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来源 :家长·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qiulong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该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对学生的学科素养乃至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再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使得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核心素养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
  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新课改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历史教学有了明确的规范和说明,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渗透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渗透一方面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渗透的方法不合理,这些显然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出发,进一步渗透核心素养,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改之后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提出的严格要求。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学生的综合素质涉及的因素比较多,以历史学科的学习为例,既包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又包括思维分析能力,还包括相应的情感体验等。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更注重的是传授必要的历史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核心素养的渗透,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而这恰好满足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渗透的策略
  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下,初中歷史教学的开展应当积极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符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视为教学的主体,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对知识有着充分的了解,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更加突出,主体地位也要尽显,只有这样,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够顺利进行。以《百家争鸣》这一课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完成预习、学习和复习任务,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的主动性如果能够得到增强,后续教学的开展将会更加顺利,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更加容易。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从史料出发,将对历史的理解作为基础,帮助学生理性地分析和评判历史现象或者事物。历史学科有一个特点就是形式的过去性,这会让学生的理解实质上成了建构历史的过程,学生一般会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兴趣有选择地对历史信息进行理解及吸收,然后建构出符合他们自身认知特点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在面对历史事件的时候,能够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以《秦末农民大起义》相关知识为例,农民大起义的后果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教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农民大起义的时代背景、原因等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各相关要素,在学习阶段和复习阶段都不会出现疏漏,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生学习历史,不单单要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发生时间等内容,还应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使得学生会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悟历史,进而获得一种家国情怀和历史情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在讲解有关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是讲故事,也可以是回归时空,还可以是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事件,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情怀。“海上丝绸之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事件,在学习这些历史事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与现代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穿越时空去感受相关历史事件,进而让学生体验心灵的碰撞,评判历史价值。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非常重要。从现阶段初中教学的开展现状来看,要想进一步渗透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必须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渗透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指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人们脑海中的反映,是人们经过抽象思维而产生的。数学方法是人们解决数学问题时采用的手段和途径,数学思想是人们通过利用数学方法表现出来的,是数学方法的内在含义,与数学方法相比,数学思想更能形象地表现出数学中的规律,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学习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数学文化、数学精神、数学知识、数学理论等领域,强化各方之间的联系,构建切实有效的教学体系。从此层面出发,数学知识本身属于一项文化。本文主要以人教A版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导数”为主,探讨教学过程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旨在为确保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参考性意见。  数学文化渗透  课外扩展  为实现学生数学文化渗透的合理性,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专题数学文化训练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贯彻、实施,很多地方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学都随之而改变。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小学教育是一个启蒙的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知识认知和拓展,均具有较大的作用。而数学是核心教学科目,可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等。但由于数学这门学科难度较大,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做错题的情况,对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错题集,把平时容易出错的习题都摘抄到错题本上,并进行整理、概括和分析,充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教育家乌申斯基(俄国)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可以使数学问题由难变易,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有效地认识所要学习的内容。如能在教学中应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对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比较可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如:车站有10辆客车,又开来5辆,车站现在有多少辆客车?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同时当中富含德育教育材料,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显然有着先天优势,可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真正意
The carcass yield and quality traits including back fat thickness, marbling and rib eye area are the basic indicators for the assessment of beef quality in meat
教育者唯有用“爱”,才能打开孩子们那扇久闭的心门;唯有用“爱”,才能启迪孩子们潜在的智慧;唯有用“爱”,才能滋润孩子们那颗稚嫩的灵魂.这就是我们教育者的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