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旅行而非赛跑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aife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网上一个对比中美小学生暑假生活的帖子引发了广泛关注。帖子中列出了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如开睡衣晚会、野营、远航、拜访别人、去图书馆、烤饼干、带着微笑做家务等,第100条是美国小学生暑假的最重要目标——玩得高兴!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暑假意味着什么呢?《扬子晚报》列举了南京小学生的“中国式暑假”:二年级女孩黄盈盈要上很多辅导班,恨不得一周有8天;四年级的张如意主动制订了周详的暑假计划,有学有玩;五年级的汪梓洋除去上各类辅导班的时间,暑假仅剩20天。
  通过这一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美国小学生来说,暑假是快乐旅行的起点,而对于中国小学生来说,暑假却是又一段赛程的起跑线。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能像美国的孩子那样去玩,而一定要上辅导班呢?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家长会理直气壮地回答:“别的孩子都去上辅导班了,如果我的孩子不上不就落后了吗?”也有家长会无奈地回应:“我也不想让孩子去上,但不去的话孩子就没有玩伴。我们都很忙,孩子在家也很无聊。”看来,采取哪种方式过暑假,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家庭决定,而是整个社会氛围在背后驱动的结果。
  在中国,人们的头脑中存在着一种“教育越早越好”“上课才是受教育”的集体潜意识,不光家长如此,孩子对此也相当认同。其实,这种集体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教育警语所赐。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反映的是人们对于教育价值和教育时机的认识,听起来好像不无道理。不少人对此深表赞同:这句口号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强调起点领先,这难道不对吗?我们承认,重视早期教育没有错,但如果细究其立论的基础和衍生的做法时就会发现,其道理似乎有些站不住脚。第一,竞争输赢是否是教育的第一要义?第二,孩子的起跑线究竟输得还是输不得?第三,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线?第四,当前人们采取了哪些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说,正是对这几个问题的错误认识,给中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带来了诸多危害。
  首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反映了严重的教育功利化倾向,导致教育目标本末倒置。诚然,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担心孩子在竞争中失利,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决不仅是为了通过几场考试或赢得几场比赛。即便是参加比赛,如果追求赢的过程充满痛苦,赢了之后的结果是身心俱疲,这样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记得有一台湾母亲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而这位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是她的女儿。读中学时,女儿被同学称为“23号”,因为全班共50人,而女儿总是考第23名,父母想尽办法也没能提高女儿的成绩。一次期中考试后,妈妈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首先得知女儿成绩仍是中等。但班主任随后说,他从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见这么奇怪的事。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令人吃惊的是,全班同学竟然写的都是女儿的名字,理由有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很多同学甚至建议,由女儿来担任班长。事后,妈妈对女儿开玩笑地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而女儿却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这位妈妈最后说道:“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可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让孩子长大后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竞争而不会在输赢中迷失自我,才是家长给予孩子受用终身的不竭财富。
  其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反映了对成才规律的错误认识,强调速度优先实为透支未来,欲速则不达。强调“起跑”,其实是把人生过程比作了短跑。我们都知道,短跑项目才强调起跑的重要性,而对于马拉松比赛而言,身体素质、心理品质、比赛策略上的比拼要比起跑的爆发力更加重要。如果一定要用赛跑比拟孩子的成长进程,那么它更像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赛跑。也就是说,起跑领先并不意味着笑到最后,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就是最为典型的个案;而输在起跑线也并不可怕,《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一书的主人公于智博就是很好的例证:他小学时留级,中学时排名倒数;9岁时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抚养成人;16岁时去美国留学,就读于一所只有50人的乡村中学,却于2009年从哈佛大学毕业,而后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联想集团总裁高级助理。于智博说:“人生有多个起跑线,也许我现在落后于人,但并不见得会永远落后于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匹配,才是最重要的。”美国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超前教育的确可以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优秀,但到了小学四年级前后,这种优势便会丧失。于是,一些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因为对已有的知识失去了新鲜感,慢慢地滋生了不良学习习惯,最后竟掉了队。因此,对于个体的成长之路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起跑是否领先,而是能否“在适宜的时候受到适宜的教育”,一味强调“起跑”往往会导致孩子学习兴趣的提前透支,实为涸泽而渔,就像大棚种植的反季节蔬菜一样,虽有成熟的样子,却难有成熟的品质。
  再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反映了对人才素质的狭隘认识,导致教育方向与个体潜能南辕北辙。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兴趣倾向,因此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别人的起跑线。如果站错了起跑线,报错了项目,即便再努力,也难以换来成功。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至少有语言、逻辑、空间、音乐、运动、自然观察等八种之多,每个孩子的优势潜能是不一样的,最适合他的学习方式也不相同。而现实中,不少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要么一味求早、求全,宁可站错,也不漏站,什么才艺都让孩子学,什么比赛都让孩子比;要么采取强攻重点的策略,报各种语、数、外补习班,不但大大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使上课变得苦不堪言,想学的学不精,不想学的却不得不学,而且会使孩子从小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内在的学习动机也难以形成。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优势潜能有着不同的发展关键期,有早有晚,而这个关键期就好比卫星发射的“窗口时间”,错过了当然不行,但提前了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实验人员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A婴在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B婴在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练习,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时结束。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B婴的爬楼梯水平比练了八周的A婴好。这说明,从46周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只能是事倍功半。这个实验启示我们:教育也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不能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
