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强调教学的情境性,要求把教学任务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明确任务、激发情趣、生成问题、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生成”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境;生成;策略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二十多年前首创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这对初中语文教学同样有借鉴作用,给“情境——生成”式教学也是很有启发的。在初中语文“情境——生成”式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基本要素,教学生成是本质要求。
一、导语:唤起情境,促成生成
导语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有利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导语可以为学生营建一个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高调投入。新教材中所选课文题材涉及面非常广,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导语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让学生观看各种有关园林的图片后提问:同学们游赏过园林吗?你对园林有什么印象?这一问题可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或用悬念质疑的导语,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为阅读文本创造条件。
二、视听:渲染情境,关注生成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早已走进语文课堂,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入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但我们既要精心设计时机,诱发学生兴趣;还要准确把握时机,关注课堂生成;当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已不是新鲜事,多媒体通过美妙的图像,惟妙的声音再现了文本内容,很容易向学生介绍清楚文章中所描述的的意境,让学生真切感受文章的主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促成课堂随机生成。同时还要合理捕捉时机,激活学生思维及巧妙运用时机,抓住生成。只有正确运用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愉悦的感官刺激,促进学习的生产,才是发挥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悬疑:创设情境,诱导生成
课堂中的问题生成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过程,通过课堂生成可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因此,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适时进行释疑,同时在学生未活跃的状态下要当“催化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当然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愤”、“悱”之感,再完成动态生成。如一位教師在教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课时,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学生纷纷质疑,其中一位学生问:“妈妈为什么要去做祷告?”这是由学生发散性思维生成的问题,这是该教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但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将这首诗的背景迎刃而解,教师灵机一动放开时间来探究生成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生1:这是是印度的传统习俗;
生2:印度古代叫天竺,是唐僧取经的地方,绝大多数人信佛;
……
在此基础上,这位教师及时补充:同学们的视野很开阔,问题看得深,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佛教圣地,泰戈尔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的诗歌很多打上了赞美佛的烙印,他歌颂的人,往往是佛的化身。
再如,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一问:“诗中的孩子为什么偏僻要变成金色花呢?”此问题的生成有助于再次加深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学生1:因为金色花很美丽。
学生2:金色花象征纯洁,是印度人眼中的圣花。
学生3:金色花灿烂辉煌,跟母爱相似。
教师及时延伸:在印度这个信佛的国度里,金色花圣花,象征着纯美圣洁。诗人泰戈尔用金色花来比喻孩子,是对孩子可爱的赞美,同时,人们看得金色花会感到快乐和美洁,也象征孩子对母爱的回报。
四、活动:引入情境,催生生成
新课程改变最大的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中的老师是“独奏者”,学生是“伴奏者”的角色,教师是主导,在“导”中“让每个学生创造奇迹”。因此,教师要将过去讲台这一“禁区”开放给学生,让学生上台展示精彩,说、唱、演皆可,只要与课堂教学有关。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意向,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等,会给课堂教学生成预设之外的问题,教师要灵活应对,并因势利导。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后,为了突出主题,我让学生演课本剧,要求学生先分小组酝酿,然后推选出代表分别演皇帝、两个骗子、两个大臣、小孩、群众三到五个。结果学生在表演后,群众演员经过角色情境的感受,对主题进行重新界定,他们认为安徒生在文中还想表达对老百姓不觉醒、世故愚昧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我及时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
五、想象:升华情境,扩展生成
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创设让学生想落天外的情境,提供学生创造的机会,这无疑就是非常好的“生成点”。这正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新课程标准已高度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富有想象与创造的问题,比如笔者在教学完《天上的街市》后,结合课后习题,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下面的句子——牵牛花开了,……月光照在地上,……;学完《诺曼底号遇难记》后设计练笔情境:哈尔威船长遇难后,英伦海峡会出现什么情况?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还有的要求仿写句子等等。我们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情境中,给学生留足想象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善待每一个想象和创造的生成点。
参考文献:
吴晓肖;让课堂动态生成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J]
