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翻译方面,不少非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着诸如“石化”现象、语法失误、语用失误等共性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英汉两种语言及差异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可以从语言的差异性入手,巩固学生的英汉双语知识,通过反复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语际转换能力。
关键词:翻译 差异 文化
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翻译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知之寥寥。有些学生甚至以为翻译只要拿一本英汉或汉英词典就足够了。不难想象,他们译出的句子或段落必定是外国人看了不知所云,中国人看了觉得别扭。这显然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大纲》)的要求相差甚远。《大纲》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文交流信息。”其中对翻译的要求是能够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文短文译成汉语,或能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章材料译成英语,且译文达意。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将会越来越普遍,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无疑会是他们整个知识架构中的缺憾,这对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方面所表现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
1.“石化”现象
众所周知,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操英语和汉语的人群分属于东西方两个地域,他们认识与思维的方法必有许多不同之处。加之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间完全同义的词语、句子是少之又少的。翻译虽然只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再现出来,但绝不只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中国学生由于受“石化现象”(Petrifaction,指一个词条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发生变异,从而使之形成习惯用法的固态化Solidifying。Leech,1974)的影响,在英汉互译中往往把英汉词语对等起来,使其涵义扩大缩小或出现偏差,进而将词语的对等扩展到句子乃至更大的层面,以至于错误认为这种“对等关系”及其扩大便是所谓的“翻译”。
譬如,提到“笔”,便是“pen”,不知Pen是指蘸水笔;看到“butterfingers”,便以为是“奶油手指”;说到“鸡”,中国学生就想到“chicken”,也认为“I am a chicken”就是“我是一只鸡”。句子层面的误译,如:欢迎您参观我们学校。
[学生译文]:Welcome you visit our school! 或者Welcome you to visit our school!
[改正译文]:We welcome you to visit our school! 或者Welcome to our school!
[分析]:学生译文便是上述“一一对应”石化现象的产物,逻辑上也许讲得过去,但不是有效的语际转换。英汉两语的共同点是,欢迎(welcome)是动词且需要用祈使句式,但共性不能取代差异。汉语中,“欢迎”可与其它词并列,词形不变化,因为汉语的语法要靠词序来体现;英语则不然,祈使句所省略的主语为第二人称你(你们),而不是中文所含的我(我们)之意,“welcome”必须服从“(You’re) welcome to some place”或者“I (we) welcome you or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这种结构。这样的语法要求是语言的“宪法”,任何人无权更改。由于忽略了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的认识,学生们犯这样大量的“硬性”错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2. 语法结构层面上的失误
乔姆斯基提出“Structure-dependency”的概念,认为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Structure上的不同。语言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对于翻译而言,更着重的是透过表层结构抓住深层结构,这样才能够抓住翻译的实质。如:
The seasons come and go with regularity.
