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为过,而相对的,学生受到的各方面的压力也比任何一个时期要大得多,尤其对于被标记上“失败者”的技校学生而言,压力更是大得多。本文通过对技校学生心理的摸索,也结合技校学习的方法,指出了在技校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从课堂心理环境,语文教材挖掘,课内外语文活动等方面来逐渐渗透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渗透教育
当代社会快速发展,技校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压力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和疾病。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的“外压力”跟来自自己内心的“内压力”一起,逐渐把技校学生逼到了“心理悬崖的边上”,因此,有效解决技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之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开设心理辅导课、设立心理辅导咨询室、举办家长会等活动的基础上,还应该把一个很容易给忽略的环节——学科教学也纳入心理健康教育里面来。毕竟学生在一天中,更多面对、接触的是学科教学和科任教师,其中尤以语文学科为最。
其实语文学科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很有优势的。我们提倡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把语文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树立心理健康观念,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心理调节方法,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就业、适应社会和生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更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健康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创建
健康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是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关键点。课堂是学科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好好地利用课堂环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努力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把微笑传递给学生,更把激励作为奖励。这样,学生的听课情绪必将为之一振,并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去听课,最起码不会对教师、对课堂、对学科教学产生抵触心理。同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利用好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加强学生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教师只有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在融洽、积极的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待和信任,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绪,形成一种自觉进取的和谐心态,个性品德也会得到相应健康的发展。
同时,教师心理的是否健康积极,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良师益友”素质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个性品德的形成产生正面的影响。反之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一个教师自身个性魅力的优劣、榜样力量的大小、言行品位的高低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
二、语文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的创设挖掘
应该说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教材还是教材,因此,好好地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化解心中烦闷。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内容丰富,体裁广泛,形式多样,是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感情培养、心理品质形成的好裁体。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叩响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心灵注入一股暖流。
1、在文境中给人享受。千古美文《荷塘月色》,语言优美,用词一流,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首先展示了“塘上月色图”和“月下荷塘图”,再播放配乐朗诵,这样就达到了以图造景、以声传情的效果。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陶醉在“塘上月色”和“月下荷塘”的美景中,惊叹于这浓淡合宜、幽美丽质的荷塘月色里,在充分感受这月夜荷塘的丰姿的同时,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心灵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2、在情感上给人共鸣。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边用课件播放母亲辛劳的各种情景,边深情地叙述:“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学生齐读:“心痛!心痛!”在《烛光里的妈妈》歌声的悠扬中,声音越来越紧。教师的深情朗诵让学生沉浸在“我”对母亲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中,母亲平凡而伟大、无私而情重地对待“我”的爱,强烈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代表着亲情、珍惜。
3、在思想上给人启迪。有些课文,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明白事理。例如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和《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启迪学生人格是做人的根本,锻造高贵的灵魂,进而在生活中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用《邂逅霍金》让学生体会霍金与病魔抗争,献身科学,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坚毅品格和人格精神,进而明白、体会、学习霍金的这种顽强精神。这些文章中蕴涵的道理,一旦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一生都不会忘记,并能成为他们往后做人的准绳。
4、在人生观上给以指导。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而面对挫折,学生要懂得如何健康、积极地应对。教师在进行《我与地坛》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一边感受史铁生正当风华正茂却痛遭双腿残废的痛苦,一边思考自己面对挫折时所具有的勇气。“生”与“死”不仅仅是史铁生应当想通的,更是每个人,尤其是当代的中学生都应该想透的问题。学生只有正确地对待挫折,积极地投身改变,才能活得更好,活出精彩。 5、在生命观上给以指正。当代社会,学生轻生的案例很多,真是为学生的不好好活着而痛心疾首。常言道:“生命只有一次,请小心演绎。”,生命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因此,教师应该在正常教学过程中,灌输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如在教导《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要引导学生找出凯伦在有限的、极其珍贵的三天光明里收获了什么,并思考,为什么凯伦要用如此宝贵的三天来追寻这些——其实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珍视。同时教师适当地拓展阅读,让学生欣赏刘庸的《肯定自己》、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这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有了提高,对生命产生了敬畏,明白到轻生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愧对父母、亲人、朋友,尤其是自己。
三、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的组织
1、课内作文教学活动。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了要针对各项教学重点外,更要选择对学生具有触动性的题目。
这个题目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如《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对生命的追问》、《给一万年之后的中学生的一封信》、《35年后的班会》等,或者《我再也不这样了》、《妈妈,我想对你说》、《我做错了吗?》等,这些类似的题目都带有很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性,都能针对学生的某个方面进行及时的内省。
2、课内表演性活动。如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某些学生进行表演——苏轼淡看坎坷、希冀建功立业的情怀,这既能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又能为课堂注入一支“活跃剂”,尤其又能使学生用创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苏轼的形象,由此得到启示。同时,扮演不同角色,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相互团结,学会了与人协作,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3、课内拓展性活动。教师经常组织写读(观)后感、辩论、参观访问、专题交流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把握自己,合群而不孤僻,真诚而不冷漠,自信而不自卑,宽容而不偏执。如教完《以为出租车司机的职业水准》一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出租车司机压力状况调查”活动,并写成调查报告,可向有关单位提建议。让学生了解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社群,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很有帮助。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家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做出判断和抉择,而是要做一名“指导者”,协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者和谐、健康、积极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发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语文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渗透教育
