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维品质提升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2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把握单元的语文要素,立足学情,通过教师范读以及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文,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滋养民族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要素;思维品质;传承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0-0019-02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了文言文,整个小学阶段共选编了14篇。这些文言文都是来自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可谓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其中有11篇是故事类,语言简洁,但情节起伏跌宕、趣味盎然,学生学习起来应该会有兴致。教学这些文言文,教师要准确把握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思维品质的提升,培养人格品质,发展语文素养,从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准确把握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这是教材首次提出“语文要素”这个概念。语文要素就是指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行为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的分解细化后的若干个知识训练点或能力训练点,并将其一一落实到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中。教学时,要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就要准确把握这些知识训练点或能力训练点分布的层级序列以及实施的具体要求,实施精准教学。
  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司马光》一文,是统编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导读为“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统编教材从二年级起就安排了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到三年级对默读提出进一步要求,即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联系《司马光》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在默读中理解课文的意思。作为单元开篇的课文,又是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司马光》一文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学生带着的问题应是文言文词汇的理解、体会与积累的问题。在读懂故事大意的基础上,学生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深度阅读。这样的阅读,使学生思维品质不断提高,体会到司马光的沉着、机智。这样,把课文放在单元系统中教、放在学段中学,教学的“度”就很容易把握,教学的方向也不会偏。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历史传说故事”为人文主题,导读内容为“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统编教材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做了准确的定位,并通过课后练习题体现出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根据课后练习第2题“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看出,本文的训练重点是讲这个故事。其实,讲故事本应是不难的,“结合注释”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讲这个故事,不是要求借助注释逐字逐句翻译,而是要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再加工,让故事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将故事讲得生动、精彩,以达成阅读要素的训练目标。
  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可见,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为思维服务的,语言的发展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但是,在两者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着语言,思维的提升能促进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般来说,人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等。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重要任务之一。
  统编教材选编的文言文中,有几篇是赞扬少年智慧的,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非常可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司马光》一文中,司马光之所以能成功地救出落水的小伙伴,是因為他独辟蹊径的逆向思维。教学中,教师可紧紧抓住“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话,通过“众”和“光”对比,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司马光。不仅要认识到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的表现不一样,更要让学生发现司马光和常人的做法不一样,即救人方式不一样,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果敢,学习司马光打破常规救人的独创性的思维品质。这样,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可先抓住“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体会王戎的聪明、善思;然后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品味“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所蕴含的道理,学习王戎小小年纪便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这体现出思维的深刻性。还有《杨氏之子》一文,杨氏之子在应对客人逗引时,反应机敏、机智幽默,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课后练习中“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训练学生的思维。客人以姓氏巧问,杨氏子则以姓氏妙答。同时,在回答中,他将“君”换成了“夫子”,这样既避讳了孔君平的“君”,也展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未闻”一词的委婉反驳,体现了杨氏之子思维的批判性,不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两小儿辩日》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离人们远近的问题,折射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两个孩子遇到问题能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并大胆质疑,不迷信他人的品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解读文本,用敏锐的眼光发掘这些思维点,精准把握并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自先秦以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和文言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文言文记录下来,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文言文就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丰富的意蕴,领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文化自信,产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穿越时空隧道,与贤者圣人对话、交流,与他们产生思想碰撞、共鸣,启迪人生。通过诵读,学生仿佛看到古人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生活的画卷,触摸他们美好的心灵,感受他们的人生情怀,体会他们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如,学习《精卫填海》,就要感受精卫的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坚韧精神;学习《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就要明白学习、做事要有目标,要持之以恒的道理;学习《司马光》,就要感受司马光那份沉着、冷静以及机敏的品质。在阅读中明理,在阅读中启思,汲取营养,滋养生命,助推学生的成长。   四、选准适当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所选编的文言文,都是一些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意义深刻的文章。