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西方大国与非洲的关系发展很快,非洲的战略选项在逐步增加。中国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增长点和强化自身特点,中非关系模式有可能在众多竞争者中失去光彩。
6月26日至7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出访塞内加尔、南非和坦桑尼亚。白宫称,此访彰显了美国重视通过扩大经济增长、投资和贸易,强化民主机构以及“投资”于下一代非洲领导人等举措不断加强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深厚关系;6月初,日本举行第五届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安倍晋三宣布日本政府将在今后五年内向非洲提供约140亿美元的援助;3月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显示出中国新一届政府对发展中非关系的重视……
近十年来,随着各国对能源和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非洲的战略地位大幅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香饽饽”。大国、特别是西方大国以及国家集团相继建立或强化对非合作平台,加强与非洲的政治、经济关系,保持或增强对非影响力。此外,印度、巴西以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对非洲合作平台的发展及其对非影响力也引人关注。由于大国利益的竞争特性,国际对非合作平台的发展在客观上对中非关系和中国的非洲战略形成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形成中非关系发展的环境动力。
对非合作平台的多元发展
美国:“美非贸易法案”被非洲国家寄予希望
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对非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影响非洲的政治、经济渠道相对较多。其中, 2000年美国通过的《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是最重要的美非经济联系机制和平台。起初,该法案是美国和13个非洲受惠国之间签署的优惠贸易协定,以促进这些国家开放经济和建立自由市场,非洲受惠国由此享受免税向美国出口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待遇。截至2012年10月,符合法案标准的非洲国家已达到40个。自2000年以来,美国向贸易法案国家的出口成为其向撒哈拉以南非洲出口的主体。2011年美国向非出口约为200亿美元,其中约190亿美元是面向贸易法案国家的。虽然贸易法案给非洲国家的实惠并不多,但是因为“美非贸易法案论坛”等形式有助于整体推动美非政治、经济关系,一些非洲国家还是对该法案寄予希望。
法国:“法非首脑会议”扩大至所有非洲国家
法国是非洲前殖民宗主国之一,非洲一直是法国政治、经济的战略后方,法非首脑会议是维系法国与非洲关系的重要平台。自1973年发展到今天,该会议在成员和议题范围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参与方由初期限于法语非洲国家扩大到所有非洲国家;对话合作议题也由传统的政治、军事事务逐步扩大到经济、商业领域。此外,除了法非首脑会议,法国与非洲合作的平台还有“法语国家首脑会议”、“欧非峰会”和“地中海联盟计划”,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和拓展法国对非洲的影响力。
英国:以国际行业标准控制对非合作的话语权
与法国不同,英国尽管也将非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它并未将非洲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点。英国主要通过英联邦国家机制、非洲委员会以及提出的相关国际行业标准对非洲施加影响。截至2012年11月,非洲的英联邦国家达到19个,占到英联邦国家总数的40%左右。2005年3月,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牵头建立“非洲委员会”,吸收了一些非洲国家的前政要以及在非洲有影响力的智库人士和联合国副秘书长等著名人士。该委员会不定期出版研究报告,关注非洲的政府治理与能力建设、和平与安全、增长与公平贸易等多领域问题,并提出改进和推动非洲发展的相关建议,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002年9月,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采掘业透明度倡议”,鼓励以石油、天然气和采矿业为收入的国家更大限度地提高透明度和加强责任追究制,以减轻因理财不善而引起的潜在负面影响,从而使这些收入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截至2010年,全球有32个国家加入“采掘业透明度倡议”,其中非洲国家就有20个。虽然“采掘业透明度倡议”只是一种行业标准,但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控制对非合作的话语权及对非影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大国与非洲关系中形成广泛影响。
日本:一次比一次大手笔的对非援助
始于1993年、五年一届的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历经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促进实施非洲发展计划的全球性重要机制。在6月初召开的第五届会议上,有来自51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及多个国际机构负责人出席。在本次会议上,日本将对非洲的官方发展援助(2013~2017年)增加到140亿美元,大大超过上届会议的18亿美元。日本对非政策的战略性也逐步显示出来,其对非洲资源、市场的渴望和争取非洲支持其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目的表露无遗。
新兴国家:金砖国家机制奠定基础
