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zh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名:四川格聂主峰南壁直上冰川新路线
  攀登者:马一桦、邓明冬、尼玛尔甲
  攀登时间:2012年10月25日~29日
  难度定级:法国系统(IFAS):D,阿拉斯加4 ,美国YDS系统6级。
  冰川以下个别岩石5.5,冰川以上高差1300米,硬冰区WI2,积雪区40? ~50?,少数雪台阶70?。冰川以上93%结组,7%交替确保。
  提名理由
  本次攀登为格聂峰的华人首登,并且由于是全新路线,没有前人的任何路线资料,新路线攀登与重复攀登差别巨大。
  格聂峰地区为四川三座标志雪山地区之一(其他为贡嘎、四姑娘山),偏远多雪,历史上的登顶线路等资料非常有限且仅能参考。作为一次典型冰雪线路的攀登,本次攀登的可贵之处在于是一条偏远之地的新线路,有远征探险的意味。海拔6200米的山峰仅用时五天攀登,可作为中国国内的准阿尔卑斯方式的较经典之作。作为新线路也有可圈点之处,纯冰雪技术难度不是衡量这类山峰的意义,意义在遥远冷僻之地的尝试。这是攀登精神的正能量意义之一。
  四川的格聂峰在世界登山界备受关注,但仅有两支国外登山队伍攀登成功:
  1987年8月9日至12日,日本喜马拉雅海子登山队的飞田和夫、伊藤哲郎等12人,分四批沿东南山脊首次成功地登上了了格聂峰顶。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采用极地式登山疯狂围攻中国刚刚开放的山峰,包括幺峰、贡嘎、南咖巴瓦等,直到1991年梅里山难才导致这种围攻终止。
  意大利队于2006年从北山脊成功登顶(全高山向导组成的队伍,仅队长一人登顶)。由于当时四川登协人事调动,没有详细备案。
  2006年12月,美国著名登山家查尔斯·弗洛和克瑞斯汀·博斯科夫(女)在5300米冰川附近遭遇雪崩遇难。由于他俩在国际登山界的地位而成为当年最著名的山难。
  其他攀登不详,有数支国内登山队曾多次尝试未果。
  格聂之梦
  刃脊探险继雀儿山、半脊峰、幺峰成功以后,2005年开始与戈尔合作推动中国未登峰计划,除真正无人登顶的未登峰以外,也开始关注仅少数外国队攀登过的山峰,格聂由于交通不便并远离318国道,所以被搁置下来。而我们的未登峰计划同时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寻找更多适合中国登山爱好者不同难度冰雪训练的山峰,在未登峰项目完成几座后,由于多数都有岩石攀登段,向爱好者介绍有岩石攀登的新山峰因为有落石危险也少有人问津,作为刃脊自己开发冰雪训练性山峰的需求我们也一直在寻找冰川型山峰。
  2005、2006年有朋友介绍了格聂并提供了天气情况不佳时拍摄的照片,2006年夏我带人去做考察,但此地当时有民族纠纷而未能进山,故转而去了更西边的党结真拉,也引发了当年的那场所谓的偷登风波。至2007年我因故出国,格聂未完成的梦一直挥之不去。
  2010年10月底前刃脊的部分工作人员在同一地区攀登夏塞峰,告诉我10月底该地区天气一直晴朗。本计划2011年10月底去攀登,但因各方面准备不足而放弃,于是在那次回国之际进山考察,选定了攀登路线和周期。2012年按考察后的分工,我和阎刚等人分别商定赞助和物质准备,包括派格赞助物资经费以及我从国外带回通讯及充电设备和部分技术器材等。
  我常住加拿大西部,周围只有2000米左右海拔的山峰,但这里已有大型冰川,2012年这类攀登比较频繁,最高只攀登了西雅图附近的雷尼尔山约4200米,还在落基山脉美国和加拿大的几个国家公园做过两周的徒步旅行,也带当地一些朋友做过一些基本的冰雪训练,同时让自己不至于忘记一些冰雪操作。
