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的怀念》选自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部分。在这篇课文中,凸显母爱和感知母爱是课文的基本思想。阅读这篇课文,对每一个读者来说都是在感知和回味母爱。在把握文章基本思想的前提下,若想进一步挖掘课文中更深层次的内容,就需要在教学前做好准备,不能让学生泛泛阅读。要保证阅读的有效性,还需要讲究阅读策略。
一、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老师的主要责任是要教学生学。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学生学是最根本的问题,整个课堂也是以此为立足点,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领会文本。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当前中学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环节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1.问题难度不合理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合理,要么是问题太过简单,让学生感觉没有回答的必要;要么就是问题太过高深,让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很长时间得不到回应,整个课堂陷入沉默。这不仅会使教师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有的老师在学生刚阅读完后就提问: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懂得母亲最后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认为“我”到底懂了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在认真领会课文之后才能够得出答案。学生刚阅读完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打击学生的信心,导致他们失去兴趣,状态趋于消沉,课堂气氛沉闷。
2.问题设置太随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的问题应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学情,问题设置过于随意,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应该从什么方向思考。有时候会出现花费大量时间去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造成教学计划无法正常进行。很明显,这样的提问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以《秋天的怀念》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有一些词语描述了母亲的动作,请同学们将这些词语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并分析动词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太泛化了,并没有具体到哪一段落。学生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通读全文才能够找到,等他们找到动词之后,可能来不及分析其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只能压缩最后的精讲时间,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上文以《秋天的怀念》为例,分析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问题。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虽然最终是依靠学生的读来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因为学生毕竟没有完全掌握系统的阅读规律,很多时候是在“打乱仗”,思考也缺乏系統性,所以就需要借助教师的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具体说来,教师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引发认知冲突
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形成思维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因为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十分有限,对文章内容往往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会歪曲原意,理解出现偏差。思维是源于怀疑的,因此教师应认识到认知冲突教学法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母爱”“秋天”等关键词是学生最容易发现的,而这些关键词也非常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深入探究课文中的问题。比如学生从文中看出春天了吗?为什么会提到春天?母亲的言行出现了哪些反常?为什么只有母亲再也没有回来以后,作者才能够深深体会到母爱?明明已经活不下去了,为什么还是要坚持活下去?这些问题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对某些学生来说甚至会产生认知障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了这些问题就会产生困惑、紧张的情绪,继而想办法解除压力和解决问题。
2.选好提问角度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选一个好的切入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对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教师的提问大而化之,非常随意,很可能导致学生理解偏差,提问的效果自然难以保证。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来看,教师设计问题始终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提问的角度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目标已经变成了三个维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做到三者和谐统一,教师的提问也应该从各方面着手,既要重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也要重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通常来说,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会忽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很容易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情感的激发,所以在选择问题切入点时应着重关注。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带给学生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秋天的怀念》是叙事性散文,是作者对母亲的追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从作者叙事过程中所倾注的情感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学生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文中母亲到底是怎么照顾儿子的?(可以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语句,分析课文的时候可以相互交流)你读完了这篇课文之后,内心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思考,所以也更加仔细。教师设计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希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有关语句加以思考,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母亲的爱,从而感受到作者所塑造的一个充满耐心、做事细心小心的母亲形象。设计第二个问题的主要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的思念之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类叙事散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叙事散文中生动描绘人物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母亲爱的力量。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会反复阅读文章,甚至还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周边同学小声讨论,借助同学的思维来帮助自己。教师在学生表达了他们自己的观念之后给出参考答案,使学生一下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关注学生的思维
阅读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只不过是一种有序的沟通。要提升阅读的效果,就不能只停于课文的表面文字,而是要认识到文字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因此,这里的有序指的是阅读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所以教师就要多关注学生阅读的思维。在《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作者从封闭到敞开心扉、从只关注自己到开始关注他人、从留恋过去到渴望未来这样一个改变的过程。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则是学生思维转动的体现,所以这种阅读可以被称之为“思辨式阅读”,而且是一个高级思维活动。这个过程涉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从文字背后发现作者思想的变化。学生如果能够这样去阅读,那么其阅读思维已经比较成熟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阅读方式、回答问题等方面关注其思维发展动态,加以引导,使其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4.帮助学生质疑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要求学生“沉浸”到文本中。但是,学生真实的阅读大多都停留在记忆、理解文章表层文字信息,教师只要感觉到学生“懂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就结束了。事实上,这远远没有达到阅读教学本应达到的目标。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一定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质疑,只有不断地质疑,才能将学生的认知从表面的文字信息引入到文章内部,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在叙写日常生活场景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认知。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叙写日常生活的文字中发现问题,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文中的某些观点或者语句。比如说文中作者在看到大雁排成整齐的队伍北归时就会砸碎眼前的玻璃,在听到优美的歌声时会怒摔东西。教师可以根据以上片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正常人看到美好的事物都会心情舒畅,而作者却恰恰相反,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如对文中母亲肝病描写的质疑。只有质疑,才会关注后面作者妹妹的话,母亲每天在同肝病作斗争,经常会因肝痛而彻夜难眠。因此,学生才会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忏悔和无尽的内疚。
本文主要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提升阅读有效性。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当前的中学课堂阅读教学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必须要重视阅读策略,保证阅读策略的科学性和层次性。从理解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层层递进,一步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虽然落脚点在学生身上,但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阅读教学充满了艺术性,只有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教师要重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关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质疑,只有教师和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提升阅读的效率。