[学生译文]:季节有规律地变化着。
[改正译文]:四季轮回,周而复始。
[分析]:学生译文受表层结构的影响,读起来有点儿拗口;而改正后的译文则更加接近翻译的本质,因为其一,它体现了深层结构;其二,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a language of artistic conception),擅长用四字句表达思想。翻译的本质是要求我们摆脱原文字面的控制,这一点正如我国著名译者程镇球先生所说过的“翻译的最大课题之一就是摆脱原文字面的束缚”。而作为native speaker的美国老专家Sol Adler也深有同感:“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the language from which you are translating imposes itself on the language into which you are translating. This applies to all translation.”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尊重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诸如词语的搭配等。语言的语法结构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它们之间不能有半点逾越。可翻开学生的翻译作业,搭配不当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如把“学习知识”译为“learn knowledge”(一般应译为“acquire knowledge”);“来信写道”译为“the letter writes”.(可译为“the letter reads”)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不尊重语法结构是造成误译的又一原因。
3. 语用失误
要真正做到正确理解原文并进行翻译,仅仅懂得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知道如何去使用语言(如使用语言的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说话人的前提、意图和目的等),这就是语用。例如,有位同学在描写班长如何为班级事务而忙碌时,这样写道:“Our monitor is always doing his business in the classroom. ”殊不知,do one’s business是“大便”的委婉语。再如,汉语中“我的另一半”,若直译为“my another half”会令人费解。其实,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是在指他或她的爱人(妻子或丈夫),可译为“my better half”。 这样,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就会自然、对等地再现出来。
4. 文化差异造成的失误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又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只有正确了解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语言。对此,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Eugene Nida说过:“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two symbolic systems... Culture is certainly a significant part of our lives. Language is not only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 model of culture.”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是因为任何语言都是文化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都是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语言直接反映文化的现实;而文化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的变化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同样,不同民族独特的(unique)文化特点也会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中,“Difference in culture means difference in language.”(奈达,2001) 例如,英语隐喻 He is a fox.可以译成相应的中文隐喻“他是一只狐狸”,因为英文中的fox和汉语听“狐狸”都可指“狡猾的人”;但是“She is a cat.”却不能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中把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联系起来。而英语中的cat常和“小巧可爱的人”相联系。
5. 翻译训练力度不够
针对翻译,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曾说过:“学无涯,译无涯。”译海茫茫,要想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也要通过反复操练和不断总结方可。目前全国大范围使用的几种大学英语教材对听、说、读的训练在量上是足够的,但对翻译的练习,要么是课后列上6至8个汉语句子,要么是要求把阅读训练中划线的若干个句子译成英语。如此,学生远远达不到训练的程度。就连衡量全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之一的四、六级考试对翻译能力的考核力度也远远不够,且不是每次都考。此其一。其二,目前,关于大学英语的教辅材料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质量方面参差不齐。据笔者调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几乎是人手一册,对课后的翻译作业大部分都是照抄照搬。连这么小的翻译量都不去身体力行地实践,难怪四级考试中的翻译部分的得分比较低。
那么,要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水平,应该从何着手呢?笔者以为:
1. 准确定位大学英语教学
如前所述,翻译的重要性未能充分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故笔者建议把英汉互译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予以足够的重视,真正做到有纲可循。其次,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平衡和协调听说读写译的关系,穿插讲解翻译的基本规律和技巧,如直译法、意译法、增字法、减字法、省略法等,以求尽可能地把翻译的地位凸现出来。但要避免顾此失彼。
2. 夯实英语基础,加强汉语学习
涉猎翻译之初,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是英语水平低,汉语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在基础阶段,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好精读的同时,大量阅读外文材料,引导他们背诵精彩篇章,并通过分析学生译作对英汉的词语搭配差异、句型结构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转换做归纳总结。另外,母语的学习也不容忽视。据调查,不能用汉语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毋庸谈驾驭汉语了。令人欣慰的是,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这将对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需指出的是,笔者并不是要使学生个个成为翻译高手,而是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力求达到提高他们的双语水平之目的。
3. 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势在必行
21世纪是信息社会,面对猛增的信息尤其是科技信息,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压缩和摘编,编译、摘译的能力培养各有不同,所以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全译这一翻译教学模式。我们在进行翻译教学时应该因材施教,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所配有的翻译练习大多数属于语法练习,很少提及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更不用说介绍一些先进的翻译理念了,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提高,教材改革必须先行已是大势所趋。
4. 调整四、六级考试翻译题型的导向作用
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无疑对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纵观四、六级考试,我们就不难发现其美中不足的是其把翻译(仅仅是英译汉)列为考核内容是在1995年,且与Cloze 、Compound 、Dictation、 Short-answer Questions交互使用。鉴于翻译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一薄弱环节,可否把翻译题(英汉互译)与Listening Comprehension等题型一样列为必考题。或是加大其在整份试卷中的比重。这虽然会加大批改试卷的工作量,但这一举措会使师生重视翻译,从而有利于学生语际转换能力的提高。
以上拙见,请诸位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熊莉.翻译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4卷第3期,P144-146.
[2]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许建平.从翻译试看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J].中国翻译,2000,(6).
