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的巴罗佐和“迷惘”的欧盟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hu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议会的左派虽然扬言要封杀巴罗佐,但却没有提出替代他的人。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再干5年欧委会主席。可是如果《里斯本条约》今秋通过,他将处于“欧盟总理”的地位,受到“欧盟总统”制约。
  对于欧盟的不确定性,最着急的当属新任轮值主席国瑞典了。
  
  2009年7月1日,瑞典从捷克手里接棒,开始履行为期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的职责。由于捷克一直是由“疑欧派”主政,而瑞典则对欧盟深化颇有热情,两相对照,自然有人希望瑞典能借此机会推动欧盟继续前进。
  然而,瑞典此时接棒,正面临欧盟“制度转变”和充满“不确定”的时期,形势并非一片乐观。金融危机和高失业率等自不必说,欧盟自身也处于一个“迷惘”时期:去年被爱尔兰公投否决的“欧盟宪法”《里斯本条约》,指望在今年10月重新公投;欧洲议会选举刚结束,但这个“右派”议会能否称职还要打个大问号;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虽然已取得27个成员国的首脑认同,基本确定再干5年,但对他不满的声音也非常多,欧洲议会是否要“刁难”他、从而留下阴影还很难说;英国政府7月16日首次明确支持布莱尔角逐“欧盟总统”一职,而法国政府却属意曾于1982年~1996年间任西班牙首相的费利佩·冈萨雷斯,英法之间的分歧会否导致欧盟“停转”,这又是一个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彼此纠缠在一起,对欧盟的未来尤其是近期的走向,对瑞典作为轮值主席国的成绩,都有一定影响。
  
  “欧盟总统”vs“欧盟总理”
  
  先来看《里斯本条约》如果通过,将会给欧盟带来的制度转变。考察欧盟(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这个超国家机构,必须牢记的是,它有一对内部矛盾:一方面,要发展欧盟整体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照顾到27个成员国各自的利益。
  为解决这个矛盾,欧盟的政治架构是如此设计:欧盟委员会(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代表欧盟的整体利益,是欧盟执行机构,有很大权力,比如在农业、财政政策等方面就是如此,领导该机构的欧委会主席(President)任期5年,目前是葡萄牙人巴罗佐担任;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European Union)代表各个成员国的利益,也称各国部长理事会,由各国部长们组成。如果说欧盟是辆自行车,那么这两个机构就是两个轮子,必须方向一致(也就是欧盟整体利益和各成员国利益一致),欧盟才能前进。
  两大事务性机构之外,还有个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充当最高决策机构。欧洲理事会也称欧盟首脑会议或欧盟峰会,由各成员国政府首脑和元首组成,负责欧盟大政方针。其领导由主席国成员轮流担任,每期半年,目前是瑞典。此外,欧盟比较重要的机构还有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
  由于欧盟成员众多,事务复杂,所以这些机构之间的分工有时并不是很明确。这也让“欧洲派”人士痛感其效率低下,认为欧盟要深化,就要改革。《里斯本条约》就是要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加强欧盟机构的权力,其中包括取消欧洲理事会的轮值主席国制度,代之以任期两年半、可以连任的欧盟理事会主席的职位,以加强欧盟大方向的一致性和效率。这一职位被很多媒体雅称为“欧盟总统”。
  
  去年6月,因为担心本国在防务中立、税率政策独立、严禁堕胎的法律等“国家主权”领域的权力遭侵蚀,爱尔兰民众公投否决了《里斯本条约》,导致欧盟一体化进程“停滞”。今年6月,欧盟首脑会议已经同意,保证爱尔兰在这几个方面的“主权”。这样一来,爱尔兰人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再对《里斯本条约》说“不”了。
  《里斯本条约》通过,“欧盟总统”就要诞生,那么这个职位和欧委会主席如何分工,相互关系又如何呢?说实话,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说,这大概像是法国的总统和总理的关系,但“欧盟总统”在欧盟的权力又没有法国总统在法国的权力那么大;也有认为是像德国的总统和总理的关系,但“欧盟总统”似乎又比德国总统权力大。也许这最终还跟谁来当“欧盟总统”有关,毕竟,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与西班牙前首相冈萨雷斯的知名度不可同日而语。总的来说,“欧盟总统”是个比较有权力的象征性的职务——也只能这么说了。
  但不管怎样,如果《里斯本条约》今秋通过,欧盟机构就会出现大的调整,巴罗佐这个欧委会主席将处于“欧盟总理”的地位,影响如何,还要观察。
  
  议会的“右转”和巴罗佐的“碌碌无为”
  
