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的习作中存在着一种编造的现象,翻开一份份作文试卷,总有种“千人一面”的感觉:结构模式化,语言套路化,材料通用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儿童的习作要求过高、过急,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忽略学生个性存在,致使学生无法写出真实有趣的生活来,只好套用一些“小学生优秀作文”,写出来的文章缺少灵气,缺乏个性的张扬,更缺乏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这样的作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如何指导学生敞开心扉,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习作来?笔者的体会是:
一、习作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作文教学虽是在课堂上,但不能让学生的眼光只停留在课堂上、校园里,应让学生投身生活,关心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积极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
习作内容生活化,是指创设或利用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用语言自由表达心中的体验。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先生说:“作文题目要出在学生的心坎上。”关键是习作命题要能诱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能使他们利用熟悉的题材。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种命题方法:
(一)课堂情境。
课堂命题作文,要尽量创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的表达情境。如,以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内容有:“最感兴趣的事”、“苦恼的事”、“二十年后的我”等。
(二)课外情境。
学生的课外习作,也需要创设一种情境。如,《我最拿手的家务活》、《我最喜欢的一个电视栏目》,让学生先参与再写文。再如,对社会都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可列出若干题目,如《环城河的水怎么黑了》,让学生在节假日开展调查访问,互相交流,最后写出文章。
(三)自然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练习写作的机会,如,学校组织的拔河、谜猜、春游等活动,神舟五号火箭发射成功、“SAS”来了、奥运赛场等重大事件……教师的责任是善于利用这些机会,不让它错过。
(四)日常练笔。
心有所感,如鲠在喉,非倾吐不可,于是写一篇日记;读一本好书,深受感动不能自已,为此写一篇读书笔记。这种自觉的写作练习是真情的流露,学生乐于表达。
总之,是生活的需要促使学生动笔作文,会使学生感到作文是有事实要记叙、有意思要陈述、有问题要讨论、有苦恼要倾吐,有欢乐要与人分享。这样,经历的多了,感触就多,感受深刻,感情就真,对事情的理解水平、认识水平就更高了,而这些必然在习作的字里行间显现出来。不同的学生经历不同,感受各异,写出的文章感情真挚,五彩斑斓。
二、语言表达个性化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作文的语言也是这样的,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时时引导学生不要机械模仿别人的语言,要从自己的语言特点出发,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
我班的一个学生,在《我的烦恼》一文中这样写道:“今天又是一个讨厌的‘数学日’。一上课,我们的脑袋就被数学老师搬了家,一会儿搬到应用题工地,一会儿又搬到计算器厂家,一会儿又搬到录音机车间……唉,什么时候我的脑袋才能搬到游戏机厂呢!”对他独特的个性语言,我在班级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并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因为正是这不起眼的词句,是学生创新的源泉和个性成长的摇篮。
三、习作思想多样化
人都具有人生观和世界观,小学生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成熟,但是体现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体现了小学生的个性思想。小学作文教学不能忽视这一点,这是培养学生习作个性化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学生作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一直受到禁锢,其表现就是“逼”小学生“拔高”习作的主题思想,而不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同的;同一事物放到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班门弄斧”一直在告诫人们做事要谦虚,但有的学生却赞美“班门弄斧”,说这是善于表现自己,有极强的自信心,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挑战。像这样,学生的习作思想又怎能不多样化呢?观点又怎能不独特呢?
个性是作文的灵魂。随着新课标理念的全面实施,学生个人独有的经验感受、独特的语言、新颖的构思,在追求个性的作文中将会日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只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并努力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敞开心扉,写出个性化的习作来!■
如何指导学生敞开心扉,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习作来?笔者的体会是:
一、习作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作文教学虽是在课堂上,但不能让学生的眼光只停留在课堂上、校园里,应让学生投身生活,关心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积极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
习作内容生活化,是指创设或利用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用语言自由表达心中的体验。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先生说:“作文题目要出在学生的心坎上。”关键是习作命题要能诱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能使他们利用熟悉的题材。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种命题方法:
(一)课堂情境。
课堂命题作文,要尽量创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的表达情境。如,以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内容有:“最感兴趣的事”、“苦恼的事”、“二十年后的我”等。
(二)课外情境。
学生的课外习作,也需要创设一种情境。如,《我最拿手的家务活》、《我最喜欢的一个电视栏目》,让学生先参与再写文。再如,对社会都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可列出若干题目,如《环城河的水怎么黑了》,让学生在节假日开展调查访问,互相交流,最后写出文章。
(三)自然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练习写作的机会,如,学校组织的拔河、谜猜、春游等活动,神舟五号火箭发射成功、“SAS”来了、奥运赛场等重大事件……教师的责任是善于利用这些机会,不让它错过。
(四)日常练笔。
心有所感,如鲠在喉,非倾吐不可,于是写一篇日记;读一本好书,深受感动不能自已,为此写一篇读书笔记。这种自觉的写作练习是真情的流露,学生乐于表达。
总之,是生活的需要促使学生动笔作文,会使学生感到作文是有事实要记叙、有意思要陈述、有问题要讨论、有苦恼要倾吐,有欢乐要与人分享。这样,经历的多了,感触就多,感受深刻,感情就真,对事情的理解水平、认识水平就更高了,而这些必然在习作的字里行间显现出来。不同的学生经历不同,感受各异,写出的文章感情真挚,五彩斑斓。
二、语言表达个性化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作文的语言也是这样的,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时时引导学生不要机械模仿别人的语言,要从自己的语言特点出发,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
我班的一个学生,在《我的烦恼》一文中这样写道:“今天又是一个讨厌的‘数学日’。一上课,我们的脑袋就被数学老师搬了家,一会儿搬到应用题工地,一会儿又搬到计算器厂家,一会儿又搬到录音机车间……唉,什么时候我的脑袋才能搬到游戏机厂呢!”对他独特的个性语言,我在班级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并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因为正是这不起眼的词句,是学生创新的源泉和个性成长的摇篮。
三、习作思想多样化
人都具有人生观和世界观,小学生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成熟,但是体现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体现了小学生的个性思想。小学作文教学不能忽视这一点,这是培养学生习作个性化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学生作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一直受到禁锢,其表现就是“逼”小学生“拔高”习作的主题思想,而不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同的;同一事物放到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班门弄斧”一直在告诫人们做事要谦虚,但有的学生却赞美“班门弄斧”,说这是善于表现自己,有极强的自信心,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挑战。像这样,学生的习作思想又怎能不多样化呢?观点又怎能不独特呢?
个性是作文的灵魂。随着新课标理念的全面实施,学生个人独有的经验感受、独特的语言、新颖的构思,在追求个性的作文中将会日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只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并努力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敞开心扉,写出个性化的习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