[4]倪家耀.英汉翻译系列讲座[J].科技英语学习,2000年合订本.
关键词:翻译 差异 文化
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翻译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知之寥寥。有些学生甚至以为翻译只要拿一本英汉或汉英词典就足够了。不难想象,他们译出的句子或段落必定是外国人看了不知所云,中国人看了觉得别扭。这显然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大纲》)的要求相差甚远。《大纲》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文交流信息。”其中对翻译的要求是能够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文短文译成汉语,或能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章材料译成英语,且译文达意。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将会越来越普遍,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无疑会是他们整个知识架构中的缺憾,这对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方面所表现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
1.“石化”现象
众所周知,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操英语和汉语的人群分属于东西方两个地域,他们认识与思维的方法必有许多不同之处。加之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间完全同义的词语、句子是少之又少的。翻译虽然只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再现出来,但绝不只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中国学生由于受“石化现象”(Petrifaction,指一个词条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发生变异,从而使之形成习惯用法的固态化Solidifying。Leech,1974)的影响,在英汉互译中往往把英汉词语对等起来,使其涵义扩大缩小或出现偏差,进而将词语的对等扩展到句子乃至更大的层面,以至于错误认为这种“对等关系”及其扩大便是所谓的“翻译”。
譬如,提到“笔”,便是“pen”,不知Pen是指蘸水笔;看到“butterfingers”,便以为是“奶油手指”;说到“鸡”,中国学生就想到“chicken”,也认为“I am a chicken”就是“我是一只鸡”。句子层面的误译,如:欢迎您参观我们学校。
[学生译文]:Welcome you visit our school! 或者Welcome you to visit our school!
[改正译文]:We welcome you to visit our school! 或者Welcome to our school!
[分析]:学生译文便是上述“一一对应”石化现象的产物,逻辑上也许讲得过去,但不是有效的语际转换。英汉两语的共同点是,欢迎(welcome)是动词且需要用祈使句式,但共性不能取代差异。汉语中,“欢迎”可与其它词并列,词形不变化,因为汉语的语法要靠词序来体现;英语则不然,祈使句所省略的主语为第二人称你(你们),而不是中文所含的我(我们)之意,“welcome”必须服从“(You’re) welcome to some place”或者“I (we) welcome you or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这种结构。这样的语法要求是语言的“宪法”,任何人无权更改。由于忽略了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的认识,学生们犯这样大量的“硬性”错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2. 语法结构层面上的失误
乔姆斯基提出“Structure-dependency”的概念,认为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Structure上的不同。语言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对于翻译而言,更着重的是透过表层结构抓住深层结构,这样才能够抓住翻译的实质。如:
The seasons come and go with regularity.
[学生译文]:季节有规律地变化着。
[改正译文]:四季轮回,周而复始。
[分析]:学生译文受表层结构的影响,读起来有点儿拗口;而改正后的译文则更加接近翻译的本质,因为其一,它体现了深层结构;其二,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a language of artistic conception),擅长用四字句表达思想。翻译的本质是要求我们摆脱原文字面的控制,这一点正如我国著名译者程镇球先生所说过的“翻译的最大课题之一就是摆脱原文字面的束缚”。而作为native speaker的美国老专家Sol Adler也深有同感:“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the language from which you are translating imposes itself on the language into which you are translating. This applies to all translation.”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尊重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诸如词语的搭配等。语言的语法结构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它们之间不能有半点逾越。可翻开学生的翻译作业,搭配不当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如把“学习知识”译为“learn knowledge”(一般应译为“acquire knowledge”);“来信写道”译为“the letter writes”.(可译为“the letter reads”)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不尊重语法结构是造成误译的又一原因。
3. 语用失误
要真正做到正确理解原文并进行翻译,仅仅懂得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知道如何去使用语言(如使用语言的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说话人的前提、意图和目的等),这就是语用。例如,有位同学在描写班长如何为班级事务而忙碌时,这样写道:“Our monitor is always doing his business in the classroom. ”殊不知,do one’s business是“大便”的委婉语。再如,汉语中“我的另一半”,若直译为“my another half”会令人费解。其实,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是在指他或她的爱人(妻子或丈夫),可译为“my better half”。 这样,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就会自然、对等地再现出来。
