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岗位聘用制度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e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岗位分级聘任”为特点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实施,是高校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大学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这项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不仅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以人文本”理论,也充分实践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理论,是高校迈向现代化大学时期进行的一次系统、深入、彻底的人事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是以“岗位设置”为切入点,集编制、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全员聘用和岗位薪酬制度设计等一体化模式的改革,为基于“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了配套的全新模式,也为下一步基于“人的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人事制度改革时应遵循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相关原则,并抓住这次“一体化模式改革” 的契机,积极推进高校人事管理进入人力资源管理新时期。
  
   “岗位设置管理”的完成,使高校由人事管理制度向人力资源(资本)管理模式转轨成为可能
  
  随着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在人事工作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人事人才工作理念崛起并得到实践,从而使得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以“岗位设置管理”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得以顺利完成,也使得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向全新理念的人力资源(资本)管理模式转轨成为了可能。
  1.大学现代化发展目标以及高校发展任务需要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国家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严峻挑战,人才队伍建设状况、管理水平的滞后状态严重影响着大学现代化发展整体目标的实现。深化内部体制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高校的内涵发展之路,核心是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而这一核心的关键在师资队伍。人事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校员工(核心是师资队伍)的工作潜能和效能,并将他们的工作行为引向学校发展目标之要求,实现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再适应上述要求,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以“事”为中心,把人局限于一种完成事的成本,在使用时以节约为目标;而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视为可开发并能带来收益的资源(价值人)进行开发和控制。 因此,现代大学发展要求建立全新的人事工作理念,即要求人事工作的目标(定位)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学校阶段性发展战略,二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同时要坚持实现人本管理,关注教师发展,通过促进个体从实现自我价值出发,最终促成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对现代高校发展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建立全新理念的以“人力资源(资本)开发”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岗位设置管理”的全面实施,建立了科学的人事管理一体化模式,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
  科学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的标准就是能最大限度实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之目标。新的一轮高校人事改革以实施“岗位设置”为突破口,核心内容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与传统用人制度有着本质的不同,其特点:一是“因事设岗”,高校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根本性、基础性任务是学科和专业建设。岗位设置就是把学科、专业建设等任务通过设置岗位来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生工作等具体岗位,使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目标与学校各项任务有机结合,促进学院发展。二是“依能上岗”,即根据岗位需要,择人上岗,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把“岗位”和符合岗位的“能人”有机结合起来。“按需设岗、依能上岗” 通过岗位的聘任和管理,“把岗位定死,把人盘活”,充分实现了“岗位的事”和“人才的能”有效结合,有效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之目标;有利于学校阶段性任务的有效落实。总之,“岗位聘任制”把以“事”为中心,对人的单纯管理,转到了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上来,更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才资源的开发、配置与管理,为基于“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了配套的全新模式,也为下一步基于“人的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以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为契机,在“岗位设置管理”模式上,积极推动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在高校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一体化的人事管理模式,这一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奠定了基础。随之而来的是在岗位配置之前,要做好岗位和人才的科学预测与规划;在岗位管理过程中,建立能力使用机制,要关注岗位人能力开发、培养与使用;在岗位管理过程中,建立开发力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责任考核机制,明确测评能力的标准,做好岗位能力开发的政策导向;通过实施岗位绩效工资确立与岗位工作绩效挂钩的分配机制和激励能力。通过岗位设置、岗位聘任、岗位考核、岗位薪酬,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连环,也就是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管理。这样,不断以“岗位设置管理”为中心,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就可以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向全新理念的人力资源(资本)管理机制的转变。
  
