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黑龙江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有一个边陲小镇―― 漠河镇,位居中国的最北端,素有“中国的北极村”之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神奇的天文景观―北极光。所以,漠河镇又被称为“不夜城”。漠河地处北纬53°的中俄界江黑龙江南岸,常年寒冷如冬,夏季只有半个月左右,而且昼长夜短,白昼可达19小时以上。北极村能看到北极光横空出世的风采。这是我国唯一能欣赏光耀天地、奇异瑰丽的“北极光”的地方。冬季的“北极村”一派茫茫雪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飞驰的马拉雪橇,别具情趣,无不令旅游者流连。漠河以西82公里的洛古河村,就是中国第三大河——黑龙江的源头了。在这里,你既能探访东北母亲河源头,还可沿着一条古代的“黄金之路”,寻觅那些艰苦而顽强的淘金者的闪光足迹。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有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有气势磅礴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水域;有风景秀丽的镜泊湖、五大连池;还有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这些无不勾勒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原始、粗犷、神奇,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壮美的黑龙江风情。
在这片4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汉、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北疆领域,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走出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令人振奋的崛起之路。
在危机中绘就新蓝图
黑龙江是个资源大省。备受外界关注。但是,一旦到了经济这个硬杠上,黑龙江在全国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以经济建设为重心,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所以对于黑龙江来说,发展经济,进而提高民生则显得尤为迫切。
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蔓延,远在北疆的黑龙江也卷入了这一危机中。发展速度下滑,市场萧条。大危机大背景下,如何危中寻机,力辟新途?需要决策者的胆识和气魄,更需要冷静审视,科学研判。
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在作出科学决策之前,必须对省情特点进行全面了解、深刻认识。为此,黑龙江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反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梳理总结,提出了黑龙江省具备土地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林木资源优势、水利资源优势、生态资源优势、物产资源优势、外贸资源优势、科技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精神资源优势“十大优势”;困难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地处偏远、气候寒冷、结构单一、投资不足、观念滞后、机制不活、包袱沉重、难题难解。
看清优势,才能增强勇气。认清困难,才能积极应对。对全省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做出科学的估计,是对省情认识的一次深化,为全省科学谋划,开辟一条符合黑龙江实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危机更激发起黑龙江加快发展的决心和智慧。黑龙江省委带领全省人民用充满激情的视野,将一个世界的坐标纳入自己的胸襟。
2008年12月,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传出了一个响亮的声音——着力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这一重大战略构想,随后在省委全会上以雷鸣般的掌声中表决通过。“八大经济区”绘就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路线图”,与全面推进的“十大工程”共同编织成一个科学严谨、高效务实的“政策网”。
大发展、快发展的热浪扑面而来
作为“八大经济区”的具体推进措施,“十大工程”的实施遭遇了经济危机的洗礼。2010年,在经济危机依然存在、自然灾害不断的背景下,“十大工程”的实施依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现了在曲折中前进。
“千亿粮食产能工程”是“十大工程”之首,也是重中之重。不仅事关黑龙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而且在全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次,作为最新型,也是与低碳、环保直接呼应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在2010年也取得了实质化的进展。94项重点水利工程于全面开建,作为全省水利建设史上空前的壮举,对于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都意义非凡。水利工程,以及基于水利工程基础之上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工程建设,其重要性不逊于粮食安全,其关联性更是直接影响到“保障改善人民生活工程”建设。“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作为“十大工程”的第三项内容,一直处于建设前沿。
另外,在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省委决策综合部署的基础上,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科技人才强省富省工程、保障改善人民生活工程这七项工程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10年,经济危机尚没有完全回暖,灾害也时有发生。这对于黑龙江省、乃至于全国都是一个考验。在“多难兴邦”坚强信念的鼓励和支持下,在地方政府统一调配、科学领导的背景中,黑龙江的“十大工程”建设依然取得了可喜成就。其中,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如期实现1万亿元目标。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黑龙江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列入国家统计制度监测的10项主要经济指标,有7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呼之欲出
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拥有着得天独厚、令人艳羡的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势、水利资源优势、机械装备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认清龙江农业发展道路,找准改变“三农”现状的根本出路;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为国家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大粮仓”,为祖国和人民递交一份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满意答卷。
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重农惠农强农的历史机遇,做出决策: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化大农业之路。
