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全面展开,各种课改新理念如雨后春笋般闪现。如何正确把握语文课改理念,更好地为各自的教学实践服务,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眼前的首要任务。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行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精心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可以适量向学生展示自然科学、环保知识的图片。这样在语文课中也可受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当然,在语文课程中加强学科整合,努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必须立足于“语文”的前提下,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大杂烩。
二、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师生平等对话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对话的中心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跟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平等交流,那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能再在课堂上出现。如读了一篇文章,或明白什么道理,或受到什么启发,都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感受或教参的分析强加给他们。而应该让他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就如学习《将相和》一课,学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说: “秦王太坏了,自认为国力强盛就想欺压别的国家。”有的说:“廉颇太小气了,仅因为‘左右’之差就妒忌蔺相如,不过他知错能改却值得我学习。”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受到的教育不仅仅是教材中的所要学习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是拓深了学习的深度、广度。
当然,当对话偏离文本时,我们还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纠正。如《凡卡》一文结尾时,有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全文、升华感情。有的学生可能会想象到凡卡遭到了老板的毒打而死于非命,但很多学生却说出凡卡睡醒以后命运会得到改变或爷爷会把他接回乡下去之类的美好愿望。不可否定的是学生的心是善良的,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如果就这样对待这个问题,那这个训练的目的根本就没有达到。当出现上述情况时,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再一次把握全文,让学生明白凡卡爷爷是不可能来接凡卡回去的,在那黑暗的社会,穷人的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从而让学生从凡卡的美梦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协助学生感悟文本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已经登堂入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时,老师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索溪峪的美景,可通过课件展现索溪峪美丽的画面。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来欣赏。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对索溪峪的“野性”美在他们去自己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再接受外在的感悟,则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在某种程度上课堂上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美的享受。协助学生从文本、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文本,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必将为我们的语文课增光添彩。
四、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笔者在听《惊弓之鸟》一课时,授课教师就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当学生提出了:“大雁在天空中飞行,距离那么远,大雁怎么听得到弦响?”这个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于是课堂学生的回答便百花齐放,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有的说: “当时顺风,风把弦的响声传到了大雁的耳中。”有的说“更赢他们在野外打猎,野外空旷辽阔,一点响声也会显得很大声的。”还有的说:“因为大雁已经受过箭伤,所以它会提高警惕,对弦响也就会特别敏感,一点声响它也会听得到的!”……这样的阅读教学呵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张扬。展现了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的魅力。
五、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不断地更新。小组合作学习已越来越受大家欢迎,被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所采用。我们要一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例如:《再见了,亲人》可抓住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这一想象的空间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一个学生所想的一定有局限性,如果小组合作学习便可拓展思维的空间;又一次如:学完了《鸟的天堂》一文后。有的学生提出了: “‘鸟的天堂’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鸟?”这个问题涉及到环保问题,要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才可延伸课文的思想内容。拓展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合作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价值,而且不宜过多。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广大教师施展各自才华的大舞台。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吸收新思路新理念,更需要正确地把握课改新理念,扎实地开展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行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精心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可以适量向学生展示自然科学、环保知识的图片。这样在语文课中也可受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当然,在语文课程中加强学科整合,努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必须立足于“语文”的前提下,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大杂烩。
二、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师生平等对话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对话的中心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跟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平等交流,那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能再在课堂上出现。如读了一篇文章,或明白什么道理,或受到什么启发,都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感受或教参的分析强加给他们。而应该让他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就如学习《将相和》一课,学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说: “秦王太坏了,自认为国力强盛就想欺压别的国家。”有的说:“廉颇太小气了,仅因为‘左右’之差就妒忌蔺相如,不过他知错能改却值得我学习。”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受到的教育不仅仅是教材中的所要学习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是拓深了学习的深度、广度。
当然,当对话偏离文本时,我们还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纠正。如《凡卡》一文结尾时,有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全文、升华感情。有的学生可能会想象到凡卡遭到了老板的毒打而死于非命,但很多学生却说出凡卡睡醒以后命运会得到改变或爷爷会把他接回乡下去之类的美好愿望。不可否定的是学生的心是善良的,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如果就这样对待这个问题,那这个训练的目的根本就没有达到。当出现上述情况时,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再一次把握全文,让学生明白凡卡爷爷是不可能来接凡卡回去的,在那黑暗的社会,穷人的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从而让学生从凡卡的美梦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协助学生感悟文本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已经登堂入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这是语文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时,老师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索溪峪的美景,可通过课件展现索溪峪美丽的画面。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来欣赏。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对索溪峪的“野性”美在他们去自己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再接受外在的感悟,则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在某种程度上课堂上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美的享受。协助学生从文本、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文本,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必将为我们的语文课增光添彩。
四、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笔者在听《惊弓之鸟》一课时,授课教师就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当学生提出了:“大雁在天空中飞行,距离那么远,大雁怎么听得到弦响?”这个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于是课堂学生的回答便百花齐放,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有的说: “当时顺风,风把弦的响声传到了大雁的耳中。”有的说“更赢他们在野外打猎,野外空旷辽阔,一点响声也会显得很大声的。”还有的说:“因为大雁已经受过箭伤,所以它会提高警惕,对弦响也就会特别敏感,一点声响它也会听得到的!”……这样的阅读教学呵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张扬。展现了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的魅力。
五、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不断地更新。小组合作学习已越来越受大家欢迎,被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所采用。我们要一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例如:《再见了,亲人》可抓住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这一想象的空间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一个学生所想的一定有局限性,如果小组合作学习便可拓展思维的空间;又一次如:学完了《鸟的天堂》一文后。有的学生提出了: “‘鸟的天堂’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鸟?”这个问题涉及到环保问题,要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才可延伸课文的思想内容。拓展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合作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价值,而且不宜过多。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广大教师施展各自才华的大舞台。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吸收新思路新理念,更需要正确地把握课改新理念,扎实地开展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