   遵循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相关原则,把握岗位聘任制的几个关键问题
  
  1.维护“编制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是做好“岗位设置管理”的关键
  周春燕等在《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文中认为:“科学定岗定编是高校教师聘任的基础,是岗位设置的首要环节。其原则必须是‘按需设岗,强调岗位,淡化身份’,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定编定岗”是多年来人事制度改革反复强调,反复在做的事情,但 “编制乱用,岗位乱设”的现象依然存在,原因很简单:一是迫于外部就业形势的紧迫,外加内部机制不完善,人心浮躁,人浮于事,单位人员越精简人越多;二是职务、职称就是待遇,与职责剥离,晋升职务、评职称就是要待遇、评待遇,职务终身制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要顺利实施岗位聘任制度,就要打破固有观念的桎梏,维护“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科学“依编定岗”。中国音乐学院自2005年开始就着手调整机构,核定编制工作,对现有行政机构进行合理调整,对机构的职责进行了明确梳理,并且在全校范围内宣传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为2009年的岗位聘任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2009年的岗位聘任工作中,学校特别注意正确处理好岗位与职务、职称的关系,严格按照编制数量,按照各级各类岗位比例,按照工作需要进行岗位设置,从源头上避免因人设岗的现象。
  2.“因事设岗”,严格按照学科、专业建设需要进行教师岗位设置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学科建设高度,按照专业建设需要,进行岗位设置管理是科学的,也是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这样做既可以对岗位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又可以按照专业建设的不同要求(专业岗位不同),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开发),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师资在该学术领域的整体学术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的标志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师资在该专业领域的整体教学水平)。进行岗位设置管理,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中国音乐学院全院有1个二级学科音乐学,下设9系1部,由于历史的原因,系、部的设置没有按照学科、专业建设进行建制,如声乐专业教师就分布在3个系部,钢琴专业教师也分布在3个系部,因此,如何按照学科、专业建设需要进行岗位设置是相对困难的事情。
  为了坚持按照学科、专业建设需要进行岗位设置,保证有利于学科、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结合学校实际,打破了在系、部教学单位设置岗位的局限,提出了“虚拟组织”的概念,把全体专业教师统筹在音乐学、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科4个专业教师群“虚拟组织”之中,按照音乐学下的音乐学、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及社科专业进行岗位设置,从而实现了按照学科专业建设需要进行岗位设置的要求。
  3.坚持“依能上岗”,建立竞争的机制,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人是一种成本,视人力为第一资源,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升值和增值,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核心。岗位聘任制度的核心之一,是把“人的能力”以及“人的能力”所体现出的“工作业绩”看作岗位聘任和管理的关键因素,即能不能完成岗位任务。坚持“依能上岗”实现人的能力开发、管理,各类岗位聘任标准和岗位职责的科学合理制定是关键,各类岗位聘任标准和岗位职责也直接关乎人才队伍的发展规格问题。所以,在制定各类岗位聘任标准和岗位职责时,学校坚持兼顾本校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兼顾国内同类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学术水平,坚持在发展导向上留有专业学术发展的空间,即教师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和做到。在岗位聘任条件和岗位职责的制定上,遵循音乐艺术类人才成长的规律,关注教师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按照专业的不同,分专业进行分类制定。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意义是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更重要的意义是维护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价值人”的哲学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都说明一点——高校的发展,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时,要使“岗位设置”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岗位设置管理”基本任务完成后,在岗位管理上要向岗位人的能力开发上转变,建立岗位能力开发培养机制,加强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开发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实践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立基于“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践证明,围绕岗位管理需要,坚持“重在培养”,通过“虚拟组织”按照专业进行岗位设置管理这一做法是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对教师进行分类岗位能力的培养,见下图。
  以“岗位设置管理”为突破口的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的“岗位设置管理”模式,使高校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向全新理念的人力资源(资本)管理机制转变成为可能,只要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理念,掌握系统的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理论,并在工作中积极实践,那么,高校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时期就必将到来。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人事处)
  [责任编辑:常 晶]
其他文献
2010年7月13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历经两年、全社会期盼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纵观《规划纲要》全文,深切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政府的决心、民意的力量和教育的希望。《规划纲要》的精髓集中体现在20字工作方针上,成为引领《规划纲要》的灵魂和指导《规划纲要》实施的旗帜。    优先发展——“强国先强教”
“有机化学”课程作为化工、材料、生命、环境、能源等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一直是北京化工大学重点建设的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有机化学”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全方位实施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机化学”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以“有机化学”课程教学队伍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科化学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国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特别是“80后”青年教师群体不断壮大,不久将会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其师德建设备受关注。为此笔者通过问卷、访谈、深入到“80后”青年教师的课堂现场观察等方式,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260余位教师和学生做了调研。经统计分析,有88%的学生认为评价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因素是师德,而90%的教师认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高校师生评价教师的关键要素是师德表现。   
两天前,琳迪·加德纳还住在我的隔壁。好吧,你会想,要是琳迪·加德纳住在我隔壁,那是不是说我住在贝弗利山;我是个电影制片人、演员或者音乐家。没错,我是个乐手。但虽说我在一两个你听说过的艺人身后表演过,我并不是什么大明星。我的经纪人布拉德利·史蒂文森,同时也是我多年的好友,说我有成为大明星的潜质。不只是成为在录音室里替人灌制唱片的大牌录音乐手,而是成为抛头露面的大腕。谁说萨克斯手再也成不了腕儿了,他说
钱士湘,生于1934年,195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后参加工作。至今78岁高龄,60年党龄。1989年经中共中央统战部特批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曾任两届民革中央祖国统一委员会委员,民革北航支部副主委,2011年被评为感动北航先进人物,是5名先进个人之一。2012年,被授予“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为国、为党、为统战事业和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钱士湘出身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苏州,共同举办第四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对论坛的开幕致以热烈祝贺,向各位来宾尤其是远道而来的欧洲朋友表示热烈欢迎!  中欧政党高层论坛是中欧政党交流最具代表性的机制,对促进中欧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中欧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今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目标和永恒主题。北京交通大学从1999年开始构建“拉动式”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对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面进行质量标准设计和质量监控,建立了由全体学生、督导组成员、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同行或校外专家参与的评价网络,通过坚持过程监控与目标考核并重,形成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
王建国,1959年9月出生,江西人。1976年3月参加工作,198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至1978年江西泰和县农业局工人。1978年至1983年清华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清华大学团委干部、副书记。1984年9月至1986年6月在清华大学社科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至1992年国家教委政治思想教育司学生思想工作处干部、副处
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在教师党支部建设中,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开展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紧紧围绕教学上水平、科研上台阶、社会服务上层次的工作目标,创新党支部的设置模式,在以教研室为依托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中设置党支部,使整个团队在党支部的凝聚作用下,攻坚克难,提高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形成了党支部建设和业务工作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三十岁,看到这样的标题,我根本都不会瞧正文。  现在,当我一字一字地敲下它时,不由得流下了泪。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农家,父母差不多都活了八十余岁。在四十岁以前,我头疼脑热,也很少。我当兵时,第一次吃感冒药,为剥掉药品外的胶囊,还是连同胶囊一起吃,这种常识性问题都要向战友们请教,逗得大家都笑我土。因为我是家中六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我以为生活永远都如同家乡黄土高原的烈日,明朗而清澈。  2005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