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阐述了情志与脾胃的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又从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阐明了精神、神经失调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和复发的密切相关。提示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应当注意调畅情志,以提高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情志
祖国医学关于情志与人体及脾胃关系的论述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对人体的重要性,强调“形神合一”,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内脏气血、精神情志密切相关,强调了精神活动是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提出了情志与内脏相关的理论。《济生方》:“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灵枢•素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王安道云:“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议。”李东垣更重视精神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谓:“先由喜、怒、忧、思、恐为五脏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其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又道:“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耗伤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性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其《临床指南医案》中提出了“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沈氏尊生书•胃痛》云:“胃痛,邪干胃脘,痛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强调了情志因素在脾胃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启发了我们在治疗中要注重情志因素,调节病人心身平衡。这正像《内经•至真要大论》所云:“恬淡虚无,真气纵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志调畅则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反之则更生诸疾[1]。
现代医学对于情志失调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论述
从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角度观察,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消化系统是与心身相关的重要靶器官,故消化系统对情绪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和敏感性,成为心身相关的重要靶器官。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学者Bcrmumn首创了植物神经学说,他认为全身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胃壁平滑肌痉挛,使胃内血管受压,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加上胃液的消化作用而形成溃疡。Feldman等报道,对可口食物讨论30分钟或看见食物和嗅到食物都使胃酸分泌增加。这些资料均说明了精神活动可兴奋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调节胃酸分泌,如愤怒使胃酸分泌增加,而抑郁使胃酸分泌减少,意外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近年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心理因素影响胃液分泌,有人用束缚水浸法动物实验发现交感-肾上腺轴活动增强,去甲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明显升高,胃黏膜分泌受到抑制,削弱了其屏障作用,使胃的“防御因子”减弱。另一方面,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使胃泌素增多,从而刺激胃壁细胞,使胃的“攻击因子”增强,从而导致胃溃疡的发生。笔者观察200例在校学生在考试阶段出现胃痛、饱胀、纳呆、嗳气、泛酸,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但考试结束则不需服药症状全部消失。另外,还观察到不少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普通门诊屡治无效,但是在消化专科或主任门诊用同样药物治疗却症状明显改善。可见情志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2,3]。
情志治疗与消化性溃疡疗效关系
由于情志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所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告诫后人:“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或逢喜事……或眼前见欲爱事,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提出调理脾胃与养心安神兼顾的原则。由于本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土虚木旺,木乘土位,肝脾失调,肝胃不和的交替关系,因此我们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逍遥散等以抑肝扶脾,理气和胃,提高了临床疗效。笔者于2001年12月~2005年12月分别对60例消化性溃疡用H2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加调畅情志中药治疗观察,发现后者对于消化性溃疡的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均明显高于前者。近年来国外在运用常规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和调节植物神经等药物基础上,加以心理治疗、行为疗法、自律训练、生物反馈及精神药物治疗,大大改善消化性溃疡的症状[4]。
患者,男,57岁,2005年8月20日初诊,主诉胃脘胀痛,嗳气频频,善叹息,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舌红苔薄白,脉细弦,大便潜血(++++),胃镜以及CT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入院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大便隐血转阴性,但诸症未减轻。治病求因,患者平时不苟言笑,且新近丧妻,更是郁郁寡欢,诸症缠绵不解。所以在疏肝理气和胃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心理疏导,劝其“少思寡欲”,鼓励患者参加有益健康的社会活动,使其逐渐养成自我控制能力。另外加小剂量抗抑郁的西药治疗。2周后症状减轻,4周后症状消失出院。随访1年症状未发。
讨 论
众多临床资料表明,消化性溃疡治愈后,1年内复发者约占80%,5年内复发率达100%,其复发率相当高,故而有“一旦溃疡,终身溃疡”之说。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取效虽慢,但一旦取效,则复发率较低,这是因为中医是从整体出发,强调辨证论治。另外,中药汤剂是复方制剂,能针对多个靶体,其疗效取决于众多药物的协同作用。中医在抑制攻击因子,增强防御因子,尤其调畅情志,升降气机,促进胃肠运动,抑制与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改善胃内环境,等方面有非常好的协调作用。鉴于溃疡病与情志之间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如果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辨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消除情志致病的因素,加强溃疡愈合后的治疗,阻断溃疡病的发病和复发环节,将能够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李慧吉.心身Ⅰ号抗应激性溃疡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97,10(10).
2 戴瑞鸿.内科新理论与新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
3 李慧吉.心身Ⅰ号抗应激性溃疡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97:10.
