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也曾绝杀苏联队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573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是电影《绝杀慕尼黑》,奥林匹克史上这场波澜壮阔的篮球决赛恐怕会被忘却。但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要告诉人们:创造历史的人,历史就会铭记。
  不服!骄横霸道的美国男篮肯定不服。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从1972年绝杀慕尼黑开始,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男篮又再次绝杀美国男篮。美国篮球输不起啊,故而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逼出了美国男篮的“王炸”——NBA职业选手组队参赛,让迈克尔·乔丹加盟的“梦之队”们出现在奥运赛场。
  即便如此,美国梦之队男篮也不是“不可战胜”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波多黎各小组赛92比73击败美国,立陶宛94:90战胜美国,阿根廷队更是在半决赛中凭借吉诺比利们的出色发挥,以89比81淘汰美国梦之队。一届奥运会,从小组赛到半决赛,三支球队绝杀“不可战胜”的美国男篮梦之队,可见绝杀慕尼黑的历史意义和传承意义。
  《绝杀慕尼黑》上映以来,各种声音都有,争议几乎都围绕最后3秒。但这一争议的焦点,恰恰就是由于,美国队时至今日依然拒绝领取亚军奖牌而没有最后结局。我看这也就是美国人觉得吃亏了,输不起,所以没完没了。
  在奥林匹克竞技的历史上,裁判不公,误判错判的例子数不胜数。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正是在主席位置上坐了20年的美国人布伦戴奇。而布伦戴奇这个人,尽管口口声声一再强调“奥林匹克运动要与政治分离”。但在实际行动和工作中,布伦戴奇的政治倾向不能说不严重,甚至有点过分。因此在布伦戴奇的掌控下,奥运会的篮球比赛是不太可能对美国队做出明显的误判错判的。换言之,布伦戴奇掌控的国际奥委会,不可能在慕尼黑奥运会上偏袒苏联男篮。
  看了影片《绝杀慕尼黑》,又看了195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的纪录片,从竞技体育的规则上来看,最后3秒争议都能说明:1、苏联教练要求暂停,被裁判无视了;2、苏联队获得发球机会,但从触球到传球那一刻确实不到3秒;3、最后3秒的比赛重新开始,苏联队终于把握住机会,改写了比赛结果。
  整个过程都看不到苏联队的“偷”“黑暗”“发球踩线”等美国式狡辩。纵观苏联男篮与美国男篮在慕尼黑奥运会的最后决赛,苏联队全场比赛中也一直处于比分领先位置,最后由“萨沙”绝杀夺冠。赢的无话可说。
  绝杀,从慕尼黑开始!绝杀精神,也在中国奥运军团传播和发扬光大。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曾在小组赛中1:3负于拥有海曼、克罗克特的东道主美国女排。但在最后的决赛中,中国女排一鼓作气3:0绝杀美国!
  我的同事闫芳,曾经是中国女子垒球队队长。1992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就是闫芳她们那支中国女子垒球队,一路过关斩将打进决赛准备绝杀美国。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中美女垒决赛的裁判居然是个美国人。而美国队正是靠着裁判的误判错判,最后凭一记出界的“本垒打”获得了奥运会的女垒金牌。以致占了便宜的美国教练赛后都说“美国赢得了比赛,但脸都丢光了”。
  1999年美国女足世界杯,中国女足在刘爱玲、温丽蓉、孙雯、高红等一代卓越的铿锵玫瑰的冲击下,直奔冠亚军决赛。加时赛范运杰一记头球砸过门线,当值裁判员却愣是视而不见。以致中国女足点球惜败,失去了一次在美国本土绝杀的历史经典。
  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国女排尽管小组赛中0:3负于塞尔维亚。但是在最后的决赛中,塞尔维亚却被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3比1绝杀!
