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打工族的四大“饥渴”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_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2010年,80后进入“而立之年”,部分90后也开始在社会舞台上打拼。纵观这一庞大的年轻群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高端的少数人,名牌大学毕业,或出国,或创业,或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或进入国内垄断行业,或报考国家公务员等等,他们的“前途”与“钱途”令人羡慕;二是中端的一大批,一般大学毕业,运气各有好坏,努力做白领,争取做房奴,追求感情,害怕危机,在“钱途”与“前途”之间不断纠结;三是最下端的庞大人群,中专、高中或技校毕业,农村出身,四处漂泊,“钱途”就是“前途”,身心疲惫,偶尔向往一下最原始的浪漫生活。
  最近几个月时间,台湾富士康深圳公司发生了震惊世人的“N连跳”事件,跳楼者的主体大都是80后与90后。如此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如此高频的传染性厌生,从富士康一家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再放眼观察全国各地打工者聚集的地方,各种悲剧的表现虽有不同,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相通的。
  在这些悲惨故事后面,隐藏着的是社会对新一代打工者生理与心理需求的漠视与冷淡。对于他们的“饥渴”没有足够的前期研究与后期干预,更遑论形成一种达成普遍共识的社会文化。所有这些,企业有责任,政府有责任,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也责无旁贷。
  本人关注此事已有时日。自己出身农村,对农村青年的诸种状况比较熟悉。这几年也曾参观过深圳、东莞、上海、太仓、温州等地的众多加工制造行业,有不少感性的认识。再加上指导过一篇专门论述民工管理的MPA论文,也间接知晓了不少民工生活实态的内容。综合起来,我提出如今的80后、90后底层打工一族,有四大“饥渴”特别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对“金钱”的饥渴
  
  对金钱的渴求几乎是这一群体求生式的本能反应,因为他们是典型的“无依无靠”群体。“无依”,是说他们绝大多数出身于贫瘠乡村,没有城市人那些天然的机会与资源,更没有政府的各种偏爱与保障;“无靠”,是说这些打工者的父辈大都是农村或小城镇的底层民众,父辈的生活尚且艰难,子女根本不可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可以心安理得地“啃老”。这些年轻人在童年及少年时代就已经深深体会到人间的炎凉,对于金钱的渴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从富士康事件的报道可以得知,这些打工者几乎没有不加班的。事实上,不加班恐怕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去支援父母或接济弟妹了。显而易见,他们加班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一个字:“钱”!
  但是,这些年轻人往往悲哀地发现,今天的社会充满了对“资本致富”的崇拜和对“劳动致富”的漠视!自己挑战体力极限所获得的财富,在整个社会中的相对值越来越低,与社会平均水平的距离越来越大,由此衍生的失望与悲观可想而知。再者,他们面临的需要消费财富的诱因却愈来愈多,从反方向加剧了他们对于财富的渴望。如网吧、手机、交友、再培训等项目已经成为新一代打工者必须面对的一些“基本”开销,否则就会彻底落伍并为别人不齿,这一点与其父辈当年打工时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财富消费的诱因在今天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法抗拒。
  一方面是收入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支出绝对增多。这“一反一正”把很多新一代打工者的“金钱”饥渴逼到了极点!更不要说不少人的肩上还挑着父母等钱看病、弟妹等钱上学的重担了口
  
  对“性”的饥渴
  
  大凡有人性的,都不应对这一问题避而不谈。同样是人,为什么他们在血气方刚的时候被剥夺了性生活的权利?殊不知,这样的大规模、长时间的“憋”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指导论文的那位MPA学生,在上海浦东一家外资企业从事八年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管理三千多名民工,对他们的生活状态非常熟悉。在我要求他做的大样本调查中,“工资待遇低”、“社会歧视多”、“性及情感没有着落”是最典型的前三项。听他讲了许多个案,我非常辛酸。在这些打工者中,有的老婆跟人跑了,有的老婆跟别人睡了,有的一年都难得回去相个亲,有的几次相亲却没有一次成功的,有的在厂里为了一个女人而大打出手……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性”就是人的“生存需求”之一,只不过中国的学者很少提到这一点罢了。在富士康小伙子们的眼里,有女孩子的车间就是好车间,有女孩子的楼层就是好楼层,这说明什么?我曾经亲眼所见,在某世界顶级品牌的制鞋工厂换班时,成百上千的妙龄女孩几乎无人稍微装扮—下自己,我想,除了没钱、没空以外,恐怕与厂里基本没有男生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公安局副局长曾在酒后跟他的好友说,真的不想去抓那些打工仔的嫖娼行为。是啊,打工仔的“性”饥渴着实令人心痛!
  
