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出学生的人文情感。对此,本文也将以初中生的成长为切入点,从历史课堂的设计出发,分析初中历史唯物史观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唯物史观;培育现状;改革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思维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历史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辩证精神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初中生来讲,要尤为强调唯物史观培育的重要价值。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唯物史观,主要指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点,针对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作出分析和论证的一系列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分析初中历史唯物史观培育的现状
首先,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唯物史观的原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失误和偏差。唯物史观本身就具有十分明显的理论性特点,初中生的生活阅历相对有限,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领略抽象知识的内核,所以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挑战和阻碍。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也通常会过于简化唯物史观这一概念,只是通过理论教导和解释让学生勾勒大致的框架,再通过题海战术去积累经验和教训,甚至是直接把唯物主义史观的基本要点告诉学生,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应付考试,这种机械性的训练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审美疲劳,最终使得历史课堂变成政治课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并没有实现形式的延伸和拓展,课堂氛围过于沉闷且枯燥。由于唯物史观这一观点较为抽象,很多教师都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到无从下手,这就导致教师选择生搬硬套的方法,把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并结合一些生硬的说辞,让学生强行理解。例如,很多教师都直接为学生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理论,把这些当做不用证明的公式。也就是说,在正式培养唯物史观之前,教师就已经把这一理念当作预设前提,忽略了论证和辨析,这一过程只是去盲目的套用公式,这样会导致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浅薄,学生也无法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和迁移运用。
二、分析初中历史唯物史观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一)认真解读基本理念和观点
教师应当了解唯物史观涉及到的主要理论,认真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并提炼原著的素材,结合中国的历史发展情况,针对唯物史观做出详细的论述,并引进特定的历史事实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摆脱固定逻辑,把视野集中在学术领域,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历史教师都熟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而唯物史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理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生产。教师可以直接针对唯物史观演变的历程,把人类社会的进展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原始阶段,封建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阶段等等,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氛围,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跨越式发展。
(二)推动学科的交叉渗透
唯物史观不仅仅是历史学习需要贯彻落实的基本理念,也同样与政治学科紧密相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实现学科的交叉渗透,把不同的知识点串联到一起,让学生勾勒出更为完善的框架和体系[1]。针对唯物史观的培养来讲,教师可以把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中体现的唯物史观进行比较,前者更加强调对唯物史观的解释,后者更加强调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两者是彼此弥补的,可以实现横向的充分融合。例如,在学习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把重点放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这一知识点身上,先让学生回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理论,并列举出中国近代史时,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社会存在之于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还有,教师要以此为学生列举出清王朝统治的腐朽,鸦片战争的爆发,资本主义的入侵,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等多个阶段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可以更为清晰的接触到不同的思维和理念,例如中体西用,维新变法,三民主义等等。这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能够让学生用更加辩证的思维去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出比较和判断,学会利用唯物史观去分析不同的案例[2]。
(三)调整教学理念
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模式中寻求改革和创新,教师所实施的教育活动,也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的教育思想也可以限制学生的行为。在素质发展的新时期,教师应当把自身方案设计的重点转移到素质培养上,要打破唯成绩论的魔咒,从知识水平的提升中脱离出来。具体来讲,教师要先把视野转向唯物史观的培养上唯物史观虽然根源于历史知识,但又高于历史理论,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同时,教师也应当实现角色的转换,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史观本身就涉及到个体对历史的解读,如果要给个体灌输特定的思想,那么难度要比事件的传达更为突出。换句话讲,唯物史观的培养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盲目的告知学生已经积累好的观点,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形成个人的历史观。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中心点和落脚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让学生可以循序渐进的摸索自己的脚步。再者,教师也可以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情境,无论是唯物史观的内涵抑或是外延,都具有明显的抽象性特点,如果学生直接从教师口中得到解释,那么他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吸收。教师需要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是活动探究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初中唯物史觀的培养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锻炼学生辩证思维的应有之策,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考能力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理论的解读,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理念的更新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初中唯物史观培养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初中历史的基本内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晓萌.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素养的培育探究[J]. 新课程(中学版), 2019, 000(012):48.
