示了我国积极倡导建立时空基准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和决心,让“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北斗立项以来,一直秉承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原则,走国际合作之路。中俄、中美、中欧合作,是一种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协调合作。而作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的北斗,也在广泛参与卫星导航国际事务,积极参加和支持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有关工作。2014年11月,北斗系统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之后第三个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取得海事应用国际合法地位。此后,北斗踏上多边舞台,国际贡献越来越大。

  随着北斗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近年來在多边舞台上的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参与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平台上出现了北斗身影。

  如今,北斗的国际标准进展也已有所突破。可以说,北斗的未来会更美好,国际合作之路也必将继续走下去。

四大系统如何合作


  毫无疑问,中国之所以要搞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一大着眼点是为了国家安全。为此才想着自主建设、独立运行这套导航系统。
  在北斗系统上马之前,美国的卫星导航系统早已上马。早在1958年,美军就开始立项卫星导航系统。到1964年,这套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而1958年的中国,正在研发第一支探空火箭。也就是说,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的综合国力来看,中国当时暂时还没有能力将火箭送入太空,更遑论发射卫星,甚至搞导航系统。当美军的这套导航系统投入使用达6年以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才升入太空。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中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四国之后,第五个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度,比英国还快了一年。
  时光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直到1994年,这一系统终于完成98%的全球覆盖。自那时起,中国开始使用美国的GPS系统的民用版本。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导航卫星。
  中科院院士、现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级顾问的孙家栋,自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毕业后,就回国——先搞导弹,1967年开始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工程,到90年代开始担纲北斗导航工程、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工程,本世纪以来又曾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按照孙家栋的说法,之所以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搞北斗系统,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卫星品种已经比较齐全了,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技术也跟上去了。这种情况下,国家才非常慎重地开始发展北斗导航卫星。然而,直到十多年以后的2014年5月,孙家栋在南京参加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时,仍遇到貌似比较尴尬的提问——“我们开的是北斗导航卫星的大会,用的却是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为什么?”孙家栋对此回答:“这并不丢人。就运用水平而言,我们相比GPS总体上还有一定距离。然而,要看到我们起步比他们晚了二三十年。我们目前北斗的精度,与当年的GPS一期是可以媲美的。”即便是北斗系统尚未成熟、国人还在应用GPS为主的2014年,孙家栋已经在提——如果用当时成功发射的16颗北斗组网卫星,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盟伽利略系统合作,则可以发挥各自特点,为人类生活带来变化。譬如实现北斗与GPS、格洛纳斯等的兼容,这样能够使得民用用户在北斗和GPS、格洛纳斯之间自由切换。不再是单一的只能用某种导航系统。
  2015年5月8日,中俄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中国北斗和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该联合声明是北斗系统与全球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签署的首个系统间兼容与互操作政府文件,是北斗系统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导航展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联合国国际中心举办。