  当然,说这一切也还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巴罗佐顺利连任欧委会主席。从目前来看,他连任问题不大,但能否顺利却有些不确定。因为从程序上来说,在各国首脑确认后,这一职位还要经过欧洲议会批准。
  说到欧洲议会,又是一堆问题。欧洲议会6月初刚进行了一次选举,结果可以用“向右转”来描述,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右翼政党都战胜左翼党,极右翼也有斩获。其原因各国不同。总的来说,右翼在欧洲议会占优(其中欧洲人民党在总数480席中占了265席),但还没有占到能说了算的大多数,所以需要和左翼政党商量办事。
  欧洲议会的权力与各国国内议会权力相差甚远,其实际地位也比各国议会低一截。自1979年首次实行直选以来,投票率每况愈下,一直跌到今年的43%,让有些人对其合法性产生怀疑。各国议席分配方式也长期为人诟病,而又难找出解决办法。比如现行的《尼斯条约》规定,德国有99席,但德国人口有8220万,平均830万人有一个代表;瑞典有18席,人口890万,平均约50万人有一个代表;卢森堡有6席,但人口只有40万,平均约6.7万就有一个代表。显然这不公平,可是如果按人口分配,那大国势必代表众多,小国的声音哪里还能听到?
  一言以蔽之,诸多因素制约欧洲议会发挥作用。但欧洲议员们却不这么看,他们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信心满满地要发挥作用。实际上,他们虽然成事困难,但要败事,却相对容易,比如在对巴罗佐的任命上,就极有可能体现出来。
  巴罗佐本人属于中右派,按目前情况应该问题不大。但前面说了,右派们还没有占到绝对多数,所以批准还需左派配合。左派早就放言,因为巴罗佐“将市场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所以要封杀他。当然,7月份新科议员们开会后,几大政党妥协,说要把批准问题推迟到9月份的下次会议再说。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左派虽然扬言要封杀巴罗佐,但却没有提出替代他的人。巴罗佐还是唯一的候选人,如果左派把他封杀了,那如何收场?只能用“僵局”二字形容之。
  其实不光左翼,对巴罗佐不满的大有人在。对他的主要批评是“碌碌无为”。比利时前总理维尔霍夫施塔特可谓批评者的代表,他带着怀念的口吻抱怨说,德洛尔担任欧委会主席期间(1985~1995),雄才大略,有很多雄心勃勃的计划,虽然他大概只成功 了30%,但也功勋卓著;而巴罗佐胸无大志,连像样的计划都没提,害怕得罪大国,尤其是他去年应该强硬地成立欧洲统一的银行监管机构。维尔霍夫施塔特认为,如果巴罗佐提出大胆计划,哪怕成功10%也是可观的。有人甚至说,巴罗佐就像动物园里的袋鼠,不管游客如何呼喝挑逗,它总是一如既往的沉闷。
  不过,也有人为巴罗佐叫屈:德洛尔是什么时代?欧盟当时正赶上冷战结束的国际大环境,可以迅猛扩张。现在看看,共有27个成员国了,还能如当初那样高歌猛进吗?能像巴罗佐这样兢兢业业地把各方意见统一、不出大错就很好了。
  不管怎么说,巴罗佐似乎是支持者的“无奈的选择”,他在9月份和欧洲议会左派之间的博弈会有什么结果,还需要等待。
  
  瑞典能做什么?
  
