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CTL细胞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k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TL对靶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有两条彼此独立的途径,即穿孔蛋白途径和依赖Fas抗原分子介导的细胞凋亡(PCD)途径。CD8+ CTL主要以穿孔蛋白途径,同时Fas分子介导的PCD途径亦起作用;CD4+ CTL以哪条途径为主尚有争论;γδ CTL主要以穿孔蛋白途径为主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T辅助细胞具有两种功能截然不同的亚群,即TH1和TH2细胞,其中TH1细胞负责细胞免疫,辅助Ig亚类转换为IgG2;TH2细胞负责体液免疫,辅助Ig转换为IgG,IgE和IgA。但是TH1与TH2细胞存在交叉调节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换。涉及互相转换的因素可能包含免疫识别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诸如抗原种类剂量、局部细胞因子种类、APC细胞类型和动物品系、MHC Ⅱ类分子、粘附分子和激素等。
HLA-B27与许多疾病相关,临床上已开始将B27分型用于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应用流式细胞仪和PCR技术进行HLA-B27分型的研究进展。这两种方法较传统的血清学等方法有许多优越性,是未来进行HLA-B27分型研究的发展方向。
树突状细胞(DC)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在移植免疫应答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DC在移植排斥中作用有了深入了解。本文介绍了移植器官内DC来源和类别,移植后DC的移行及其致敏受者T细胞途径,移植前去除DC降低移植物免疫原性作用,以及DC与移植嵌合现象关系和临床移植中控制DC的策略。
本文探讨了生理和病理情况下B细胞表面CD23的表达,分析了其表达与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关系,总结了影响B细胞表达CD23的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及其可能机制,同时归纳了(可溶性CD23 sCD23)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介导的信号传递途径的新研究进展。本文还探讨了EBV感染的B细胞表面CD23的表达与B细胞体外长期存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期刊
大量研究表明荷瘤宿主T细胞信号传导缺陷导致T细胞功能异常,即T细胞处于无反应状态。而IL-2基因修饰的瘤苗进行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表明在肿瘤部位分泌高浓度IL-2,可以有效地逆转T细胞信号传导缺陷,使T细胞功能恢复,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期刊
近年发现,肿瘤组织中的热休克蛋白—肽复合物含有多种肿瘤相关肽,可在体内诱导多个肿瘤特异CTL克隆,特异杀伤肿瘤细胞;这种作用在同种间不受MHC Ⅰ类抗原限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期刊
从CD4+ T细胞文库中克隆出人IL-17(hIL-17)。外周血CD4+ T细胞在刺激状况下表达高水平的hIL-17。hIL-17基因由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DC409携带转染CV1/EBNA细胞后,可表达为糖基化及非糖基化两种形式。hIL-17Fc融合蛋白及转染hIL-17的细胞培养上清可诱导产生IL-6和IL-8,并且还可促进人或纤维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是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近期研究表明,免疫功能紊乱参与了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IDDM患者可出现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细胞的紊乱;细胞因子水平异常与胰岛素分泌及糖尿病病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