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研究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tl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005—2018年安徽省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LMDI方法将工业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的内在驱动分解为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产出、行业结构、人口效应五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工业行业碳排放量态势前期巨幅上升,后期逐步趋向平缓;(2)能源效率是促进安徽省工业行业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经济产出是抑制碳排放脱钩的首要原因,其次是人口效应因素,能源结构对碳排放脱钩抑制效果最弱;(3)在整个研究期间,安徽省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存脱钩效应经历由长期的弱脱钩转变为短暂强脱钩,最终进入弱负脱钩3个阶段.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对安徽省绿色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不同于里德尔、阿维纳瑞等人,伍德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在德国观念论哲学语境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阐述,以期有所收获.他主要从自由与幸福、道德与伦理、历史精神与客观精神等主题出发对黑格尔的伦理思想进行考察.在伦理与道德的对立上,伍德站在黑格尔一边,反对康德的空洞的道德,赞成自由的社会性;在作为伦理学家的黑格尔与作为历史哲学家的黑格尔(或者不如说在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对立中,伍德偏向作为历史哲学家的黑格尔(或马克思),强调自由的革命的能动性;在隐含于幸福与自由对立背后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间,他一方面基于消极自由的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的智慧结晶,是当今社会最先进、最科学的文明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体现出理论维度的全面性、现实维度的实践性以及价值维度的人民性.“五个文明”的完整阐述不仅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而且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提供了新选择.
鲁迅与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对他们两者之间的研究多集于对“两个人的比较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比较研究”①中,但对于“联系与关系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些.近年来,廖久明先生刊发了《“两个口号”论争中的鲁迅与郭沫若》(《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第5期)、《略谈郭沫若对鲁迅、茅盾的不同态度——以郭沫若的发表后的情况为例》(《鲁迅研究月刊》2019年第2期)等文章,深入探讨了鲁迅与郭沫若之间密切、复杂而多变的关联,并得出郭沫若“内心一直对鲁迅充满崇敬之情”,自鲁迅去世后还“开启了郭沫若一生毫不隐
期刊
关于茅盾的长篇小说《腐蚀》,学界已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目前对于作品思想主题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组织的残酷和反共卖国”这种认识上.其实,这部作品存在多重价值,尤其是在“理想人性”倡导与建设方面的价值.对此,已有研究鲜有深入剖析.这里所谈的“理想人性”主要指健康的、纯美的、正直的、正义的人性.本文主要考察茅盾在《腐蚀》连载期间发表的《“最理想的人性”——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一文的主旨以及《腐蚀》中对鲁迅杂文《半夏小集》的引用,从中探讨《腐蚀》中关于“理想人性”思考的素材来源和理论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几位具有不同背景的华人女性的故事,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父权制提出了批判.基于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考察书中男性形象的男性气质,为汤亭亭对父权制的批判提供了独特视角.分析书中男性人物形象,探讨汤亭亭所批判的支配性、共谋性、多面性男性气质以及她所构想的双性同体的理想男性气质,可以揭示出汤亭亭对男性挣脱父权规约的鼓励态度,以及期待构建理想男性气质、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愿望.
大自然是帕斯捷尔纳克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作为作家的灵感之源,大自然不仅给予他情感上的慰藉和艺术上的启发,也给了他哲学、宗教层面的思考,促使他不断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价值和意义.帕斯捷尔纳克建构的自然世界包含暴风雪、森林、雨水三个典型形态,其书写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与独特的审美意蕴.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帕斯捷尔纳克获得了关于历史和生命的基本看法,自然也由此成为作家心灵的永恒家园,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给予他灵魂的慰藉和安宁.
街头官僚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实则是管理多元公共价值的过程.然而,价值的不可兼容性和不可通约性使街头官僚深陷于价值冲突的桎梏而不可自拔.运用Q方法论、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49位典型的街头官僚为样本,在稳定描绘其价值偏好的基础上,呈现其价值冲突网络结构,实现对价值冲突复杂性的理解.街头官僚在街头场域中发展出了一套特定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诠释逻辑,以此聚类分为忠诚的人民公仆、创新的技术专家、开放的关系管理者、廉正的求稳者、绩效驱动者和中立的仲裁者等;街头官僚特定的价值选择蕴含着既定
为了廓清网络舆论是如极化理论描述的那样消极发展,还是会在充分讨论后辨明实情,文章从网络舆论话语权视角出发,以结构要素为基础构建分析网络话语权发展走向的分析框架,通过政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三大主题下的12个典型案例,分析网络舆论中的话语发展现状及其总体发展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舆论总体趋向积极向上,在话语主体充分参与的前提下,虽然争论增多,但真相会越辩越明;网络舆论的积极发展趋势与话语主体能动性、价值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条件密切相关.未来需要通过正视网络舆论积极发展趋势、强化政府等话语主体的引导力、促进多主体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内外知名的鲁迅研究、冯雪峰研究的专家包子衍先生谢世已经三十多年了.rn包子衍(1934-1990),浙江镇海县人,1934年10月生于武汉,1957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同年在一场历史性的运动中遭难,从此开始了他极其坎坷的生活道路.在下放劳动两年之后,于1960年2月起于济南三中任教.在那里,在田仲济、薛绥之等先生的指导帮助下,他开始认真研究《鲁迅日记》.1978年4月,被借调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参加《中华民国史》的编撰工作.同
期刊
在鲁迅研究者的认识中,长与善郎并非一个陌生的名字.他受到关注的缘由,乃源自1935年5月19日与鲁迅一次不愉快的会面,双方都颇为失望.其后长与善郎写下《与鲁迅会见的晚上》(1935年7月)①,将鲁迅界定为一位思想阴暗的厌世作家.而鲁迅亦曾在1935年7月17日、1935年8月1日、1936年2月3日分别致增田涉书信一封,信中均提到他对那场夜宴或长与善郎其人其文的看法,这成为鲁迅谈论长与善郎的仅有文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