  在这个等待过程中,最着急的当属新任轮值主席国瑞典了。瑞典很担心,如果巴罗佐和欧洲议会陷入僵局,欧盟内部迷惘,欧委会主席身份不明或是个“跛鸭”主席,那对于瑞典推行自己主持下的欧盟方向调整,就会有不小的负面影响了。
  瑞典在接任主席国时,已经表示将优先考虑如何带领欧盟摆脱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金融危机方面,瑞典将会协调各国的财政赤字政策,制定增加就业的新战略计划(目前计划还是2000年开始的,明年就到期了),而且在促使各国加强金融监管方面会采取措施。
  瑞典最有信心和兴趣的课题,可能还是促使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更积极的行动。这本来就是北欧国家的强项。况且今年年底,联合国还要在邻国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关于气候问题的峰会。这可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一件大事。为了这次会议,相信瑞典也会在欧盟内部促使二氧化碳减排方面不遗余力。与此相关,瑞典也还会在解决波罗的海沿岸污染和恢复北欧经济方面尽心尽力。
  但对瑞典来说,以上都还只是计划。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解决欧盟意想不到的危机,往往比计划更重要。捷克刚做主席国时,大概不会想到,俄罗斯(因为和乌克兰争吵)会在严冬突然断气,让巴尔干半岛的冬天变得格外严寒;而捷克之前的主席国法国上任时,也没想到金融危机、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军事冲突吧。
  当然,如果俄罗斯还要“搞事”,瑞典大概不会买账。已经有媒体报道,俄罗斯对瑞典担任主席国期间的欧俄关系感到担心,因为瑞典在能源上不依靠俄罗斯,两国之间也没什么贸易往来,所以瑞典可以比法国、捷克更强硬地对待俄罗斯。
其他文献
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这个数据经过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新闻周刊披露,迅速引起关注。事实上,早在2007年5月,《中国青年报》就曾公布这个数字。  3年前的数据,重新获得关注,说明精神病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焦点。但是,公共舆论、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在谈论这个数据时,通常是从公共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國青年报》报道精神病患者人数时,采访了北京
航海日,还能为海员做点啥? 汪满明(深圳远洋运输公司船长)    今年7月11日,是第六个航海日。  屈指数来,航海日已走过5个年头。近6年来,各级政府先后以各种形式、主题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从太仓起锚地到云南晋宁为郑和再塑雕像;从瑞典“哥德堡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到颁发航海终身贡献奖;从斥资数亿组建航海博物馆到上海世博会……中国要想从航海大国迈向航海强国,就必须提高全民的海洋文化意
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闻知浙江省兰溪市一个名叫陈家井村的村庄存在“黄宗羲定律”现象,批示国土资源部了解处理。然而,记者得知,总理的批示虽然引起过重视,但至今未真正落实,陈家井村的“黄宗羲定律”依旧如故。  何为“黄宗羲定律”,为什么温总理如此关心?简言之,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都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使得减负改革的成果前功尽弃,形成“积累莫返之害”,这种现象由明代
构建多元政府评价体系    《南风窗》:由您牵头的课题组正在开展民生(福祉)指数的编制工作。事实上,《南风窗》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告别GDP崇拜”这一理念,并刊出了封面报道。您为什么选择在今年推出民生(福祉)指数?推出这一指数的背景是什么?  吴晓灵:我第一次提出这一想法是去年8月份“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与大庆市政府举办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论坛上,当时我提出一个城市不应该把GDP看得很重,而
当前的最大任务,就是要对小额信贷行业进行能力提升,使更多的小额信贷公司,能够准备好,利用更多的进入这一行业的投资资本。在这种能力建设过程中,大型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    小额信贷能够帮助人们脱离贫困的作用,到今天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从南亚、非洲,到拉美和东欧的数百万家庭,由于小额信贷公司提供的小额贷款,命运得以改变。而这些小额信贷公司,也大都是在社会组织和国际援助机构的扶持下工作的。  
2010年5月开始,来自世界各地参观卢浮宫的游客们将会看到一部华人导演蔡明亮拍摄的献礼片《脸》,它将同《蒙娜丽莎》这样的名作一起,作为艺术珍品和人类共同的遗产在卢浮宫中受千百万人的致敬。    2009年9月,蔡明亮新片《脸》在台湾上映,不但在台北音乐厅举行首映,而且还有卢浮宫馆长亲自为首映礼站台。  此前这部“卢浮宫订制”的电影已经沸沸扬扬许久,它不仅是卢浮宫第一部订制电影——据说是从200位候
2011年8月,利比亚反卡扎菲武装突然发力,攻下了此前一直望其门而不得入的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父子在混乱中仓皇逃脱,此时距他发动“9·1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正好42年;10月20日,卡扎菲出生地和政治大本营苏尔特被攻克,卡扎菲在一片更大的混乱中可疑死去,他的生命和历史就此戛然而止。  “断代为史”,如今卡扎菲的政治生命与生理生命均告终结,总结一下他半年“抗战”的败因,对于冷眼旁观者,多少是一个
异地重建将打破行政区划,自然會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汶川“原地重建”的方案目前已大致成形。“没有办法”和“不晓得”,已经成了汶川人的口头禅。    8月的岷江,一如往日地流淌。  8月5日下午5时49分,青川县发生6.1级余震,造成1人死亡、23人受伤。此前的8月1日,平武、北川地区发生6.1级余震,造成231人受伤,2000多间房屋倒塌。两三个月来,震区余震不断,次生灾害频仍,岷江峡谷中的汶川县城
选举舞弊风波后遗症重剑了内贾德执政的合法性,也令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威信大减,但却让议会的独立性和声音凸显出来。就伊朗时局的微妙程度而言,人员配置处于明显劣势的本届内阁可能会步内贾德第一任期的后尘:阁员任职不久即因各种原因而各奔东西。  9月3日,伊朗议会对连任总统内贾德于8月14日提交的21名新内阁成员名单投票表决,其中18人获得通过,3人被否决,从中可见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2008年底议会选举时预设
可贵的反骨精神刘道玉(著名教育家、前武汉大学校长)    在我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和校长的15年期间,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大约有5万人,我认识他们之中的不少学生。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4个湖南籍的学生,我与他们都有过密的交往,而且我们都成了忘年交。他们是:杨小凯、易中天、邓晓芒和李敏儒。其中邓晓芒是以初中学历考取武大的硕士研究生,专攻艰涩的西方哲学,作为尖子人才破格留校;李敏儒是从8年的锅炉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