  《绝杀慕尼黑》也为中国体育带来思考,我们曾经绝杀过对手,但我们也曾被对手绝杀。在竞技体育的赛场,绝杀和被绝杀,有着内在的辩证关系。你的赛前准备科学、严谨、刻苦、充分,你就可能在赛场上有多种准备,关键时刻绝杀对手。但如果你空谈理想,夜郎自大,训练松懈,哪怕你曾是多强的队也有可能被对手绝杀。
  当我们为中国乒乓球队、中国羽毛球队、中国女排、中国跳水队绝杀对手而欢呼雀跃的时候,我们也更多地看到中国足球队、中国男排、中国男篮被别人绝杀的尴尬。
  中国足坛的教父级人物徐根宝,在带领中国国家队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预选赛征程中,也曾迎来三胜一负出线在望的大好局面。但在最后“打平就出线”的中韩之战中,9分钟内被韩国队连进三球绝杀出局,留下中国足球历史上的“黑色9分钟”。也正是因为徐根宝的被绝杀,让徐指导痛定思痛,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足球青训抓起,才有了后来张琳芃、武磊、颜骏凌、蔡慧康等“半支国家队,出自徐根宝”的佳话。
  即便是《绝杀慕尼黑》的苏联国家男篮,也曾在1956年获得世界男篮锦标赛亚军后访问中国。那时的苏联男篮拥有2米18的世界第一中锋克鲁尼,全队平均身高2米,而当时的中国男篮平均身高只有1米80。但在比赛中凭借钱澄海、杨伯镛等特色球员的快速灵活,也能以67比62绝杀苏联。我爹当年看了这场球,差不多跟我念叨了一辈子。以致后来杨伯镛的儿子杨力跟我成了同事,我爹还能描绘出当年的比赛激烈程度。
  关于胜与败,绝杀与被绝杀,曾经担任中国男篮主帅16年的钱澄海讲过一个故事。
  1961年钱澄海参加国庆招待会,见到周总理说到“国家队又输球了”时,身边的民族学院代表笑了起来。但周总理却严肃的说:“你们笑什么?将军就没有打败仗的?”败,不可怕,被绝杀,也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将来如何面对。
  我本人曾经参与报道过1991年在广州举办的女足世界杯。当时的东道主,拥有李秀馥、刘爱玲、孙庆梅、吴伟英、孙雯、水庆霞、韦海英、温丽蓉等一干女足精英国脚的商瑞华主教练,太想在祖国夺得首届女足世界杯冠军了。小组赛顺风顺水,克挪威,平丹麦,胜新西兰。但在四分之一决赛中却被瑞典1:0绝杀,淘汰出局。赛后主教练商瑞华痛心落泪,悲伤不已。但在场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却严厉的批评:“哭什么?胜不骄败不馁!总结经验,继续再来。”于是,才有了1995年女足世界杯打进四强,1999年女足世界杯打进冠亚军决赛的鏗锵玫瑰传奇。   《绝杀慕尼黑》所表现出的赛场内外体育博弈、外交博弈,也让我想起了萨马兰奇先生与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08年奥运会后的一段对话。
  老萨:中国目前在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有几位主席?
  刘鹏:于再清是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张发强是国际龙舟协会主席。当然了,徐寅生曾经担任过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主席,吕圣荣也曾担任过国际羽毛球联合会主席。
  老萨:北京奥运会28个大项还有中国人担任主席吗?
  刘鹏:没有。(2009年魏纪中出任国际排球联合会主席)
  老萨:北京奥运会的单项比赛项目中没有中国人当主席,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中国的体育文化落后了。
  中国的体育文化落后了!
  萨马兰奇这句话应该对刘鹏局长有所震动。所以,刘鹏局长在以后的讲话中,就把“中国的体育事业是由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三部分组成”提升为“中国的体育事业是由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四部分组成”。
  中国体育文化的落后,不仅只体现在国际体育组织话语权的缺失。而更为显现的一点就是我们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体育影视、体育歌曲、体育文学、体育书籍、体育展览……拿不出激励一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体育拼搏精神、集体主义荣誉的体育文化作品。顾拜旦的《体育颂》,传递了影响世界的奥林匹克精神,瑞奇·马丁的《生命之杯》(The Cup Of Life)燃起全世界人民的足球热情,《绝杀慕尼黑》引发国家体育总局发文各奥运备战队伍组织收看。但我们自己的体育文化作品呢?我们的体育文化呢?
  近30年来,还有电影《沙鸥》吗?还有《女篮5号》《女跳水队员》《水上春秋》吗?还有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倾斜的足球场》《中国姑娘》吗?还有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银球飞舞花盛开》《大家来做广播操》吗?