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了农业大省努力拼搏、蓄势腾飞的动人姿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龙江挺进现代化大农业的脚步铿锵而坚实。 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8年围绕“三农”工作下发中央一号文件,每一个“一号文件”都成为农业大省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强大推动力。经过全省上下的戮力拼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浓墨重彩日新月异。在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叠加作用下,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连续8年较快增长,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114.1亿斤,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一跃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双第一的荣誉。
铿锵项目为腾飞插上翅膀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只有用实实在在的项目,才能带动实实在在的发展。有项目,发展才有抓手;有项目,发展的思路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抓住大项目,就能够十指并拢,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重点突破。
黑龙江省上下形成共识,抓发展,从一个一个项目、一项一项工程、一件一件实事抓起,对定下来的各项工程项目集中抓在手上,一天也不耽误地去抓,加快速度,保证质量,争取早日投产,早见效益。
发展产业项目,成了工作能否真正落实的一次大检验。在产业项目大建设和大发展中,群众普遍感到领导坐在机关指挥的少了,深入一线的多了;说空话的少了,办实事的多了;含糊表态的少了,当场拍板的多了,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措施落到实处。
在经济低迷时期,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刺激经济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期间已经建成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再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所带来的拉动效益已经有限。而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缺口仍然很大,长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黑龙江交通欠账更多,缺口更大。利用目前其他许多方面投资需求不旺的时机,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必将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基于上述判断,借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场史无前例的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率先在龙江大地揭开战幕。力争用三年多的时间,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高等级公路网络,使路网布局覆盖全省95%以上人口,连接所有市地、县、乡镇和行政村。
三年决战加速了区域互通大融合。畅通了粮食运输大通道,加速了城市间连接互通,促进了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和群众增收致富。三年决战克服难以想象的资金量、工程量、机械量、技术量、劳动量和组织量,修成了一批路,兴起了一片业,富裕了一方人。
老工业基地的面貌焕然一新
以公路决战和保障房建设为序曲,新型农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等一项项事关龙江长远发展大计的重点规划迭次出台;哈尔滨西客站、大庆机场、阳明滩大桥等一个个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启动开工,汇成黑龙江大发展大建设的恢弘乐章。
2011年,哈尔滨累计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30条、桥涵24座,计划总投资182.7亿元……这组数字的背后,是哈尔滨奋起超越的铿锵足音。为打通“中兴”血脉,插翅“北跃”、“南拓”,哈尔滨组织几十万建设大军,战严寒,斗酷暑,披星戴月,以“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创造了堪比深圳的“哈尔滨速度”,也铸就了“创新求实、科学筹划、严密组织、敢打硬拼”的路桥精神。
黑龙江是老工业基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工业地位举足轻重,工业作用尤为明显,只有抓好工业经济这个财富之源、就业之本、发展之基,才能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实力更加雄厚、民生更加改善、成效更加显著。
黑龙江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重点产业大项目建设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符合龙江实际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特色城镇化,为龙江新添精彩之笔
从2009年开始,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抢抓国家支持矿区、林区、垦区、油区和城市棚户、危房改造的重大机遇,采取超常举措,使黑龙江城镇化道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体四区”领跑城镇化,“一线双核”带动城镇化,“三级配套”助推城镇化,“四大会战”给力城镇化,“城乡和谐”共荣城镇化,“环境友好”优先城镇化,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机遇与创新,史无前例的城镇化力度与会战,气势磅礴的城镇化合力与共建,催生并创造黑龙江省独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城镇化道路,带动条块经济出现大跃升,堪称龙江气派的“大手笔”。
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黑龙江的城镇化道路是符合黑龙江实际的可行之路、创新之路、精彩之路。城乡一体化曙光初现,推动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为全国提供了样板。
民生无小事,民生最关情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好事实事。省委以全会名义,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这在全国各省份中又是一次重大的创举。数字最能说明问题。201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96元,比2006年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1元,比2006年增长1.1倍,进入全国前十名行列。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长,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市“一帮一”和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有效开展,城乡特困群众大幅减少。龙江民生实实在在,人民群众实惠多多,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筹措资金、足额配套。黑龙江各地各部门,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了建设总量最大、争取支持最多、居民受益最广的显著成绩,在全国走在了前列。全年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937亿元,开工86.87万套,竣工40万套,开工率和竣工率分别为102.7%和47.3%,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农村泥草房改造完成投资196亿元,改造26.1万户,为年计划的118.8%。全省有近70万户城乡居民喜迁新居,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打了一场高标准、高质量的攻坚战。