教学时,我们不必字字对照、句句落实,让学生读懂大体意思即可,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诵读,读出趣、读出味,读中感悟文章的大意、积累语言。就像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在教材培训中说的那样:“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进行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文言文尤其如此。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出来,引導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激起学习的兴趣。比如,学习《司马光》一文,可以从复姓导入,也可以用学过的文言名句导入;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可以以问题导入,也可从积累的古文名句人手。任何导入都宜简单,切忌故弄玄虚。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文言文和白话文读起来毕竟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字音上,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初读环节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大声练读,读准字音。文言文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词。初读时,学生对文言文的大意没有把握,断句就成为一个难点。因此,教师要重视范读。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文言文那种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加以渲染,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然后领着学生画节奏,让学生自读、对读、轮读、转换情境读等,力求做到断句正确、节奏恰当。
  (三)精读理解,读出韵味
  虽然古今有异,但文言文课后有注释,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小组交流、查T具书等形式,基本能理解课文的大意;对一些难懂的字词,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疏通文章大意。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体会故事的情节变化,感受人物的形象,体悟故事的意蕴,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最后,要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丰富语言、积累语言,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适度拓展,丰富认识
  统编教材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经典之作,容量有限。在学习之后,教师可适度做一些拓展,以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文言文以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滋养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是品味汉语言文学的精华和典范的过程,更是唤醒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的过程。
  (责编 韦雄)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电教课题《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AH201810。
其他文献
扩展阅读,是以某篇作品(或某本书)为阅读基点,向有关方面扩展的阅读方法。诚然,语文课本汇集了一篇篇典范之例,其内容亦丰富多彩,我们应当对语文课上的这些文章“深耕细作”,应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语言文字、饱含的情感、写作特点等有较深的认识,较高的领悟。但课文相对于学生可接触的阅读材料来说还是比较单薄的——文章篇幅短小、内容相对单薄、涉及的作家少、选材相对狭窄、作品时空跨度较小……据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
丰子恺(1898-1975),浙江省石门镇(今属桐乡市)人。我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丰一吟是丰子恺的女儿,她在《我和爸爸丰子恺》一书中,回忆了父亲的生平故事以及对子女的影响。“缘缘堂”里的快乐时光  1929年,丰一吟出生在浙江石门镇,排行老六。丰一吟说:“我小时候能玩就玩,整个童年几
【摘 要】培训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为考察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8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座谈,结果发现:过度培训与“饥饿”培训并存,两极分化严重;忽视教师培训真需求,所教与所需脱节;培训形式“高高在上”,忽视教师互动性、参与性;培训加剧了教师工作压力,工学矛盾突出等四大痛点制约培训效果的有效发挥。据此提出合理分配培训名额,确保教师享有公平的培训机会;科学诊断培训需求,提供适
[摘 要]自2017年9月起,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科书告别了延续十余年的一标多本的时代,全国一、七两个年級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编写的统编教材。新教材大大提升了传统文化的比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在这样的背景下,名著阅读教学就成了承载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由一堂课走向一本名著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思维导图与名著对照阅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锻
口语交际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有意识地揉口语训练于教学之中。下面我就谈几点做法。    一、利用看图说话,创设交际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性事物对于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此,看图说话是培养学生语言表
巢湖之滨,包公故乡,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竹林成荫,栀子飘香,我们共同沐浴阳光。阳光是力量的源泉,阳光是温暖的地方,阳光指引人生的方向,阳光点燃心中的梦想。啊!阳光校园,美在绽放;止于至善,其道大光。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感恩阳光,我们播撒阳光!(合肥市阳光中学校歌《阳光之歌》)  一、走自己的路,做有灵魂的教育  2007年6月8日,合肥市阳光中学在城市大建设中应运而生。作为一所新建学校,用什么样的价值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大胆的幻想和离奇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小读者的心灵,它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读物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童话在新课程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内容分量。  但令人遗憾的是,语文课堂中童话阅读对儿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为什么会这样?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童话教学存在着误区,需要改进。 
[摘 要]两岸同宗同源,同属一个中国,大陆统编版、台湾地区康轩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都编入了“曹冲称象”这则历史故事。在选文改编方面,两者课题不同,叙述顺序有别,语言表达同中有异。在练习设计方面,两者均重视写字、造句训练,但阅读题的设计差异较大。  [关键词]两岸;统编版;康轩版;选文编制;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
课堂练笔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安排课堂练笔,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阵地,关键在于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我们教师在实践中要巧妙安排课堂练笔,并注意练笔内容的选择和练笔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勤于练笔、乐于练笔,使其写作水平能切实有效地提高。    一、开发文本,让学生勤于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
[摘 要]期末口语交际复习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内容。对第三学段的口语交际的复习,要在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凸显学段复习重点,重视话语品评训练,巩固口语交际的应对方法,强化学生的主动评价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發展。  [关键词]口语交际;复习指导;应对方法;互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