  对“爱情”的饥渴
  
  这个不同于上面讲的纯粹的荷尔蒙释放。对于女性来说,对爱情的需求甚于男性。富士康5月11日跳楼的就是一位24岁的女员工,报道称涉及情感问题。事实上,在很多新生代打工者那里,爱情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向往,但很多时候又变成可望不可及的奢望。
  18至30岁正是钟情与怀春的自然年龄,特殊的经历与环境又加大了爱情在这些年轻人心目中的砝码重量,有的甚至不惜殉情。原因是:第一,他们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出来打工远离了父母的呵护,需要关怀的心理更为强烈,会把爱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第二,打工的生活是单调的,异性的陪伴是最好的慰藉;第三,由于缺少经济能力的支撑,没有办法构筑美好的未来生活,因此很多打工者之间的爱情极其脆弱与不稳定。
  新生代打工者中最有效的沟通工具可能就是手机与QQ了。特别是QQ,在很多打工者的爱情当中,扮演了“双刃剑”的角色——“爱”情与“性”情。大凡看过描写北漂或南下打工生活文字的人都能体会到,在异域他乡,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与严格管制情形下,打工者在业余时间想找个异性说说话、温存温存,是何等朴素与自然的欲望。
  现实中没有理想的人选,他们就到虚拟的网络上去寻找。有的人因此“一夜情”,有的人因此上当受骗、财色两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着,尽管很悲伤,亦属很无奈。所有这些,我们能够单纯用一个“道德”字眼来加以评论吗?
  
  对“认可”的饥渴
  
  这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处于双重的“认可”饥渴状态:一方面希望在老家被认可成“强人”或“能人”,另一方面又希望被城里人认可成“平等”的一员。但很多打工者得到的却是双重的精神打压,因此痛苦不堪。
  有的打工者放假也不回老家,原因很简单,在外面混得不如意。村里有人外出发财了,有人在城里结婚买房了,这些“成功故事”对于所有“未成功”的人来说,都是无形的巨大压力。
  最大的不认可还是城市人的不认可。在城市里,打工者总觉得自己处于一种“边缘人’的状态,极少有人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的主流生活。公交车上异样的目光,路人投来的警惕眼神,子女入托上学时的种种限制……一切都在说明:你与他们不是一个群体!你只是一个奉献者而不是分享者。
  80后、90后底层打工族这种寻求认同的心理阈值,远远高于其父辈,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文化知识普遍高于父辈,在精神追求方面自然更高一些,他们虽然穷,但对现代的娱乐传播等形式很有兴趣,他们的信息量也远远高于父辈,当他们把城市同龄人作为比较的对象的时候,其失落感会更加强烈。
  受够了贫穷与白眼的打工一族,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微乎其微,于是只好把命运寄托到幻想之中。“买彩票”就是他们的幻想之一,尽管中大奖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他们还是愿意为它掏出自己的血汗钱。
  父辈打工时从来没有把异域当成自己的归宿,他们的目标非常明了:赚钱以后,回老家盖房子,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而今天的打工者,很多人是把定居城里作为自己的理想,一旦看到难以实现,他们的幸福感自然会比父辈下降很多。很多时候,他们之间也互不认可,从富士康员工互不相识、互不买账的“碎片式”生活就可以看出,这些新生代打工者在社会认可方面有着非常严重的内、外缺失。这些,都足以摧毁一个人生活下去的信心,甚至促使其走上极端的不归之路!
其他文献
玉米杂交种子的生产特别是单交的生产中对纯度质量要求很严格,必须大于98%。笔者于2000年至2003年在辽宁省建平县制种的几年实践中发现,这里有着玉米生产和制种优越的自然条
4月17日,国务院新“国十条”出台,一时间叫好者有,质疑者有,唾骂者也有。“房地产”这一词汇在今天的中国太敏感了,由不得你不去关心!  显然,新“国十条”是给已经非常复杂的房地产市场加入了最有重量的调节砝码,目的是使房地产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可以预见,未来的五年时间内,中国社会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面临社会的动荡,这是政府与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综合起来,目前由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批体量庞大、设计美观的新馆舍建筑投入使用。博物馆建筑在设计时应该最大限度地为其所服务的对象考虑,公共空间的布置和其间
<正>数学"活动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主导,教师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取问题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自主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