  最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口号的流行与部分媒体、教育机构的有意放大有关,这是对家庭教育投入和选择的严重误导。诚然,我们的教育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在客观上导致了部分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择校风”严重。但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说法被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有意放大、不断炒作,成为招揽生源最给力的广告词,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前途的担忧,为之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家长在面对“孩子要不要参加各种辅导班”这一问题时,正面临着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经济学家把大量的看似最优却导致次优结果的行为称为“囚徒困境”,即理性行为导致的不理性结果)。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养育子女费用总额的76.1%,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0.1%。同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成为助长学前教育“小学化”和“应试教育”观念难以根除的重要因素。
  回到文章开头的中美小学生暑假生活对比的例子中,我们更希望在成长观上,国人能够吸收美国式崇尚“旅行式体验”的教育观念:要苦读也要疯玩,爱安逸也爱冒险,大张大弛,且行且观。我们不忍看到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被各种各样的口号警示着,一路狂奔,不容喘息,不敢流连。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不少国人在休假旅行中,似乎也是报上一个旅行团,追求以最快的速度游览最多的景点,最看重的也是能证明自己到此一游的拍照留念,而非细细品味的从容体验。如此看来,我们对子女的教育观点也是如出一辙呀!
  责任编辑/苗 培
其他文献
在与其他学校主管德育的老师们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现在的学生不好管,从发型问题到抽烟问题,从学习问题到异性交往问题,在很多问题上他们都很想把学生管好,但事实总是不尽如人意。我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管理阶段,还应该将其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管理——给学生一个空间    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制订管理制度。因此,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德育管理制度,有的学校的制
车企做数字化转型,上数字化产品,到底有什么价值?  这是一个灵魂拷问,我们不妨先看几个最常见的问题或者质疑吧。  “大数据产品对消费者购买能力的预测能达到什么水平?能否超过销冠对用户的判断?”  “大数据对一个消费者换车需求的捕捉,能否胜过优秀的二手车顾问?”  “大数据对经营风险的预测,能否超过顶尖的销售运营管理高手?”  “大数据对库存计划进行优化,能否超过经验丰富的计划专员?”  客观来说,
我们在2011北美车展福特展示区中,看到了这款帅气的承接Escape与Kuga的概念越野车,它的名字叫Vertrek。虽然Vertrek目前是一款概念车,不过福特的设计总监马丁 史密斯表示它是一款非常接近量产车型的概念车。而根据消息显示,Vertrek量产车将会在2012年中期发布,并在各经销商展示间现身。而根据国内SUV市场火爆的情况来看,这款新车也极有可能被引入国内销售,甚至国产。  Vert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压力的增大,再加上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青少年自杀、暴力犯罪、网瘾等现象频繁发生,意外伤害、自杀等非正常死亡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首要原因。此项调查
大连市第十六中学是大连市首所涉外完全中学,学校本着“立足民族文化,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培养站直了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坚持以“人本和谐、服务发展”为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凸显经典外语特色,打造优质外语品牌的办学特色。在学生的培养上,学校重点在“品”字上下工夫,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从品德修养、文明素养、艺术修养、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环保意识、自主管理、学生社团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需要富有责任心的人才共同担当。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广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余秋雨说:男性的第一魅力是责任感。其实,对于女性又何尝不是呢?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责任感的培养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却常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有优势,而对自己、家庭和社会方面却缺失了一份责任感,例如,对自己的健康、学
《家里来了客》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我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甚少看到有老师在展示或者是竞赛活动中选用此课教材。细读本课教材,其所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是值得研究并极具现实意义的一课。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巧妙的教学途径,精当的教学手段,本课的教学极容易沦为“形散神无”的说教式教学,致使学生走出课堂后,只拥有容易遗忘的浅表的收获。基于上述思考,我着力通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负责人:姜树卿  工作单位: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150080    高校德育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我们需要对德育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明确高校德育应定位在一个什么位置之上,即“德育何在”;在实践上,我们需要探索德育有何种可操作性,即“如何德育”。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德育为先”的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何为“先”,为什么
如何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既具备一定的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又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较高文化品德修养,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重庆巴蜀中学致力于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结合自身特点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德育内容,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德育工作的特色创新之路,探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一、“善雅志”:与时俱进的  特色创新德育理念
教育是什么?教育如何做?这是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践行,会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近日,本刊记者就这两个问题采访了辽宁省铁岭市教育局局长高景铎。  :高局长,您好。办教育,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您是怎样看待教育的?  高景铎:教育理念的确非常重要。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开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毕业后就当班主任,从那时起我就在思考教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