  2017年12月,中美签署《北斗与GPS信号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根据声明,两大卫星导航系统在国际电联框架下实现射频兼容,实现民用信号互操作,并将持续开展兼容与互操作合作。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卢晓春女士介绍称,根据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接收机需要同时“看到”至少4颗导航卫星,才能实现定位。如果使用单一导航系统,可能在某一区域上空卫星数量有限,冗余不足,一旦接收机与某颗卫星断开联系,会影响定位服务的持续性。而北斗与GPS实现互操作以后,用户用一台接收机能同时接收两个系统的卫星信号,GPS卫星数量不够时,还有北斗卫星,反之亦然。这样,定位的稳定性和精度会更高。
其他文献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念念不忘唐顿三小姐(杰西卡·布朗·芬德利)曾经出演过《黑镜》的一位选秀少女。也许是塑料感强烈的科幻造型跟她特别相衬,也许是我对《黑镜》第一季太过偏心,总之印象里,她成功塑造出了被用来向未来梦境献祭的驯顺羔羊。所以对她主演的新剧——同样充满科幻元素的《美丽新世界》,我是怀抱着期待打开的,部分也是好奇:编剧会如何处理赫胥黎原著中人物动不动就脱口而出的“我主福特”梗。  结果,人
“洛克公园”篮球场里蕴藏着许多高科技。摄影/李铭珅  一场疫情,中国体育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也催生了“科技 体育”的融合发展。后疫情时代的体育运动更是借助“科技”这把金钥匙,开启无限可能。赛场上的“智慧大脑”  2019年8月,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在沪上掀起全民健身浪潮,每一场都能吸引到至少二三百名市民自发前来参与。作为赛事运营单位的每步科技,用耳目一新的办赛方式提
庚子端午,绵绵细雨之中,海派书画艺术一代宗师陈佩秋先生悄然远行,绝尘而去,却让喜爱、敬爱她的家人、亲友、学生们,为之惊愕、痛惜、伤感不已,久久不能平静。从此,海上画派一个时代终结了,曾经的传奇与飞扬,隽雅与辉煌,也随着九九高龄陈老的离去,化为长留人间的一缕清烟,再难重见矣!  青山白云,杂花生树,老干新姿,健碧缤纷……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陈佩秋先生的绘画无疑都是独树一帜的,从重彩工笔,到泼墨写意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占居民疾病死亡人数的40%以上,是中国居民疾病死亡的第一死因,其发病人数继续呈现上升趋势、致残致死率高,住院总费用的年均增速远高于GDP增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等全国政协委员在京建议:健康中国,需要刻度化管理,心脑血管
一方面,诸多私营公司加入了探索太空领域,他们有短期目标,也有长期期许;另一方面,一些太空探索领域的大国、强国,则继续着深空探索之梦。而月球,则成了许多太空探索目标的交汇之地。肉眼看不见的新冠病毒,搅得地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甚至,连太空探索公司的老板埃隆·马斯克都未能幸免。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人类探索太空之梦。
老城厢方浜中路上的藏宝楼是中外闻名的室内古玩市场,每逢周末,人头攒动,交易兴旺,前些天有收藏圈的朋友递来消息:2019年元旦,关张了。  有人说藏宝楼本身就是一个违章建筑,早就该拆;也有人说藏宝楼现在就是个假货市场,没有存在价值。这里我先不作评论,只想说:这个藏宝楼见证了上海民间收藏的一段珍贵历史,无数的民间收藏爱好者在那里留下了足印,留下了快乐与遗憾,这是上海当代风俗史和文化史的一个鲜亮有趣的注
汪家芳画作。  一老一少,一位是著名画家,一位是年轻护士。  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两个浑身“不搭界”的人几乎不可能出现交集,但一场全民参与的抗疫战争,让他们成为了“战友”。  因为两人的名字里都有“芳”字,他们被大家称为两代“芳华”。  汪家芳,著名国画画家,他的巨幅国画作品《上海》悬挂于“上海的客厅”——西郊宾馆外宾接待大厅。  邹芳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95后,2月19日随医院整建制援
(2020年 第21期)  只需要乘坐一次公交车,你就可以简单计算出上海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而在深圳,公交车上几乎全是年轻人。  最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的上海,为让老人们过得比较舒适愉快,已经下了不少功夫。  上周《做一个“积极老人”》封面专题里,展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老人形象和他们的老年生活。其中讲到一位退休的老人让我印象更深刻。老人退休后创业开了家文化公司,白天见客户谈业务,晚上写剧本。尽管没有老
十五年前的金秋时节,我与朋友探访了从小就心向往之的微山湖。坐船,上岛,进村,先去瞻仰了一棵枝干粗壮的老槐树,电影《铁道游击队》里由秦怡饰演的芳林嫂,就被小鬼子绑在这棵树下残暴拷打。再往上行进数百米,就到了鐵道游击队纪念馆。  秋色苍茫的湖面上,一群白鹭贴着水面掠过,留下一圈圈涟漪,广场上有一座凉亭,一个上了年纪的村民头戴老洪的鸭舌帽,拨弄自制的土琵琶,“唱着那动人的歌谣”。  不过在村里我又看到了
“隆,隆,隆……”江岸边,响亮又频繁的轮船汽笛声,是很多人初到湖北宜昌的第一印象。古时,这里叫作夷陵,清代改名宜昌。从20世纪90年代起,这里又有了一个新标识——三峡门户。  从宜昌出发,乘船沿着长江溯流而上,经过葛洲坝,再穿越西陵峡的崇山峻岭,最后到达三斗坪,也就来到了如今世界第一大坝——三峡大坝。  中国人在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想法存在已久。这般浩大工程的落成,也绝非一朝一夕。全国顶尖水利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