将文化精髓融入龙江的血脉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战略部署,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龙江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龙江特色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尽快建立,文化产业发挥支柱作用;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文化发展动力显著增强;文化交流传播能力大幅提高,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人才支撑。用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诠释和传扬新时期和谐龙江的大美大爱。
为了激发更多的党员领导干部心无旁骛投身经济主战场,省委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要求干部以身作则,注重品行,崇尚实干,深入基层,激励广大干部围绕科学发展大胆想事干事,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大发展。
真情在心、责任在肩、事业在手。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领导干部出现。黑龙江的人民群众真正看到了一支“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则、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他们由衷地跟着党员领导干部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为着力破解一系列发展难题,黑龙江省坚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科学谋划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启迪智慧,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提高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发展形势的能力。全省上下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吸收借鉴实践创造的成功经验,把学习调研的过程转化为广泛征求民意、会聚民智的过程。
龙江,蓄势腾飞正当时
历史的黑龙江,折射着老工业基地的世纪荣光;现代的黑龙江,代表着一种强劲的时代之音。
魅力龙江正在成为投资者的热土,大冬会、首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书博会……黑龙江魅力四射,声名远播。2011年,黑龙江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实现390亿美元,增长5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成功举办的央企签约、港澳活动周、哈洽会三次重大经贸活动,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
稳中求进是2012年黑龙江的工作总基调,也是工作总要求。
所谓“稳”,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谓“进”,就是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从黑龙江省实际出发,“稳”是前提和基础,“进”是核心和关键。黑龙江省力争稳住农业生产,稳住工业经济运行,稳住固定资产投资,稳住城乡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进”,在“进”中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稳中求进,考验智慧能力,考验决心勇气。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就能够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将中央的科学决策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更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办好实事,更好地增进活力、促进发展、推进事业。
“乘风破浪待何时,策马扬鞭正当时”看到黑龙江大跨步发展的成绩和勇气,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实现重大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相信黑龙江可以建设成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向北开发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相信黑龙江可以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为国家提供坚实的粮食保障;相信黑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人民生活得更加和谐幸福。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有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有气势磅礴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水域;有风景秀丽的镜泊湖、五大连池;还有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这些无不勾勒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原始、粗犷、神奇,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壮美的黑龙江风情。
在这片4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汉、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北疆领域,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走出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令人振奋的崛起之路。
在危机中绘就新蓝图
黑龙江是个资源大省。备受外界关注。但是,一旦到了经济这个硬杠上,黑龙江在全国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以经济建设为重心,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所以对于黑龙江来说,发展经济,进而提高民生则显得尤为迫切。
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蔓延,远在北疆的黑龙江也卷入了这一危机中。发展速度下滑,市场萧条。大危机大背景下,如何危中寻机,力辟新途?需要决策者的胆识和气魄,更需要冷静审视,科学研判。
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在作出科学决策之前,必须对省情特点进行全面了解、深刻认识。为此,黑龙江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反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梳理总结,提出了黑龙江省具备土地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林木资源优势、水利资源优势、生态资源优势、物产资源优势、外贸资源优势、科技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精神资源优势“十大优势”;困难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地处偏远、气候寒冷、结构单一、投资不足、观念滞后、机制不活、包袱沉重、难题难解。
看清优势,才能增强勇气。认清困难,才能积极应对。对全省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做出科学的估计,是对省情认识的一次深化,为全省科学谋划,开辟一条符合黑龙江实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危机更激发起黑龙江加快发展的决心和智慧。黑龙江省委带领全省人民用充满激情的视野,将一个世界的坐标纳入自己的胸襟。
2008年12月,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传出了一个响亮的声音——着力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这一重大战略构想,随后在省委全会上以雷鸣般的掌声中表决通过。“八大经济区”绘就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路线图”,与全面推进的“十大工程”共同编织成一个科学严谨、高效务实的“政策网”。
大发展、快发展的热浪扑面而来