中非合作论坛、印度与非洲合作论坛以及金砖国家机制则是新兴经济体对非合作的重要平台,其对非洲发展的影响力近年来引发高度关注。在今年3月南非召开的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同非盟领导人和十余位非洲国家领导人举行了对话会,讨论的议题涉及世界经济形势、全球经济治理、加强金砖国家与非洲合作等。从战略意义上看,首先,原“金砖四国”机制吸收南非加入,这一事件本身就是新兴大国重视非洲的表现;其次,通过金砖国家机制与非洲合作是新兴大国和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国家加强政治、经济合作的新趋势,也是全球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的新生力量。金砖国家与非洲的对话合作是建立在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对非既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新的对话合作机制更有利于将现有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新的更高层次。
非洲的战略选项增多挑战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大国以及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对非合作平台的发展对中非关系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合作平台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包含了几乎所有世界主要大国,一方面表明非洲的战略地位在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大国在非洲的政治、经济利益呈现竞争局面。这对中国在非利益和中非关系发展形成一定压力和挑战,中国要筹划好自己的对非战略。
其次,大国竞相发展对非关系在客观上增加了非洲的战略选择。传统上,非洲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作“失去希望的大陆”,在政治上很难平等相待,对非援助也设置种种条件。相比之下,中国一直以平等、真诚的理念发展中非关系。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给非洲带来巨大利益,是近年非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然而,近年来西方大国与其他一些新兴国家与非洲关系的发展同样很快,这使得非洲的战略选项在逐步增加。显然,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增长点和强化自身特点,中非关系模式有可能在众多竞争者中失去光彩。
再次,西方大国对非合作平台的相关机制和资源投入都可能对中非合作论坛形成压力。各种机制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中非合作论坛同样需要借鉴其他合作平台的经验,才能促进自身发展。另外,一些平台不断推出新的举措,无疑会促使中国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对非合作方式。
中非关系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不少新问题。从民间层面看,在与非洲当地的产业竞争、劳工待遇、就业、中方人员和企业融入当地社会及履行社会责任、中国人在非洲的商业行为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之处。从政府层面看,非洲国家追求自身利益的倾向越来越明显;非洲国家的民主、人权和良政价值观与中国存在差异,在传统上更靠近西方;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等问题上可能与中国利益不同;等等,这些都给中非关系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少挑战。由此,中非关系发展需要从更加开放的角度进行思考,需要创新和长远战略,需要变挑战为动力,形成经得起各种考验的中非关系模式。
6月26日至7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出访塞内加尔、南非和坦桑尼亚。白宫称,此访彰显了美国重视通过扩大经济增长、投资和贸易,强化民主机构以及“投资”于下一代非洲领导人等举措不断加强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深厚关系;6月初,日本举行第五届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安倍晋三宣布日本政府将在今后五年内向非洲提供约140亿美元的援助;3月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显示出中国新一届政府对发展中非关系的重视……
近十年来,随着各国对能源和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非洲的战略地位大幅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香饽饽”。大国、特别是西方大国以及国家集团相继建立或强化对非合作平台,加强与非洲的政治、经济关系,保持或增强对非影响力。此外,印度、巴西以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对非洲合作平台的发展及其对非影响力也引人关注。由于大国利益的竞争特性,国际对非合作平台的发展在客观上对中非关系和中国的非洲战略形成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形成中非关系发展的环境动力。
对非合作平台的多元发展
美国:“美非贸易法案”被非洲国家寄予希望
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对非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影响非洲的政治、经济渠道相对较多。其中, 2000年美国通过的《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是最重要的美非经济联系机制和平台。起初,该法案是美国和13个非洲受惠国之间签署的优惠贸易协定,以促进这些国家开放经济和建立自由市场,非洲受惠国由此享受免税向美国出口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待遇。截至2012年10月,符合法案标准的非洲国家已达到40个。自2000年以来,美国向贸易法案国家的出口成为其向撒哈拉以南非洲出口的主体。2011年美国向非出口约为200亿美元,其中约190亿美元是面向贸易法案国家的。虽然贸易法案给非洲国家的实惠并不多,但是因为“美非贸易法案论坛”等形式有助于整体推动美非政治、经济关系,一些非洲国家还是对该法案寄予希望。
法国:“法非首脑会议”扩大至所有非洲国家
法国是非洲前殖民宗主国之一,非洲一直是法国政治、经济的战略后方,法非首脑会议是维系法国与非洲关系的重要平台。自1973年发展到今天,该会议在成员和议题范围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参与方由初期限于法语非洲国家扩大到所有非洲国家;对话合作议题也由传统的政治、军事事务逐步扩大到经济、商业领域。此外,除了法非首脑会议,法国与非洲合作的平台还有“法语国家首脑会议”、“欧非峰会”和“地中海联盟计划”,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和拓展法国对非洲的影响力。
