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数则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q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绘画]
  
  多年来,我们对中国绘画的本体研究多停留在方法论的层面上,而对中国绘画认识论有所忽略;心法外化为笔墨。笔墨是表达心法的手段,是精神的载体:
  认识论指导方法论。认识论在先,方法论在后。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认识论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要读书的原因。技术训练是无止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训练会有成效,所谓“人笔俱老”。但有人画一辈子还是画匠,这是因为没有解决认识论的问题。
  清代大家笪重光说:“丹青竞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观不厌。”看来,画山水平实最难,不贪奇、不怪僻,在寻常景中见功底和境界方臻妙境。求险、求怪、求出奇制胜,求一鸣惊人者难有大成,欲求大器还得读读笪重光这段话。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有论:“李成惜墨如金,工治泼墨渖成画。夫学画者,每念惜墨泼墨四字,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这里讲了用墨的辩证法。清代张庚解释说:“勾勒不多而形板层叠,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这就说明了墨法是靠笔来实现的墨的效果与笔法相连,与画家的审美格调乃至风格、情感,个性特征都有密切关系。
  中国画强调人成艺就,这是中国画学的核心命题,与西方美学论题有所差异。中国画不强调才子式的小聪明,强调理解笔墨的本体精神。强调以用笔的骨力去表达有诗意的内蕴。这样一来,那些图案式的装饰、重形似的描绘,强调肌理的效果的所谓“有意味儿的形式”都变成非常浮薄的图式了。笔墨就是笔墨,有人格外化、学识外化、修养外化,总之。是精神的外化。
  
  [关于人生]
  
  人之高境界应为:①独立人格;②与人和谐;③心灵自由且安详;④助人济世;⑤散淡平和;⑥生活简单。
  文人历来讲格调。格调有高低。真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面对这个世界便真的修到了一种境界。“闲世人之所忙,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世人所闲的“闲”,说不定正是人类文化延续的主脉。
  林语堂先生说,“人的一生无非就是这么几件事:名、利、色、权、趣”。活到只剩下趣字便到高境。
  自古以来的大师不思考什么成功。凡·高一生没想过什么成功,尼采一生也不会去想成功。齐白石在自己的帐簿封面上写的是“烦恼”两个字,李可染称自己为“苦学派”,斋号叫“师牛堂”。当下流行的“成功”是个很虚幻的东西。世俗的成功观是艺术的克星。世俗的成功大约就是艺术的死亡了。
  以寂寞为快乐是高境。宾虹先生说艺术是祛病增寿的良药,就包括着享受寂寞的快乐;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达·芬奇说:一个人独处百分百属于自己,两个人相处只剩下百分之五十了。艺术家活在自己营造的精神世界里。
其他文献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调查人员专业技能也应进一步提升。借助“互联网+教育”模式,提升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知识技能水平。在此背景下,文章探索了《市场调查与
沃兴华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书法创作和研究方面出版的著作有:《敦煌书法》、《敦煌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全集秦汉简牍帛书》(上、下卷)、《上古书法图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通论》、《怎样写斗方》、《从临摹到创作》、《沃兴华书画集》、《沃兴华书法作品集》、《沃兴华书法》、《书法临摹与创作分析》(VCD三碟)、《民间书法研究》、《书法构成研究》、《书法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