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健身指导员的需求越来越高,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也逐年增多。国内对健身指导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的培养方式所培养出的健身指导员人数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体育院校应增设社会体育专业,从而培养高水平的健身指导员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15所专门的体育院校及解放军体育学院校,还有140多所高等院校设有体育系、科,这些高等体育学府和高校体育院、系,经过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摇篮。如果各体育院校能在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加强对学生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健身指导员科学分类的研究,指导他们学习体育健身指导员的有关知识,以适应各地区不同特点的全民健身活动,那么将是解决我国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数量不足这一问题的一条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健身指导员的现状
1 数量严重不足。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相当适宜的健身指导人群为依托,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让国民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这其中适宜的健身指导人群是完成这一工作的关键之关键。据我国学者李树怡等人的调查,全国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共计151495人。我国每20398人中拥有1名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每7007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距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结束时(2010年)全国要达到“每千人拥有5名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总共达到65万人”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如果在数量上不能实现突破,将对我国今后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与发展速度带来极大的滞后影响。
2 年龄结构不合理。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年龄结构偏大,据调查,其中50岁以上的占26.1%,40~50岁的占31.43%,30-40岁的占27.2%,而30岁以下的仅占15.27%。而目,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锻炼者绝大多数是中老年,肯壮年较少,这与年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 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大专以上体育专业毕业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占13.87%,高中以下非体育专业的占36.1%,初中以下文化的占18.1%。由于大多数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并没有受过系统的体育专业培训,其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限,造成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
4 人员结构不太合理。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可分为组织管理型与技能指导型两种。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中,组织管理型与技能指导型的比例约2:1,前者比例偏大。实践工作中对技术型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需求却大于管理型。
5 地区差异大。在数量上,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较不发达地区多,城市比农村多;在质量上,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较不发达地区高,城市比农村高。造成这些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经济对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发展的制约作用造成的。
二、体育院校培养健身指导员的优势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礼会和全体国民,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作为体育院校,在培训社会体育健康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
1 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体育院校教师不但有较全面的体育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掌握着体育专业技术、技能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加上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完全能胜任培训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工作。高等师范院校在长期的体育教育实践中,不仅积累了正规教育的办学经验,而且也曾经为地方举办过不少类型的培训班,因而也积累了为社会体育培训人才的丰富经验。
2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完备。全国67%的体育场地设施都在大专院校,高师院校为了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有各种配套的室外体育场馆和众多较先进的体育器材,能够保证完成各项体育活动开展的需要。并且这些学校每年都有适量的经费投入到体育教学、体育比赛及体育活动中。这是高师院校开展初级和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的优势所在,从而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3 良好的学生基础和实践基础。体育院校培训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对象是大学生。特别是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在初高中阶段就与体育运动有过接触,对体育运动相关的知识技能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校的学生大都处于18~22岁这一年龄段,从生理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第二高峰的后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认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日趋完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趋于稳定。通过在校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他们一定能够掌握有关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体育院校都拥有自己固定的实习场所,有熟练的实习指导老师,有良好的实习条件,以及有较规范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锻炼指导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在实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能够为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体育院校培养健身指导员的模式
体育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改革和改造该专业,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有效的缓解各高校和各高职院校的就业压力。
1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现在社会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量成相对减少的趋势,而非师范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量则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已成为社会需求的热点。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应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更新教育观念,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开设培养全民健身指导员的课程,为全民健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2 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要想培养好一名合格的健身指导员,仅依靠举办一期培训班,这是远远不够的,培训仅仅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把塑造健身指导员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提升健身指导员的指导服务水平,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常抓不懈。一是建立健全健身指导员档案资 料。对现有健身指导员实行微机管理,个人档案资料全部输入电脑中,对每年新培训的健身指导员及时做好登记造册工作。二是对健身指导员指导服务情况及时跟踪掌握。三是想方设法提升他们的指导服务水平。健身指导员的指导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社会体育健身的效果。不仅要追求健身指导员的数量。更注重健身指导员质量,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措施,提高他们的指导服务水平。有条件的情况下要邀请一些专家来授课,不断提升现有健身指导员的理论素养;强化专项技能培训,要求健身指导员除了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还必须掌握2~3项体育专项技能,在某个健身项目上要成为小专家,此外,还要定期的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座谈交流,让他们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增长见识,提高业务能力。
3 调整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要根据不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型,开设不同种类的社会体育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完整而富有弹性的知识体系,重视培养多样性人才。建议方法如下:一是相近学科的基础课进行精简、融合,保留主干,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综合性,扩大课程的综合范围,构筑公共基础平台。二是在专业课设置上,纵向拓宽专业口径,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根据专业方向分为若干系列选修课,给学生留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开设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特别是相对较新的一些运动项目(极限运动、健美操、太极拳,瑜伽,踏板操,动感单车,健身健美等)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生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三是横向拓宽知识面,实行主、辅修制。四是增设实践课内容,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尽管体育院校的师资比较雄厚,但是培养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经验还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学习培养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知识和方法,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要稳定专业教师队伍,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并逐步完善教师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合理的结构。此外,进一步建设与培养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配套的体育场馆设施,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加强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密切配合。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必须具备符合同级培训要求的合格师资和教学条件。因此,体育院校在培训学生之前要主动向有关体育行政部门申请,在予以批准后方可进行培训。在培训完成后,培训合格者上报体育行政部门备案并向该生颁发等级证书。以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这些学生所具备的综合体育素质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条件相比较,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合格的体育指导员。