一、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老师的主要责任是要教学生学。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学生学是最根本的问题,整个课堂也是以此为立足点,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领会文本。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当前中学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环节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1.问题难度不合理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合理,要么是问题太过简单,让学生感觉没有回答的必要;要么就是问题太过高深,让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很长时间得不到回应,整个课堂陷入沉默。这不仅会使教师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有的老师在学生刚阅读完后就提问: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懂得母亲最后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认为“我”到底懂了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在认真领会课文之后才能够得出答案。学生刚阅读完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打击学生的信心,导致他们失去兴趣,状态趋于消沉,课堂气氛沉闷。
2.问题设置太随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的问题应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学情,问题设置过于随意,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应该从什么方向思考。有时候会出现花费大量时间去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造成教学计划无法正常进行。很明显,这样的提问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以《秋天的怀念》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有一些词语描述了母亲的动作,请同学们将这些词语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并分析动词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太泛化了,并没有具体到哪一段落。学生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通读全文才能够找到,等他们找到动词之后,可能来不及分析其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只能压缩最后的精讲时间,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上文以《秋天的怀念》为例,分析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问题。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虽然最终是依靠学生的读来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因为学生毕竟没有完全掌握系统的阅读规律,很多时候是在“打乱仗”,思考也缺乏系統性,所以就需要借助教师的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具体说来,教师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引发认知冲突
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形成思维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因为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十分有限,对文章内容往往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会歪曲原意,理解出现偏差。思维是源于怀疑的,因此教师应认识到认知冲突教学法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母爱”“秋天”等关键词是学生最容易发现的,而这些关键词也非常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深入探究课文中的问题。比如学生从文中看出春天了吗?为什么会提到春天?母亲的言行出现了哪些反常?为什么只有母亲再也没有回来以后,作者才能够深深体会到母爱?明明已经活不下去了,为什么还是要坚持活下去?这些问题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对某些学生来说甚至会产生认知障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了这些问题就会产生困惑、紧张的情绪,继而想办法解除压力和解决问题。
2.选好提问角度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选一个好的切入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对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教师的提问大而化之,非常随意,很可能导致学生理解偏差,提问的效果自然难以保证。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来看,教师设计问题始终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提问的角度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目标已经变成了三个维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做到三者和谐统一,教师的提问也应该从各方面着手,既要重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也要重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通常来说,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会忽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很容易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情感的激发,所以在选择问题切入点时应着重关注。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带给学生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秋天的怀念》是叙事性散文,是作者对母亲的追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从作者叙事过程中所倾注的情感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学生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文中母亲到底是怎么照顾儿子的?(可以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语句,分析课文的时候可以相互交流)你读完了这篇课文之后,内心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思考,所以也更加仔细。教师设计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希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有关语句加以思考,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母亲的爱,从而感受到作者所塑造的一个充满耐心、做事细心小心的母亲形象。设计第二个问题的主要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的思念之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类叙事散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叙事散文中生动描绘人物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母亲爱的力量。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会反复阅读文章,甚至还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周边同学小声讨论,借助同学的思维来帮助自己。教师在学生表达了他们自己的观念之后给出参考答案,使学生一下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关注学生的思维
阅读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只不过是一种有序的沟通。要提升阅读的效果,就不能只停于课文的表面文字,而是要认识到文字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因此,这里的有序指的是阅读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所以教师就要多关注学生阅读的思维。在《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作者从封闭到敞开心扉、从只关注自己到开始关注他人、从留恋过去到渴望未来这样一个改变的过程。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则是学生思维转动的体现,所以这种阅读可以被称之为“思辨式阅读”,而且是一个高级思维活动。这个过程涉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从文字背后发现作者思想的变化。学生如果能够这样去阅读,那么其阅读思维已经比较成熟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阅读方式、回答问题等方面关注其思维发展动态,加以引导,使其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4.帮助学生质疑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要求学生“沉浸”到文本中。但是,学生真实的阅读大多都停留在记忆、理解文章表层文字信息,教师只要感觉到学生“懂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就结束了。事实上,这远远没有达到阅读教学本应达到的目标。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一定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质疑,只有不断地质疑,才能将学生的认知从表面的文字信息引入到文章内部,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在叙写日常生活场景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认知。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叙写日常生活的文字中发现问题,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文中的某些观点或者语句。比如说文中作者在看到大雁排成整齐的队伍北归时就会砸碎眼前的玻璃,在听到优美的歌声时会怒摔东西。教师可以根据以上片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正常人看到美好的事物都会心情舒畅,而作者却恰恰相反,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如对文中母亲肝病描写的质疑。只有质疑,才会关注后面作者妹妹的话,母亲每天在同肝病作斗争,经常会因肝痛而彻夜难眠。因此,学生才会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忏悔和无尽的内疚。
本文主要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提升阅读有效性。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当前的中学课堂阅读教学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必须要重视阅读策略,保证阅读策略的科学性和层次性。从理解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层层递进,一步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虽然落脚点在学生身上,但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阅读教学充满了艺术性,只有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教师要重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关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质疑,只有教师和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提升阅读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