  尼玛尔甲是2002年就跟过我的黑水藏族小伙,也在刃脊做过协作,但没有设足过未登峰,这些年会去雀儿山、慕士塔格等做协作,非攀登季自己经营点山货养家;邓明冬(冬瓜)2006年进入刃脊,也在雀儿山、慕士塔格等做过协作,也没有设足过未登峰的攀登,现在在三夫做户外活动的领队。
  这次也算偶然把他们俩推到了攀登组,他们年轻有活力,掌握一定的攀登技能,而观察选择路线是我多年未登峰攀登的长项,这次的组合也可以说是新老交替的配合,所以我们攀登的路线也称为“传承之路”。
  队伍另三位队员是阎刚、蒋四保、余贵理,也都是多年在山里跑的人,其中蒋是藏族,余是羌族,技术方面我不太了解,所以也没有他们上冰川的计划,但他们天生在冰川以下行动自如,可以说不用技术攀登的话比我强很多。
  天气眷顾
  这次攀登可以说是出乎预料的顺利,我一个四季住在海边,多年没有攀登高海拔山峰的人,竟然在整个攀登中没有丝毫高原反应,而我们选择正确的时间(整个攀登周期格聂周边都没有下过雪)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虽然5800米以上高空风非常强烈,但因为没有新雪从而减少了雪崩和深雪导致的危险和行进困难。
  这次我们进山采取自己运输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回避与当地喇嘛有可能的摩擦。我选择正南冰川的直上路线,也是因为这里距冷古寺有大约10公里距离,遇到麻烦的可能性比较小。
  格聂峰南边的查耸喜村是个封闭的自然小村,多数人无法与外人用汉语交流,但他们保持了游牧民族的传统热情,会请外来的游客去家里喝酥油茶,我们进山的第一天由于全部物资由自己队员转运,六公里的路程只走了一半(实际往返两至三次运输也超过了六公里),500米的高差上升了约400米。第二天为了保持队员的自身状态,在临时宿营的那个牧场找了两匹马送物资到预定的大本营。
  由于天气好,观察南边的冰川比前一年考察时还要清楚,多数情况几乎没有云彩。查耸喜村前年建了一个移动机站,但只开通用了三个月即坏了,维修人员来检查了一次就再也没有来过。幸好我们做了两手准备,要是修好了我们就会从大本营至顶峰都会有手机信号,没有修好我们也会有卫星电话与外界联系。   10月底已经过了当地秋景的季节,整个山区草已经发黄,保持绿色的只有冷杉等少数乔木,但我们登顶返回大本营时,营地周边的小丛灌木变成了红色,也算是为我们带来祝贺的生命了。
  到大本营稍事休息,我和协作队员蒋四保去寻找接近冰川的路,按事先观察的路线有很多杜鹃类灌木和冰川融水使我感到负重的话不会很顺利,上到冰砾区后找了一条乱石坡路线返回大本营,这样第二天从乱石坡上升就不用钻杜鹃林了。
  25日前往C1,翻过乱石区到达冰川之前有一片比较完整的岩石区,因为不算很陡所以并不算有什么困难,岩石表面暗红,冰川融水流经之处在已经深秋的高原也结了冰,我们穿过冰河和岩石沟槽没费什么周折就到了冰川结合部。冰川这些年退化非常严重,所以5300米以下今年的新雪早就见不到了,而且原始冰川裸露,我崭新的冰爪在上面即使重踢也只是一个白点,而且冰面由于太阳的作用,呈向上的尖刺状,所以脚部总是歪着,直到5300米以上有一点积雪了脚踝才舒服一点。C1就建在这样的冰面上,帐篷钉无法在冰里固定,风绳全部用冰锥固定,有趣的是这里在一处冰下找到了融水,这样我们就不用融化硬冰浪费时间和燃气了。
  5300米有了雪后,脚是舒服了许多,冰川也进入了一个坎一个坎的乱冰区,好在没有新雪,裂缝多数是明裂缝,多数情况可以找到雪桥通过,在乱冰区里也是来回绕着走,虽然GPS显示是南北直线上升,放大后有点类似心电图那种来回双向的摆动。