一、我国健身指导员的现状
1 数量严重不足。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相当适宜的健身指导人群为依托,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让国民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这其中适宜的健身指导人群是完成这一工作的关键之关键。据我国学者李树怡等人的调查,全国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共计151495人。我国每20398人中拥有1名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每7007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距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结束时(2010年)全国要达到“每千人拥有5名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总共达到65万人”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如果在数量上不能实现突破,将对我国今后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与发展速度带来极大的滞后影响。
2 年龄结构不合理。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年龄结构偏大,据调查,其中50岁以上的占26.1%,40~50岁的占31.43%,30-40岁的占27.2%,而30岁以下的仅占15.27%。而目,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锻炼者绝大多数是中老年,肯壮年较少,这与年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 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大专以上体育专业毕业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占13.87%,高中以下非体育专业的占36.1%,初中以下文化的占18.1%。由于大多数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并没有受过系统的体育专业培训,其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限,造成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
4 人员结构不太合理。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可分为组织管理型与技能指导型两种。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中,组织管理型与技能指导型的比例约2:1,前者比例偏大。实践工作中对技术型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需求却大于管理型。
5 地区差异大。在数量上,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较不发达地区多,城市比农村多;在质量上,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较不发达地区高,城市比农村高。造成这些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经济对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发展的制约作用造成的。
二、体育院校培养健身指导员的优势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礼会和全体国民,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作为体育院校,在培训社会体育健康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
1 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体育院校教师不但有较全面的体育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掌握着体育专业技术、技能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加上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完全能胜任培训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工作。高等师范院校在长期的体育教育实践中,不仅积累了正规教育的办学经验,而且也曾经为地方举办过不少类型的培训班,因而也积累了为社会体育培训人才的丰富经验。
2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完备。全国67%的体育场地设施都在大专院校,高师院校为了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有各种配套的室外体育场馆和众多较先进的体育器材,能够保证完成各项体育活动开展的需要。并且这些学校每年都有适量的经费投入到体育教学、体育比赛及体育活动中。这是高师院校开展初级和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的优势所在,从而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3 良好的学生基础和实践基础。体育院校培训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对象是大学生。特别是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在初高中阶段就与体育运动有过接触,对体育运动相关的知识技能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校的学生大都处于18~22岁这一年龄段,从生理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第二高峰的后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认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日趋完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趋于稳定。通过在校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他们一定能够掌握有关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体育院校都拥有自己固定的实习场所,有熟练的实习指导老师,有良好的实习条件,以及有较规范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锻炼指导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在实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能够为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体育院校培养健身指导员的模式
体育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改革和改造该专业,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有效的缓解各高校和各高职院校的就业压力。
1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现在社会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量成相对减少的趋势,而非师范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量则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已成为社会需求的热点。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应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更新教育观念,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开设培养全民健身指导员的课程,为全民健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2 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要想培养好一名合格的健身指导员,仅依靠举办一期培训班,这是远远不够的,培训仅仅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把塑造健身指导员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提升健身指导员的指导服务水平,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常抓不懈。一是建立健全健身指导员档案资 料。对现有健身指导员实行微机管理,个人档案资料全部输入电脑中,对每年新培训的健身指导员及时做好登记造册工作。二是对健身指导员指导服务情况及时跟踪掌握。三是想方设法提升他们的指导服务水平。健身指导员的指导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社会体育健身的效果。不仅要追求健身指导员的数量。更注重健身指导员质量,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措施,提高他们的指导服务水平。有条件的情况下要邀请一些专家来授课,不断提升现有健身指导员的理论素养;强化专项技能培训,要求健身指导员除了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还必须掌握2~3项体育专项技能,在某个健身项目上要成为小专家,此外,还要定期的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座谈交流,让他们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增长见识,提高业务能力。
3 调整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要根据不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型,开设不同种类的社会体育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完整而富有弹性的知识体系,重视培养多样性人才。建议方法如下:一是相近学科的基础课进行精简、融合,保留主干,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综合性,扩大课程的综合范围,构筑公共基础平台。二是在专业课设置上,纵向拓宽专业口径,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根据专业方向分为若干系列选修课,给学生留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开设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特别是相对较新的一些运动项目(极限运动、健美操、太极拳,瑜伽,踏板操,动感单车,健身健美等)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生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三是横向拓宽知识面,实行主、辅修制。四是增设实践课内容,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尽管体育院校的师资比较雄厚,但是培养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经验还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学习培养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知识和方法,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要稳定专业教师队伍,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并逐步完善教师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合理的结构。此外,进一步建设与培养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配套的体育场馆设施,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加强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密切配合。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必须具备符合同级培训要求的合格师资和教学条件。因此,体育院校在培训学生之前要主动向有关体育行政部门申请,在予以批准后方可进行培训。在培训完成后,培训合格者上报体育行政部门备案并向该生颁发等级证书。以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这些学生所具备的综合体育素质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条件相比较,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合格的体育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