[2] 宋慧玲. 唯物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J]. 风景名胜, 2019(1).
关键词:初中历史;唯物史观;培育现状;改革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思维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历史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辩证精神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初中生来讲,要尤为强调唯物史观培育的重要价值。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唯物史观,主要指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点,针对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作出分析和论证的一系列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分析初中历史唯物史观培育的现状
首先,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唯物史观的原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失误和偏差。唯物史观本身就具有十分明显的理论性特点,初中生的生活阅历相对有限,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领略抽象知识的内核,所以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挑战和阻碍。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也通常会过于简化唯物史观这一概念,只是通过理论教导和解释让学生勾勒大致的框架,再通过题海战术去积累经验和教训,甚至是直接把唯物主义史观的基本要点告诉学生,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应付考试,这种机械性的训练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审美疲劳,最终使得历史课堂变成政治课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并没有实现形式的延伸和拓展,课堂氛围过于沉闷且枯燥。由于唯物史观这一观点较为抽象,很多教师都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到无从下手,这就导致教师选择生搬硬套的方法,把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并结合一些生硬的说辞,让学生强行理解。例如,很多教师都直接为学生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理论,把这些当做不用证明的公式。也就是说,在正式培养唯物史观之前,教师就已经把这一理念当作预设前提,忽略了论证和辨析,这一过程只是去盲目的套用公式,这样会导致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浅薄,学生也无法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和迁移运用。
二、分析初中历史唯物史观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一)认真解读基本理念和观点
教师应当了解唯物史观涉及到的主要理论,认真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并提炼原著的素材,结合中国的历史发展情况,针对唯物史观做出详细的论述,并引进特定的历史事实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摆脱固定逻辑,把视野集中在学术领域,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历史教师都熟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而唯物史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理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生产。教师可以直接针对唯物史观演变的历程,把人类社会的进展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原始阶段,封建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阶段等等,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氛围,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跨越式发展。
(二)推动学科的交叉渗透
唯物史观不仅仅是历史学习需要贯彻落实的基本理念,也同样与政治学科紧密相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实现学科的交叉渗透,把不同的知识点串联到一起,让学生勾勒出更为完善的框架和体系[1]。针对唯物史观的培养来讲,教师可以把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中体现的唯物史观进行比较,前者更加强调对唯物史观的解释,后者更加强调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两者是彼此弥补的,可以实现横向的充分融合。例如,在学习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把重点放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这一知识点身上,先让学生回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理论,并列举出中国近代史时,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社会存在之于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还有,教师要以此为学生列举出清王朝统治的腐朽,鸦片战争的爆发,资本主义的入侵,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等多个阶段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可以更为清晰的接触到不同的思维和理念,例如中体西用,维新变法,三民主义等等。这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能够让学生用更加辩证的思维去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出比较和判断,学会利用唯物史观去分析不同的案例[2]。
(三)调整教学理念
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模式中寻求改革和创新,教师所实施的教育活动,也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的教育思想也可以限制学生的行为。在素质发展的新时期,教师应当把自身方案设计的重点转移到素质培养上,要打破唯成绩论的魔咒,从知识水平的提升中脱离出来。具体来讲,教师要先把视野转向唯物史观的培养上唯物史观虽然根源于历史知识,但又高于历史理论,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同时,教师也应当实现角色的转换,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史观本身就涉及到个体对历史的解读,如果要给个体灌输特定的思想,那么难度要比事件的传达更为突出。换句话讲,唯物史观的培养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盲目的告知学生已经积累好的观点,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形成个人的历史观。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中心点和落脚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让学生可以循序渐进的摸索自己的脚步。再者,教师也可以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情境,无论是唯物史观的内涵抑或是外延,都具有明显的抽象性特点,如果学生直接从教师口中得到解释,那么他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吸收。教师需要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是活动探究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初中唯物史觀的培养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锻炼学生辩证思维的应有之策,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考能力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理论的解读,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理念的更新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初中唯物史观培养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初中历史的基本内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晓萌.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素养的培育探究[J]. 新课程(中学版), 2019, 000(012):48.
[2] 宋慧玲. 唯物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J]. 风景名胜, 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