作为“八大经济区”的具体推进措施,“十大工程”的实施遭遇了经济危机的洗礼。2010年,在经济危机依然存在、自然灾害不断的背景下,“十大工程”的实施依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现了在曲折中前进。
“千亿粮食产能工程”是“十大工程”之首,也是重中之重。不仅事关黑龙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而且在全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次,作为最新型,也是与低碳、环保直接呼应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在2010年也取得了实质化的进展。94项重点水利工程于全面开建,作为全省水利建设史上空前的壮举,对于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都意义非凡。水利工程,以及基于水利工程基础之上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工程建设,其重要性不逊于粮食安全,其关联性更是直接影响到“保障改善人民生活工程”建设。“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作为“十大工程”的第三项内容,一直处于建设前沿。
另外,在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省委决策综合部署的基础上,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科技人才强省富省工程、保障改善人民生活工程这七项工程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10年,经济危机尚没有完全回暖,灾害也时有发生。这对于黑龙江省、乃至于全国都是一个考验。在“多难兴邦”坚强信念的鼓励和支持下,在地方政府统一调配、科学领导的背景中,黑龙江的“十大工程”建设依然取得了可喜成就。其中,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如期实现1万亿元目标。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黑龙江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列入国家统计制度监测的10项主要经济指标,有7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呼之欲出
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拥有着得天独厚、令人艳羡的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势、水利资源优势、机械装备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认清龙江农业发展道路,找准改变“三农”现状的根本出路;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为国家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大粮仓”,为祖国和人民递交一份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满意答卷。
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重农惠农强农的历史机遇,做出决策: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化大农业之路。
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了农业大省努力拼搏、蓄势腾飞的动人姿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龙江挺进现代化大农业的脚步铿锵而坚实。 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8年围绕“三农”工作下发中央一号文件,每一个“一号文件”都成为农业大省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强大推动力。经过全省上下的戮力拼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浓墨重彩日新月异。在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叠加作用下,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连续8年较快增长,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114.1亿斤,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一跃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双第一的荣誉。
铿锵项目为腾飞插上翅膀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只有用实实在在的项目,才能带动实实在在的发展。有项目,发展才有抓手;有项目,发展的思路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抓住大项目,就能够十指并拢,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重点突破。
黑龙江省上下形成共识,抓发展,从一个一个项目、一项一项工程、一件一件实事抓起,对定下来的各项工程项目集中抓在手上,一天也不耽误地去抓,加快速度,保证质量,争取早日投产,早见效益。
发展产业项目,成了工作能否真正落实的一次大检验。在产业项目大建设和大发展中,群众普遍感到领导坐在机关指挥的少了,深入一线的多了;说空话的少了,办实事的多了;含糊表态的少了,当场拍板的多了,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措施落到实处。
在经济低迷时期,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刺激经济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期间已经建成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再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所带来的拉动效益已经有限。而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缺口仍然很大,长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黑龙江交通欠账更多,缺口更大。利用目前其他许多方面投资需求不旺的时机,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必将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基于上述判断,借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场史无前例的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率先在龙江大地揭开战幕。力争用三年多的时间,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高等级公路网络,使路网布局覆盖全省95%以上人口,连接所有市地、县、乡镇和行政村。
三年决战加速了区域互通大融合。畅通了粮食运输大通道,加速了城市间连接互通,促进了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和群众增收致富。三年决战克服难以想象的资金量、工程量、机械量、技术量、劳动量和组织量,修成了一批路,兴起了一片业,富裕了一方人。
老工业基地的面貌焕然一新
以公路决战和保障房建设为序曲,新型农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等一项项事关龙江长远发展大计的重点规划迭次出台;哈尔滨西客站、大庆机场、阳明滩大桥等一个个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启动开工,汇成黑龙江大发展大建设的恢弘乐章。
2011年,哈尔滨累计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30条、桥涵24座,计划总投资182.7亿元……这组数字的背后,是哈尔滨奋起超越的铿锵足音。为打通“中兴”血脉,插翅“北跃”、“南拓”,哈尔滨组织几十万建设大军,战严寒,斗酷暑,披星戴月,以“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创造了堪比深圳的“哈尔滨速度”,也铸就了“创新求实、科学筹划、严密组织、敢打硬拼”的路桥精神。
黑龙江是老工业基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工业地位举足轻重,工业作用尤为明显,只有抓好工业经济这个财富之源、就业之本、发展之基,才能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实力更加雄厚、民生更加改善、成效更加显著。