  5100米、5200米有两大片岩壁,除岩壁本身非常破碎外,四周的冰川也非常破碎,从高度看我希望超过这两片岩壁就算完成这一天的任务,观察周围都是冰陡崖,只好从一条约45度的雪沟里穿上去,再切回到岩壁的上方,这个沟槽当时没有落冰的痕迹,但可以看到沟槽正上方有大块的冰塔随时有垮塌的可能,果然我们登顶返回时这个冰塔已经不知何时垮塌,并且冬瓜在这里出现了一次比较严重的滑坠。
  C2也不是一个平台,只是上升坡面的一个横向沟槽,为了第二天的早上不乱找路,我保护尼玛在建营地之前先观察了路线,因为从营地看至顶峰方向有一面大的冰断崖,尼玛观察的结果是有一个流雪坡使我们能够相对容易地翻上断崖。
  由于我们一直负重都比较大,而我们上升比原计划顺利,C2已经到了5600米的位置,后面至顶峰的600米如果轻装只带技术装备会变得容易许多,所以我建议不再向上推营地,第二天直接轻装尝试冲顶,他俩这些天攀登也比较累了所以非常赞同。从之前的考察看,如果按最困难的攀登,我们从大本营出发有可能会建四个营地,现在我们建了两个营地就不再往上推了,这也算是未知路线攀登过程中有可能带给攀登者的惊喜了。
  这几年我在国外也尝试过一些新的攀登方式,包括通常要建营地的攀登,我从停车场出发不建营地直接去冲顶,减去了建营地所必须的负重,当然困的时候可以小睡一下以免疲劳带来不安全因素。这种方式的优势使我也想在这次的中高海拔实践一下。
  成功冲顶
  27日这天我决定从近6000米的高度返回,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这一天我们天刚亮就出发了,加上风非常强,大家感觉很冷,一路上虽然不像下面乱冰区总是上上下下,但持续45度的坡,加上几个陡坎,让我们一直保持四肢攀登,而且这一段路线非常暴露,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滑下去,而那一天雪锥用来固定帐篷,我们如果原路返回的话会比较困难,或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而我们到过的折返点可以看到去登顶的路上还有几个难点,那么这一天我们有可能天黑前无法返回营地,而且当时我和尼玛因为选择下撤路线也有了分歧;尤其是天冷冬瓜已表示放弃,我们三人的小结组也不能分开行动,即使我们能够登顶返回时体力透支出错的几率也是非常大的,出于安全考虑,按上攀时观察的情况我带他们找了一条相对安全的路绕回C2营地。
  他们当时很沮丧,以为这样放弃太可惜了,我告诉他们这也是未知路线常常会出现的情况,我们只是返回休整,明天再重新来过。一是明天早点出发,二是再往上推一次营地,他们一致同意早些出发,第一次是新路线我们必须天亮后出发,第二次是按返回的路线走,就可以天亮前出发了。可以说这个决定使大家又重拾信心,28日我们天没亮就出发,按前一天返回时找的路线,轻松地在上午10点就再次上升至折返点,而且这一部分多数行进是直立行走,而不像前一天的上升全是四肢行走,体力上也节省了许多。
  5800米以上的风仍然很大,从折返点开始先是从一个流雪坡翻上一个雪陡崖,之后雪有些厚,我让尼玛开路,他带到了又一个陡崖的下方,我再向上翻,到了一个坡顶以为已经到了顶峰,结果向前看面前只是一面雪墙,雪墙的另一面是又一个大雪槽,还好雪槽下面向右可以连接到对面雪墙的上方,我让尼玛打开雪墙先下去,再从右边绕到对面雪墙的上方,一直处于中间位置的冬瓜在沿着尼玛的脚印走的时候还掉进雪槽里的裂缝,还好我和尼玛两边都是固定的,我在翻过去后才发现这个有一定厚度的雪墙里面也是空的。
  之后又轮到我先锋,一个绳段就到了真正的顶峰,这时是中午1点40分。顶峰大约有一个平缓的蓝球场大,但四周都比较陡,由于风大寒冷,我和尼玛的两台小相机都罢工断电,而冬瓜已经只知道用香烟缓解寒冷和劳累。
