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放”与“收”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实验方法,而且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操作。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寻找新的实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即处理好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做到真正放手,教师就是要在物理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形成师生共同研究和讨论的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求异创新、敢于寻根问底,不怕失败,不畏困难,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在教学“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笔者先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地参与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时,笔者发现,在水加热的过程中,学生把温度计按实验要求放入试管中测量水的温度。当水开始沸腾时,温度计的水银柱却停止了上升。最后统计学生的实验结果,发现学生测量的水的温度都是98℃,而不是课本中写的100℃。顿时,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认为温度计不准确,有的学生怀疑温度计碰到了器壁,有的学生认为水的沸腾温度根本就不是课本中说的100℃。这时,笔者引入了教学内容,指出液体的沸点跟大气压有关,因为我们地处山区,水沸腾时达不到100℃。学生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着笔者的讲授,一边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深入地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认知水平,找到最佳的教学切入点,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情境。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看法,教师要采取积极肯定或延迟否定的态度,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检验和印证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测定灯泡的电功率”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而对于实验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灯泡不亮、电表指针不转等,笔者并不是立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通过充分思考和讨论,自己找出故障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教师要调控全局,让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
  实验教学中的“放”和“收”就好像放风筝,如果线放得太长,风筝就容易失控,只有适时地收线,风筝才能飞得更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调控全局,灵活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不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偏离课堂教学任务和目的。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教师要先明确实验的目的,即探讨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放在同一高度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围绕实验目的来设计实验步骤。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考实验的操作方法,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例如在讲解《研究串联电路》时,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研究并联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等实验中,运用类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又明确了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教师还要及时调控和灵活应对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尽量想到点上、做到点上、识到点上。如在教学“观察水的沸腾”时,在笔者叙述水的沸腾现象时,有位学生提出:“我发现水烧开时会不停地翻滚,蒸发大量的白气。”笔者先表扬了这位学生细致的观察,然后又提出问题:“水烧开时,有没有蒸发现象?”来引导学生比较蒸发与沸腾这两种物理现象,比较水蒸气与白气的区别。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放”与“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钻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就一定能培养他们的实验素养和科学品质,为他们今后的物理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教研室)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学科,它的魅力就在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解读灵活。《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使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往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简要地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的方法。  一、转换教师角色,巧设学生组别  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
本人在十多年间一直辅导高考美术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色彩技法教学难度较大。有些学生长时间练习却进步缓慢,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因为个人色彩感觉好、进步很快,但成绩也不稳定,主要是对水粉画技法理论了解、理解不够。原因何在?  通过了解,发现问题:一是学生学习水粉画技法的教材对具体画法的表述,要么简略,要么深奥,画法及步骤简单,使用专业术语,不能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表达,很难让高中生理解和接受。二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是家长们非常熟悉的两句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给孩子买玩具,首先考虑的不是让孩子“玩儿”得痛快,而是把玩具视为教具,要让孩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