黑龙江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重点产业大项目建设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符合龙江实际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特色城镇化,为龙江新添精彩之笔
从2009年开始,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抢抓国家支持矿区、林区、垦区、油区和城市棚户、危房改造的重大机遇,采取超常举措,使黑龙江城镇化道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体四区”领跑城镇化,“一线双核”带动城镇化,“三级配套”助推城镇化,“四大会战”给力城镇化,“城乡和谐”共荣城镇化,“环境友好”优先城镇化,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机遇与创新,史无前例的城镇化力度与会战,气势磅礴的城镇化合力与共建,催生并创造黑龙江省独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城镇化道路,带动条块经济出现大跃升,堪称龙江气派的“大手笔”。
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黑龙江的城镇化道路是符合黑龙江实际的可行之路、创新之路、精彩之路。城乡一体化曙光初现,推动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为全国提供了样板。
民生无小事,民生最关情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好事实事。省委以全会名义,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这在全国各省份中又是一次重大的创举。数字最能说明问题。201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96元,比2006年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1元,比2006年增长1.1倍,进入全国前十名行列。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长,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市“一帮一”和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有效开展,城乡特困群众大幅减少。龙江民生实实在在,人民群众实惠多多,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筹措资金、足额配套。黑龙江各地各部门,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了建设总量最大、争取支持最多、居民受益最广的显著成绩,在全国走在了前列。全年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937亿元,开工86.87万套,竣工40万套,开工率和竣工率分别为102.7%和47.3%,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农村泥草房改造完成投资196亿元,改造26.1万户,为年计划的118.8%。全省有近70万户城乡居民喜迁新居,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打了一场高标准、高质量的攻坚战。
将文化精髓融入龙江的血脉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战略部署,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龙江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龙江特色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尽快建立,文化产业发挥支柱作用;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文化发展动力显著增强;文化交流传播能力大幅提高,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人才支撑。用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诠释和传扬新时期和谐龙江的大美大爱。
为了激发更多的党员领导干部心无旁骛投身经济主战场,省委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要求干部以身作则,注重品行,崇尚实干,深入基层,激励广大干部围绕科学发展大胆想事干事,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大发展。
真情在心、责任在肩、事业在手。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领导干部出现。黑龙江的人民群众真正看到了一支“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则、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他们由衷地跟着党员领导干部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为着力破解一系列发展难题,黑龙江省坚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科学谋划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启迪智慧,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提高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发展形势的能力。全省上下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吸收借鉴实践创造的成功经验,把学习调研的过程转化为广泛征求民意、会聚民智的过程。
龙江,蓄势腾飞正当时
历史的黑龙江,折射着老工业基地的世纪荣光;现代的黑龙江,代表着一种强劲的时代之音。
魅力龙江正在成为投资者的热土,大冬会、首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书博会……黑龙江魅力四射,声名远播。2011年,黑龙江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实现390亿美元,增长5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成功举办的央企签约、港澳活动周、哈洽会三次重大经贸活动,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
稳中求进是2012年黑龙江的工作总基调,也是工作总要求。
所谓“稳”,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谓“进”,就是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从黑龙江省实际出发,“稳”是前提和基础,“进”是核心和关键。黑龙江省力争稳住农业生产,稳住工业经济运行,稳住固定资产投资,稳住城乡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进”,在“进”中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稳中求进,考验智慧能力,考验决心勇气。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就能够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将中央的科学决策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更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办好实事,更好地增进活力、促进发展、推进事业。
“乘风破浪待何时,策马扬鞭正当时”看到黑龙江大跨步发展的成绩和勇气,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实现重大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相信黑龙江可以建设成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向北开发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相信黑龙江可以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为国家提供坚实的粮食保障;相信黑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人民生活得更加和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