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ertl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量表评估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实践中选择更好的镇静程度评估工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Scopus、Web of Science、PubMed、CNKI等数据库,收集其中收录的自建库至2018年发表的关于BIS监测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筛选出11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研究总样本量为1354例,其中BIS监测组664例,主观评分量表评估组69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镇静药物用量[标准化均数差(SMD)=0.28,95%CI:-0.20~0.76]、镇静持续时间[均数差(MD)=0.84,95%CI:-2.00~3.67]、停药后觉醒时间(MD=-6.20,95%CI:-19.76~7.35)、机械通气时间(MD=-0.33,95%CI:-1.20~0.54)、ICU住院日(MD=-0.82,95%CI:-3.94~2.30)、死亡率[比值比(OR)= 0.83,95%CI:0.52~1.32]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BIS监测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OR=0.20,95%CI:0.10~0.42)明显低于主观评分量表评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BIS监测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主观评分量表评估。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iTRAQ技术探讨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基因过表达挽救PD模型果蝇的蛋白质组学变化以及挽救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各果蝇品系分别杂交构建出不同实验果蝇:正常组、PD模型组(PINK1B9转基因疾病果蝇)和PD挽救组(Drp1基因过表达PD模型果蝇),并观察果蝇翅膀形态、运动能力及计算异翅率、飞行率。提取果蝇蛋白组分,以iTRAQ技术联用串联质谱分析蛋白质组的整体变化情况,并将各组果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寻找一种可用于早期诊断AD的生物标志物对于A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病理学、影像学及遗传学等多个角度对目前已经发现或应用于A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以期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64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评估抑郁状况,依据评估结果分为脑卒中后抑郁(PSD)组(n=57)、非PSD组(n=107),并抽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n=50)设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对额叶损伤大鼠执行功能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靳三针"治疗组、模型组和美多芭治疗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仅行开颅去骨瓣手术,不对其额叶进行撞击;模型组、"靳三针"治疗组和美多芭治疗组使用eCCI-6.3装置制备额叶损伤模型,其中"靳三针"治疗组使用"靳三针"疗法进行治疗,美多芭治疗组给予美多芭混悬液2 mL灌胃治疗,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预先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艾司洛尔组,每组16只。后2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术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艾司洛尔组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分别于术前经静脉泵注艾司洛尔200 g/(kg·min)或等容量生理盐水1 h。假手术组只分离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抗栓治疗前凝血功能中的差异,以及预测患者抗栓治疗后短期预后、指导临床干预治疗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9例行抗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时采用TEG与常规凝血试验评价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于入院时及抗栓治疗7 d后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于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对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入住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86例PADBS患者,在入院后均常规给予脑室型有创颅内压监测,同时根据病情对部分患者予去骨瓣减压术及血肿清除术,术后依据患者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n=43)术后在颅内压监测基础上采取PICCO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
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如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带来的出血风险等。药物涂层球囊(DEB)在冠状动脉疾病介入治疗中的良好效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借鉴。DEB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时间短、术后出血风险小、体内不留异物等优点。目前仅有的几个将DEB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都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