英国:以国际行业标准控制对非合作的话语权
与法国不同,英国尽管也将非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它并未将非洲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点。英国主要通过英联邦国家机制、非洲委员会以及提出的相关国际行业标准对非洲施加影响。截至2012年11月,非洲的英联邦国家达到19个,占到英联邦国家总数的40%左右。2005年3月,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牵头建立“非洲委员会”,吸收了一些非洲国家的前政要以及在非洲有影响力的智库人士和联合国副秘书长等著名人士。该委员会不定期出版研究报告,关注非洲的政府治理与能力建设、和平与安全、增长与公平贸易等多领域问题,并提出改进和推动非洲发展的相关建议,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002年9月,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采掘业透明度倡议”,鼓励以石油、天然气和采矿业为收入的国家更大限度地提高透明度和加强责任追究制,以减轻因理财不善而引起的潜在负面影响,从而使这些收入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截至2010年,全球有32个国家加入“采掘业透明度倡议”,其中非洲国家就有20个。虽然“采掘业透明度倡议”只是一种行业标准,但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控制对非合作的话语权及对非影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大国与非洲关系中形成广泛影响。
日本:一次比一次大手笔的对非援助
始于1993年、五年一届的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历经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促进实施非洲发展计划的全球性重要机制。在6月初召开的第五届会议上,有来自51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及多个国际机构负责人出席。在本次会议上,日本将对非洲的官方发展援助(2013~2017年)增加到140亿美元,大大超过上届会议的18亿美元。日本对非政策的战略性也逐步显示出来,其对非洲资源、市场的渴望和争取非洲支持其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目的表露无遗。
新兴国家:金砖国家机制奠定基础
中非合作论坛、印度与非洲合作论坛以及金砖国家机制则是新兴经济体对非合作的重要平台,其对非洲发展的影响力近年来引发高度关注。在今年3月南非召开的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同非盟领导人和十余位非洲国家领导人举行了对话会,讨论的议题涉及世界经济形势、全球经济治理、加强金砖国家与非洲合作等。从战略意义上看,首先,原“金砖四国”机制吸收南非加入,这一事件本身就是新兴大国重视非洲的表现;其次,通过金砖国家机制与非洲合作是新兴大国和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国家加强政治、经济合作的新趋势,也是全球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的新生力量。金砖国家与非洲的对话合作是建立在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对非既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新的对话合作机制更有利于将现有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新的更高层次。
非洲的战略选项增多挑战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大国以及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对非合作平台的发展对中非关系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合作平台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包含了几乎所有世界主要大国,一方面表明非洲的战略地位在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大国在非洲的政治、经济利益呈现竞争局面。这对中国在非利益和中非关系发展形成一定压力和挑战,中国要筹划好自己的对非战略。
其次,大国竞相发展对非关系在客观上增加了非洲的战略选择。传统上,非洲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作“失去希望的大陆”,在政治上很难平等相待,对非援助也设置种种条件。相比之下,中国一直以平等、真诚的理念发展中非关系。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给非洲带来巨大利益,是近年非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然而,近年来西方大国与其他一些新兴国家与非洲关系的发展同样很快,这使得非洲的战略选项在逐步增加。显然,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增长点和强化自身特点,中非关系模式有可能在众多竞争者中失去光彩。
再次,西方大国对非合作平台的相关机制和资源投入都可能对中非合作论坛形成压力。各种机制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中非合作论坛同样需要借鉴其他合作平台的经验,才能促进自身发展。另外,一些平台不断推出新的举措,无疑会促使中国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对非合作方式。
中非关系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不少新问题。从民间层面看,在与非洲当地的产业竞争、劳工待遇、就业、中方人员和企业融入当地社会及履行社会责任、中国人在非洲的商业行为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之处。从政府层面看,非洲国家追求自身利益的倾向越来越明显;非洲国家的民主、人权和良政价值观与中国存在差异,在传统上更靠近西方;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等问题上可能与中国利益不同;等等,这些都给中非关系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少挑战。由此,中非关系发展需要从更加开放的角度进行思考,需要创新和长远战略,需要变挑战为动力,形成经得起各种考验的中非关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