周丽华;浅议情境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J]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境;生成;策略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二十多年前首创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这对初中语文教学同样有借鉴作用,给“情境——生成”式教学也是很有启发的。在初中语文“情境——生成”式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基本要素,教学生成是本质要求。
一、导语:唤起情境,促成生成
导语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有利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导语可以为学生营建一个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高调投入。新教材中所选课文题材涉及面非常广,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导语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让学生观看各种有关园林的图片后提问:同学们游赏过园林吗?你对园林有什么印象?这一问题可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或用悬念质疑的导语,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为阅读文本创造条件。
二、视听:渲染情境,关注生成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早已走进语文课堂,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入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但我们既要精心设计时机,诱发学生兴趣;还要准确把握时机,关注课堂生成;当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已不是新鲜事,多媒体通过美妙的图像,惟妙的声音再现了文本内容,很容易向学生介绍清楚文章中所描述的的意境,让学生真切感受文章的主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促成课堂随机生成。同时还要合理捕捉时机,激活学生思维及巧妙运用时机,抓住生成。只有正确运用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愉悦的感官刺激,促进学习的生产,才是发挥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悬疑:创设情境,诱导生成
课堂中的问题生成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过程,通过课堂生成可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因此,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生成的问题,适时进行释疑,同时在学生未活跃的状态下要当“催化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当然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愤”、“悱”之感,再完成动态生成。如一位教師在教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课时,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学生纷纷质疑,其中一位学生问:“妈妈为什么要去做祷告?”这是由学生发散性思维生成的问题,这是该教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但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将这首诗的背景迎刃而解,教师灵机一动放开时间来探究生成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生1:这是是印度的传统习俗;
生2:印度古代叫天竺,是唐僧取经的地方,绝大多数人信佛;
……
在此基础上,这位教师及时补充:同学们的视野很开阔,问题看得深,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佛教圣地,泰戈尔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的诗歌很多打上了赞美佛的烙印,他歌颂的人,往往是佛的化身。
再如,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一问:“诗中的孩子为什么偏僻要变成金色花呢?”此问题的生成有助于再次加深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学生1:因为金色花很美丽。
学生2:金色花象征纯洁,是印度人眼中的圣花。
学生3:金色花灿烂辉煌,跟母爱相似。
教师及时延伸:在印度这个信佛的国度里,金色花圣花,象征着纯美圣洁。诗人泰戈尔用金色花来比喻孩子,是对孩子可爱的赞美,同时,人们看得金色花会感到快乐和美洁,也象征孩子对母爱的回报。
四、活动:引入情境,催生生成
新课程改变最大的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中的老师是“独奏者”,学生是“伴奏者”的角色,教师是主导,在“导”中“让每个学生创造奇迹”。因此,教师要将过去讲台这一“禁区”开放给学生,让学生上台展示精彩,说、唱、演皆可,只要与课堂教学有关。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意向,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等,会给课堂教学生成预设之外的问题,教师要灵活应对,并因势利导。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后,为了突出主题,我让学生演课本剧,要求学生先分小组酝酿,然后推选出代表分别演皇帝、两个骗子、两个大臣、小孩、群众三到五个。结果学生在表演后,群众演员经过角色情境的感受,对主题进行重新界定,他们认为安徒生在文中还想表达对老百姓不觉醒、世故愚昧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我及时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
五、想象:升华情境,扩展生成
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创设让学生想落天外的情境,提供学生创造的机会,这无疑就是非常好的“生成点”。这正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新课程标准已高度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富有想象与创造的问题,比如笔者在教学完《天上的街市》后,结合课后习题,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下面的句子——牵牛花开了,……月光照在地上,……;学完《诺曼底号遇难记》后设计练笔情境:哈尔威船长遇难后,英伦海峡会出现什么情况?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还有的要求仿写句子等等。我们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情境中,给学生留足想象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善待每一个想象和创造的生成点。
参考文献:
吴晓肖;让课堂动态生成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J]
周丽华;浅议情境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