  他俩第一次尝试新路线,当然会摆姿拍照。而我对这种冲顶谈不上兴奋,当然首先是观察看到的山峰,由于天气奇好,贡嘎、雅拉、亚丁三山、梅里、党结真拉、雀儿山、夏塞等峰尽收眼底,最近的当然就是西边一谷之隔的南北向的夏琼群山,这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许才是我最想感受的。
  下撤
  冲顶这一天返回C2也比较顺利,但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29日返回大本营这一天还是出现了滑坠。
  前面我提到为了上岩壁找了一处雪槽翻上去的,返回时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可以走,所以还是从原处下撤。当时冬瓜是最后一个,只听哎呀一声,我下意识地向旁边让了一点并试图制动,以免有冰块之类的砸向自己,但很快我就被结组的绳子向下拖,我扔掉右手的小冰镐以协助左手长冰镐制动,坡上的雪太硬仍然滑了四米左右才制动住,一看冬瓜被背包压着不能动,想自己起来走过去赶紧拉他站起来,但我冰镐一抬起来两人就一起滑,只好重新制动让尼玛去拉冬瓜起来,而这条雪槽这两天去冲顶期间正上方的冰塔垮塌过,坡上有砸进硬雪半截的冰块,如果冬瓜撞到冰块上极可能受伤,在当时这种环境是不可能有外来的救援的,我和尼玛两人也很难把他抬下去。还好有惊无险,冬瓜只是背部有一点拉伤,滑坠过程中背包的塑料腰带扣已经被拉断了。
  再往下自然大家倍加小心,安全返回冰川结合部,小余和阎刚来接我们,蒋下山去找马工第二天上来拆大本营,整个攀登才算安全告一段落。
  攀登总结
  这是一座典型的冰川型雪山,岩石部分比较简单,但冰川在六七千米级成熟山峰中也算比较难的,除去海拔高度的不同,难度也超过慕士塔格和宁金抗沙的传统路线,与同海拔级的雀儿山相比,不像雀儿山有两处很大的平台,所以尽管这两座山海拔高差相同,但冰川行进路程要短得多,持续四五十度的冰坡和雪坡,使攀登者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结组的紧张状态,而这一次作为未知路线更是增加了难度。
  刃脊长时间寻找并攀登新山峰或新路线的宗旨也是为广大山友开发适合他们攀登的山峰和路线,这次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案例。随着交通接近性地提升,那么这座山也将会成为提高级冰川技术训练的热门山峰。当然,我们推广未登峰或新路线的另一个愿望也是希望有更多有能力的人加入。
  这条路线命名“传承之路”也使我想到了90年代我随王振华、朱发荣两位老教练学习登山时,是他们教我技术和安全意识,直到今日仍然不敢忘怀,而现在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开拓更多中国人自己的新路线。
其他文献
2018年,年轻的越野高手们更进一步,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越野跑选手在世界竞技赛场上崭露头角的可能性。  2018年国内越野跑比赛数量依然持续增长,其中以100公里以及100英里的越野赛数量增长尤其明显。我们也发现,中国越野跑早期比较火爆的江浙沪地区的赛事已经不是多点开花,更加优质的比赛持续运营,愈发火爆,而口碑与体验不好的赛事,正逐渐消失。同时,国内越野赛高手辈出,虽然中国越野跑还处在刚起步发展的阶
在这期的选题策划之前,办公室里的女生们对我说,以后我们杂志里的内容,能不能对女性读者稍微友好一点?  这当然没问题。  她们本来想表达的“友好”,是想看一些新潮的、现代感的内容。但是我完全曲解了她们的意思。我的直男思维却是,女孩子们爱看的图文内容,一定是激爽的、荷尔蒙爆棚的,以及你懂的。  所以,你会发现这期杂志的内容非常的—激爽、刺激、精彩。就比如说这期的特别策划,南极穿越,那是一场关于白与黑、