  再说体育精神,“志行风格”没人提了,“女排精神”不再说了,“零的突破”不提及了,你看看那些中超联赛、CBA联赛的媒体报道,充斥着签字费、赢球奖、转会费、盘口……正应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讲过的一句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看了《绝杀慕尼黑》,引来一系列绝杀的经典体育赛场回放。在中国体育界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2022北京冬奥会、2022卡塔尔世界杯的重要时间节点,国家体育总局专门发文件要求各运动队组织观看《绝杀慕尼黑》,这是令人欣慰和充满想象空间的。
  曼德拉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马约翰说:“体育是培養优秀公民最有趣,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办法。”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好就好在把体育情怀、励志故事、团结协作,以及体育所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奥林匹克理想虔诚真切地表达出来了。而我们藉此回顾中国队所曾经历的种种绝杀的屈辱与光荣,也有利于我们重识体育——在绝杀面前,我们没有资格自夸懂得体育。
  (作者为歌华中奥集团总裁,北京奥林匹克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青少年科技体育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其他文献
继在美国上映一年后,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9月下旬在中国大陆公映。该片由两届奥斯卡奖得主英国导演凯文麦克唐纳执导,制作团队除副导演夏珊珊外均为外国人,可谓是国际声音讲述的中国故事。  蔡国强或许并非家喻户晓,但提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烟火,2014年的APEC烟火,还有白天烟火九级浪,人们才知道他是享誉全球的烟火艺术家。  蔡国强生长于福建泉州,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大部分烟火艺
政治家的自传往往仍然谎话连篇,小说家的自传写着写着恐怕难免杂糅幻想,在这一点上戏剧作家可谓既忠实于自己的技艺又不作伪饰,他们只是将过往经历小心编织,安排出起承转合与低谷高潮。  一代剧作明星莫斯·哈特的传记《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算得上这方面的典范,这不是一本戏剧作家的成功史。在他的笔下,童年的贫穷,亲人的离去,尽管悲苦,却不是绝望,不停的挫折底下,愈勇的是戏剧之梦。就像如今每一个身处黑暗影厅观看好
在一次和木斋老师交流时,他提到“人类的认知过程是应该从概念出发还是从原点出发”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获取一个认知,若一开始便从某一概念出发是有相当大的风险的,即便这个认知是符合真理的,那也很难与其他材料相系联,发掘出其他认知来。他是经常在课上讲做文学史研究时提及“原点”“原典”的,只不过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地谈人类的认知过程,跟木斋老师的这次交流对我的启发很大。  这原是一门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报告节选,我
1978年,我国恢复了中断12年的研究生制度,迄今整整四十周年。40年来,我国研究生工作不断前行,成就斐然,培养的研究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最主要的力量,也成为其他各行业的骨干人才。一批批学子接受研究生教育,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成为弄潮儿,作出重要贡献,谱写历史新篇章。可以预期,四十年前恢复研究生制度的举措必将永垂青史。我本人是这一制度的见证人和受益者。  我原来工作的单位是湖北大学,湖大当时
《博览群书》编辑部:  近日,闲来翻书,上有一文《前赤壁赋》,突出感觉有些不对,心想这应该是《赤壁赋》吧。便又随手翻检起家里的相关书来,结果,有称之为《赤壁赋》的,也有称之为《前赤壁赋》的,但到底谁是谁非?真还成了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社会上普遍认为是《前赤壁赋》,而不是《赤壁赋》。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了真正弄清这个问题,并引起今后编辑出版者重视,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
“古典”二字,其义颇为玄奥而明媚。  先说“古”。《说文解字》释“古”字云:“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凡古之属皆从古。”徐铉等曰:“十口所传是前言也。”段玉裁注引《大雅毛传》:“古,故也。”又说:“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备于古。故曰古,故也。”可知,“古”字非仅是一表时间的名词,更是对古老传说和故实的一种指认。《逸周书》云:“天为古,地为久。”又说明“古”之为字,可大可久,上可参
已成为历史的20世纪,是中华民族变动最频繁的一个时代,是我们国家摆脱积贫积弱、逐渐走向独立的时代。回望起来,令人神思怅惘。然而,极具戏剧性的时代,看起来惊心动魄,身处其中的人,往往是不会愉快的。他们没有洞中七日世上千年的神技,唯有用血肉之躯在这坎坷的世途上踽踽而行。战火纷飞的年代,流亡漂泊的日子里,这颠沛流离的生活,塑造出了怎样的生命形态。海外天津作家,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组生动鲜活的切片。  张
视角和方法是学术创新的两个重要条件。新视角、新方法往往会带来新问题、新结论,进一步深化或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赵沛霖先生《郭璞诗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对东晋诗人郭璞及其诗赋作品进行了全面地深度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其研究的创新主要得益于独特的神仙道教视角和从局部性具体问题入手展开研究的方法。  全新的觀点  关于郭璞《游仙诗》的主题是研究史上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难题,作者提出了一个全
郭沫若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郭沫若的文化系统中有着若干世界性的元素。在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中,吸纳融合了西方近现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思想,他借助于浪漫主义、泛神论等创作理念,抒写出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白话新诗,将凤凰涅槃的青春精神传遍了现代中国;在郭沫若的翻译作品中,他凭借对世界文学和文化熟稔,进行了创造性的译介,将浮士德、维特等世界经典文学形象介绍给渴求新知的国人,以此实现文化复兴的愿景;在郭沫若的海外
佛教义理广博庞杂,在世界宗教史上构建了独树一帜的教义体系。然而综观其经律论三藏,旨归却非常明显,即解决人世间的生存方式和安身立命的问题。佛教命运观念的表达,既有通过抽象义理层层推衍的佛理内容,更有通过大量故事晓喻世人的方便法门。以通俗的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向世人传达命运观念,是佛教说法喻世的惯常用法,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相关文字。在佛经中则有《贤愚经》《百喻经》《杂譬喻经》《杂宝藏经》《撰集百缘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