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希望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无论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还是从现代课题教学改革的要求来看,思维多样化还应该考虑到“优化”的层面,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体验,在感知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且比较优化的方法,而且这种优化的方法也应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基于这一理念,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的不断锤炼中,逐渐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多样化和最优化的平衡。
案例:教学“9加几”的不同教学片段
片段一:
教师上课时创设“两群小鸡”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 6。接下来就“9 6=?”进行算法探究。
师:9 6=?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学生思考几分钟。
生1:我是看图数出来的。1、2、3……9,再数10、11、12、13、14、15。
生2:我是顺着数的。9、10、11、12、13、14、15。
生3:我是把6分成1和5,1和9组成10,10加5等于15。
生4:我是把9分成4和5,4和6组成10,10加5 等于15。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这说明每一个同学都动了脑筋,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你轻轻地告诉同桌。
(经过反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喜欢自己的方法)
片段二:
教师同样还是创设了“两群小鸡”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 6。接下来就“9 6=?”进行算法探究。学生仍然得出了多种算法:有看图数数的、有掰手指的、有推理的、有凑十法的,甚至还有减法来算加法的。
当学生得出多种算法后,教师说:“同学们对‘9 6=?’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这说明每一个同学都动了脑筋。这些方法都很好,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但是老师要告诉大家,这种先把9凑成10再加5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是以后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学会这种方法。请大家把这种方法互相说一遍好吗?”
片段三:
师:请9位同学站在台上,6位同学站在台下。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台上台下一共有几位同学?
生2:台下同学比台上同学少几位?
生3:台上同学比台下同学多几位?
师: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一共请了几位同学来做游戏。
生1:老师一共请了15位同学做游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先数台上的同学,1、2、3……9,再数台下的同学,10、11、12、13、14、15。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台上有9位同学,上来一位同学,台上就有10位同学,再加上台下的5位同学,就是15位同学。
生3:(迫不及待的)请台上的4位同学到台下来,这样台下就有10位同学,再加上台上的5位同学,就有15位同学。
师:好,游戏做完了,现在大家想一想9 6=?
生1:把6分成1和5,9 1=10,
10 5=15。
生2:把9分成4和5,4 6=10,
10 5=15。
生3:因为10 6=16,所以9 6
=15。
思考:
第一位教师力求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认为自己的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自主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精神。但是,如果总是像这样任凭学生自主地发展,让掰手指的学生永远去掰手指,让数数的学生永远画图去数数的话,那么课堂教学的意义何在?
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既体现了思维多样化,又进行了算法优化的教学,符合现在教育理念的精神。但这种教学仍是强制性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种接受学习状态,优化的过程被教师的权威和教师的经验剥夺了。
第三位教师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思维的多样化和优化的统一,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1.思维多样化不是学生已有经验的简单重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构建的过程。但是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会产生差异。因此,我们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是尽善尽美的,对一些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
2.思维优化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层次的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在质疑和辩论中促进低层次思维学生的发展,这无疑是算法优化教学的本质功能。但是,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
3.学习是一种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采用手动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
新课程的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思考和挑战,为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在教师团队中探讨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课堂上,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动态生成的信息资源,让教学预案随学情而变,寻找到思维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平衡点,智慧地引导,巧妙地点拨,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向纵深发展,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富有灵动的色彩,创新的神韵,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案例:教学“9加几”的不同教学片段
片段一:
教师上课时创设“两群小鸡”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 6。接下来就“9 6=?”进行算法探究。
师:9 6=?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学生思考几分钟。
生1:我是看图数出来的。1、2、3……9,再数10、11、12、13、14、15。
生2:我是顺着数的。9、10、11、12、13、14、15。
生3:我是把6分成1和5,1和9组成10,10加5等于15。
生4:我是把9分成4和5,4和6组成10,10加5 等于15。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这说明每一个同学都动了脑筋,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你轻轻地告诉同桌。
(经过反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喜欢自己的方法)
片段二:
教师同样还是创设了“两群小鸡”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 6。接下来就“9 6=?”进行算法探究。学生仍然得出了多种算法:有看图数数的、有掰手指的、有推理的、有凑十法的,甚至还有减法来算加法的。
当学生得出多种算法后,教师说:“同学们对‘9 6=?’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这说明每一个同学都动了脑筋。这些方法都很好,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但是老师要告诉大家,这种先把9凑成10再加5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是以后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学会这种方法。请大家把这种方法互相说一遍好吗?”
片段三:
师:请9位同学站在台上,6位同学站在台下。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台上台下一共有几位同学?
生2:台下同学比台上同学少几位?
生3:台上同学比台下同学多几位?
师: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一共请了几位同学来做游戏。
生1:老师一共请了15位同学做游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先数台上的同学,1、2、3……9,再数台下的同学,10、11、12、13、14、15。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台上有9位同学,上来一位同学,台上就有10位同学,再加上台下的5位同学,就是15位同学。
生3:(迫不及待的)请台上的4位同学到台下来,这样台下就有10位同学,再加上台上的5位同学,就有15位同学。
师:好,游戏做完了,现在大家想一想9 6=?
生1:把6分成1和5,9 1=10,
10 5=15。
生2:把9分成4和5,4 6=10,
10 5=15。
生3:因为10 6=16,所以9 6
=15。
思考:
第一位教师力求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认为自己的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自主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精神。但是,如果总是像这样任凭学生自主地发展,让掰手指的学生永远去掰手指,让数数的学生永远画图去数数的话,那么课堂教学的意义何在?
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既体现了思维多样化,又进行了算法优化的教学,符合现在教育理念的精神。但这种教学仍是强制性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种接受学习状态,优化的过程被教师的权威和教师的经验剥夺了。
第三位教师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思维的多样化和优化的统一,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1.思维多样化不是学生已有经验的简单重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构建的过程。但是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会产生差异。因此,我们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是尽善尽美的,对一些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
2.思维优化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层次的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在质疑和辩论中促进低层次思维学生的发展,这无疑是算法优化教学的本质功能。但是,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
3.学习是一种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采用手动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
新课程的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思考和挑战,为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在教师团队中探讨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课堂上,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动态生成的信息资源,让教学预案随学情而变,寻找到思维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平衡点,智慧地引导,巧妙地点拨,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向纵深发展,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富有灵动的色彩,创新的神韵,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