“瑞典节奏”(Sverigetempot)是由CK Distans骑行爱好者组织的一项超级骑行活动,每双数年举办一次,这也是2014年全世界距离最长的骑行活动之一。骑行者们从瑞典与挪威国界公路的最北端克斯格伦森出发(Riksgr?nsen,N 68°26.113’ E 18°06.405’),一路向南骑行2100公里,最终到达特雷勒堡(Smygehuk,N 55°20.240’ E 13°21.5
秋冬行无界
期刊
Lunar灯不仅扮演世界上最具交互性、最有趣的灯,它还能给你的手机充电。连接所有照明装置的主件实际上就是一块电池,在你需要的時候提供光源。照明方面,它跟汽灯的效果差不多,向外散发着令人惊奇的白炽灯光,模仿了老式汽灯的温暖和氛围。好玩的一点就是,它有个漫反射旋钮,完全可以制造出中古时代提灯的感觉。  Lunar灯设计的辨识度和体验感很高,也是一件功能强大的产品。把提灯模块旋下,换上手电筒模块即可变成
两侧山峦青葱,石羊江水涨起来了,这片水域的水位升高了近一米,流速增快。这片河段青碧无白滩。此刻,一行20多人,我们位于这手机信号时有时无的石羊江河谷中。前面三艘艇(独木舟、皮划艇)进行先锋勘察线路,大筏子护航、救援保护,后面是四艘16英尺的大筏子。中科院等诸多科学家进入一侧的小峡谷中,已有大半个小时。为首的刘建手里拿着标本袋子,从一个大板根那里走出来,他们这块区域的勘察结束了。幺哥的宏声又起,他提
那年,带父亲逛王府井,准备回去时,好远就见一家店门口摆着一筐黄澄澄的食物,近了看清竟是栗子,个头特别大,从来没见过。我感到好奇,跑过去买。店员热情地告诉我,这栗子叫开口笑,二十元一斤。名字这么好听,也从来没听过,于是就买了一斤。  我们已逛了一天,大家都很疲累了。我抱着一包黄澄澄的开口笑过来,讲它的名字,分给大家品尝。我们走在凉凉的风里惊叹着开口笑的好名字和甜粉粉的味道,每个人似乎都忘记了疲累,一
2018年1月26日,有著业内“中国商业登山开创者”之称的北京极度体验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ISPO)上,面向媒体及众多业内爱好者召开了PLUS品牌战略发布会。作为国内最早进行商业登山运营的公司之一,极度体验沉淀了多年的专业登山经验,丰厚的资源,向公众推出全新升级版“7 2”PLUS 品牌战略,旨在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登山技能优势以及资源整合优势,帮助更多的普通
十年前,儿子登上远去求学的列车,突然闲下来的生活,让张绍华老两口当年结婚时说要走遍全国的梦想有时间去实现了。他们走遍全国,充实、快乐的生活,让远方求学的儿子能心无旁骛地完成学业。无后顾之忧的他们,本想将全国旅行计划进行到底,可却因为种种力不从心而难以为继:因为常年工作生活的辛苦操勞加上近年旅途的舟车劳顿,耗伤的气血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从而导致气血不足。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们暂时告别旅途,回归规律的作
最初注意到用桨板进行大河漂流是在2013年的夏天。我们一行12人,在美国爱达荷州的鲑鱼河上,用大筏子和单人充气船进行了四天半的无后援漂流。在一段汹涌的三级白水急流中,一条桨板摇摇摆摆地从浪中穿过,在大河波涛中宛如一片树叶。这是我首次看到有人用桨板进行河流探险。比皮划艇漂流更极限  和其他水上运动相比,桨板运动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桨板价格便宜,运输方便,稍加练习就可以上手,特别对全世界年轻人有着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