4. 文化差异造成的失误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又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只有正确了解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语言。对此,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Eugene Nida说过:“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two symbolic systems... Culture is certainly a significant part of our lives. Language is not only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 model of culture.”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是因为任何语言都是文化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都是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语言直接反映文化的现实;而文化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的变化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同样,不同民族独特的(unique)文化特点也会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中,“Difference in culture means difference in language.”(奈达,2001) 例如,英语隐喻 He is a fox.可以译成相应的中文隐喻“他是一只狐狸”,因为英文中的fox和汉语听“狐狸”都可指“狡猾的人”;但是“She is a cat.”却不能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中把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联系起来。而英语中的cat常和“小巧可爱的人”相联系。
5. 翻译训练力度不够
针对翻译,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曾说过:“学无涯,译无涯。”译海茫茫,要想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也要通过反复操练和不断总结方可。目前全国大范围使用的几种大学英语教材对听、说、读的训练在量上是足够的,但对翻译的练习,要么是课后列上6至8个汉语句子,要么是要求把阅读训练中划线的若干个句子译成英语。如此,学生远远达不到训练的程度。就连衡量全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之一的四、六级考试对翻译能力的考核力度也远远不够,且不是每次都考。此其一。其二,目前,关于大学英语的教辅材料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质量方面参差不齐。据笔者调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几乎是人手一册,对课后的翻译作业大部分都是照抄照搬。连这么小的翻译量都不去身体力行地实践,难怪四级考试中的翻译部分的得分比较低。
那么,要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水平,应该从何着手呢?笔者以为:
1. 准确定位大学英语教学
如前所述,翻译的重要性未能充分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故笔者建议把英汉互译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予以足够的重视,真正做到有纲可循。其次,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平衡和协调听说读写译的关系,穿插讲解翻译的基本规律和技巧,如直译法、意译法、增字法、减字法、省略法等,以求尽可能地把翻译的地位凸现出来。但要避免顾此失彼。
2. 夯实英语基础,加强汉语学习
涉猎翻译之初,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问题是英语水平低,汉语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在基础阶段,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好精读的同时,大量阅读外文材料,引导他们背诵精彩篇章,并通过分析学生译作对英汉的词语搭配差异、句型结构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转换做归纳总结。另外,母语的学习也不容忽视。据调查,不能用汉语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毋庸谈驾驭汉语了。令人欣慰的是,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这将对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需指出的是,笔者并不是要使学生个个成为翻译高手,而是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力求达到提高他们的双语水平之目的。
3. 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势在必行
21世纪是信息社会,面对猛增的信息尤其是科技信息,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压缩和摘编,编译、摘译的能力培养各有不同,所以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全译这一翻译教学模式。我们在进行翻译教学时应该因材施教,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所配有的翻译练习大多数属于语法练习,很少提及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更不用说介绍一些先进的翻译理念了,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提高,教材改革必须先行已是大势所趋。
4. 调整四、六级考试翻译题型的导向作用
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无疑对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纵观四、六级考试,我们就不难发现其美中不足的是其把翻译(仅仅是英译汉)列为考核内容是在1995年,且与Cloze 、Compound 、Dictation、 Short-answer Questions交互使用。鉴于翻译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一薄弱环节,可否把翻译题(英汉互译)与Listening Comprehension等题型一样列为必考题。或是加大其在整份试卷中的比重。这虽然会加大批改试卷的工作量,但这一举措会使师生重视翻译,从而有利于学生语际转换能力的提高。
以上拙见,请诸位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熊莉.翻译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4卷第3期,P144-146.
[2]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许建平.从翻译试看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J].中国翻译,2000,(6).
[4]倪家耀.英汉翻译系列讲座[J].科技英语学习,2000年合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