4 潘小平.抗抑郁药治疗FD的临床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6:162.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情志
祖国医学关于情志与人体及脾胃关系的论述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对人体的重要性,强调“形神合一”,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内脏气血、精神情志密切相关,强调了精神活动是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提出了情志与内脏相关的理论。《济生方》:“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灵枢•素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王安道云:“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议。”李东垣更重视精神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谓:“先由喜、怒、忧、思、恐为五脏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其在《脾胃虚实传变论》中又道:“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耗伤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性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其《临床指南医案》中提出了“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沈氏尊生书•胃痛》云:“胃痛,邪干胃脘,痛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强调了情志因素在脾胃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启发了我们在治疗中要注重情志因素,调节病人心身平衡。这正像《内经•至真要大论》所云:“恬淡虚无,真气纵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志调畅则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反之则更生诸疾[1]。
现代医学对于情志失调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论述
从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角度观察,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消化系统是与心身相关的重要靶器官,故消化系统对情绪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和敏感性,成为心身相关的重要靶器官。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学者Bcrmumn首创了植物神经学说,他认为全身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胃壁平滑肌痉挛,使胃内血管受压,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加上胃液的消化作用而形成溃疡。Feldman等报道,对可口食物讨论30分钟或看见食物和嗅到食物都使胃酸分泌增加。这些资料均说明了精神活动可兴奋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调节胃酸分泌,如愤怒使胃酸分泌增加,而抑郁使胃酸分泌减少,意外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近年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心理因素影响胃液分泌,有人用束缚水浸法动物实验发现交感-肾上腺轴活动增强,去甲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明显升高,胃黏膜分泌受到抑制,削弱了其屏障作用,使胃的“防御因子”减弱。另一方面,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使胃泌素增多,从而刺激胃壁细胞,使胃的“攻击因子”增强,从而导致胃溃疡的发生。笔者观察200例在校学生在考试阶段出现胃痛、饱胀、纳呆、嗳气、泛酸,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但考试结束则不需服药症状全部消失。另外,还观察到不少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普通门诊屡治无效,但是在消化专科或主任门诊用同样药物治疗却症状明显改善。可见情志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2,3]。
情志治疗与消化性溃疡疗效关系
由于情志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所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告诫后人:“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或逢喜事……或眼前见欲爱事,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提出调理脾胃与养心安神兼顾的原则。由于本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土虚木旺,木乘土位,肝脾失调,肝胃不和的交替关系,因此我们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逍遥散等以抑肝扶脾,理气和胃,提高了临床疗效。笔者于2001年12月~2005年12月分别对60例消化性溃疡用H2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加调畅情志中药治疗观察,发现后者对于消化性溃疡的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均明显高于前者。近年来国外在运用常规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和调节植物神经等药物基础上,加以心理治疗、行为疗法、自律训练、生物反馈及精神药物治疗,大大改善消化性溃疡的症状[4]。
患者,男,57岁,2005年8月20日初诊,主诉胃脘胀痛,嗳气频频,善叹息,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舌红苔薄白,脉细弦,大便潜血(++++),胃镜以及CT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入院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大便隐血转阴性,但诸症未减轻。治病求因,患者平时不苟言笑,且新近丧妻,更是郁郁寡欢,诸症缠绵不解。所以在疏肝理气和胃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心理疏导,劝其“少思寡欲”,鼓励患者参加有益健康的社会活动,使其逐渐养成自我控制能力。另外加小剂量抗抑郁的西药治疗。2周后症状减轻,4周后症状消失出院。随访1年症状未发。
讨 论
众多临床资料表明,消化性溃疡治愈后,1年内复发者约占80%,5年内复发率达100%,其复发率相当高,故而有“一旦溃疡,终身溃疡”之说。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取效虽慢,但一旦取效,则复发率较低,这是因为中医是从整体出发,强调辨证论治。另外,中药汤剂是复方制剂,能针对多个靶体,其疗效取决于众多药物的协同作用。中医在抑制攻击因子,增强防御因子,尤其调畅情志,升降气机,促进胃肠运动,抑制与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改善胃内环境,等方面有非常好的协调作用。鉴于溃疡病与情志之间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如果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辨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消除情志致病的因素,加强溃疡愈合后的治疗,阻断溃疡病的发病和复发环节,将能够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李慧吉.心身Ⅰ号抗应激性溃疡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97,10(10).
2 戴瑞鸿.内科新理论与新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
3 李慧吉.心身Ⅰ号抗应激性溃疡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97:10.
4 潘小平.抗抑郁药治疗FD的临床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