当代社会快速发展,技校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压力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和疾病。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的“外压力”跟来自自己内心的“内压力”一起,逐渐把技校学生逼到了“心理悬崖的边上”,因此,有效解决技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之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开设心理辅导课、设立心理辅导咨询室、举办家长会等活动的基础上,还应该把一个很容易给忽略的环节——学科教学也纳入心理健康教育里面来。毕竟学生在一天中,更多面对、接触的是学科教学和科任教师,其中尤以语文学科为最。
其实语文学科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很有优势的。我们提倡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把语文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树立心理健康观念,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心理调节方法,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就业、适应社会和生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更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健康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创建
健康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是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关键点。课堂是学科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好好地利用课堂环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努力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把微笑传递给学生,更把激励作为奖励。这样,学生的听课情绪必将为之一振,并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去听课,最起码不会对教师、对课堂、对学科教学产生抵触心理。同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利用好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加强学生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教师只有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在融洽、积极的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待和信任,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绪,形成一种自觉进取的和谐心态,个性品德也会得到相应健康的发展。
同时,教师心理的是否健康积极,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良师益友”素质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个性品德的形成产生正面的影响。反之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一个教师自身个性魅力的优劣、榜样力量的大小、言行品位的高低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
二、语文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的创设挖掘
应该说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教材还是教材,因此,好好地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化解心中烦闷。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内容丰富,体裁广泛,形式多样,是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感情培养、心理品质形成的好裁体。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叩响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心灵注入一股暖流。
1、在文境中给人享受。千古美文《荷塘月色》,语言优美,用词一流,给人以美的享受。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首先展示了“塘上月色图”和“月下荷塘图”,再播放配乐朗诵,这样就达到了以图造景、以声传情的效果。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陶醉在“塘上月色”和“月下荷塘”的美景中,惊叹于这浓淡合宜、幽美丽质的荷塘月色里,在充分感受这月夜荷塘的丰姿的同时,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心灵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2、在情感上给人共鸣。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边用课件播放母亲辛劳的各种情景,边深情地叙述:“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学生齐读:“心痛!心痛!”在《烛光里的妈妈》歌声的悠扬中,声音越来越紧。教师的深情朗诵让学生沉浸在“我”对母亲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中,母亲平凡而伟大、无私而情重地对待“我”的爱,强烈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代表着亲情、珍惜。
3、在思想上给人启迪。有些课文,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明白事理。例如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和《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启迪学生人格是做人的根本,锻造高贵的灵魂,进而在生活中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用《邂逅霍金》让学生体会霍金与病魔抗争,献身科学,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坚毅品格和人格精神,进而明白、体会、学习霍金的这种顽强精神。这些文章中蕴涵的道理,一旦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一生都不会忘记,并能成为他们往后做人的准绳。
4、在人生观上给以指导。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而面对挫折,学生要懂得如何健康、积极地应对。教师在进行《我与地坛》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一边感受史铁生正当风华正茂却痛遭双腿残废的痛苦,一边思考自己面对挫折时所具有的勇气。“生”与“死”不仅仅是史铁生应当想通的,更是每个人,尤其是当代的中学生都应该想透的问题。学生只有正确地对待挫折,积极地投身改变,才能活得更好,活出精彩。 5、在生命观上给以指正。当代社会,学生轻生的案例很多,真是为学生的不好好活着而痛心疾首。常言道:“生命只有一次,请小心演绎。”,生命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因此,教师应该在正常教学过程中,灌输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如在教导《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要引导学生找出凯伦在有限的、极其珍贵的三天光明里收获了什么,并思考,为什么凯伦要用如此宝贵的三天来追寻这些——其实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珍视。同时教师适当地拓展阅读,让学生欣赏刘庸的《肯定自己》、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这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有了提高,对生命产生了敬畏,明白到轻生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愧对父母、亲人、朋友,尤其是自己。
三、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的组织
1、课内作文教学活动。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了要针对各项教学重点外,更要选择对学生具有触动性的题目。
这个题目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如《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对生命的追问》、《给一万年之后的中学生的一封信》、《35年后的班会》等,或者《我再也不这样了》、《妈妈,我想对你说》、《我做错了吗?》等,这些类似的题目都带有很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性,都能针对学生的某个方面进行及时的内省。
2、课内表演性活动。如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某些学生进行表演——苏轼淡看坎坷、希冀建功立业的情怀,这既能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又能为课堂注入一支“活跃剂”,尤其又能使学生用创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苏轼的形象,由此得到启示。同时,扮演不同角色,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相互团结,学会了与人协作,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3、课内拓展性活动。教师经常组织写读(观)后感、辩论、参观访问、专题交流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把握自己,合群而不孤僻,真诚而不冷漠,自信而不自卑,宽容而不偏执。如教完《以为出租车司机的职业水准》一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出租车司机压力状况调查”活动,并写成调查报告,可向有关单位提建议。让学生了解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社群,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很有帮助。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家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做出判断和抉择,而是要做一名“指导者”,协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者和谐、健康、积极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发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语文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