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体式沉井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tt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筒体式沉井深基坑支护施工工艺的特点、原理、流程,着重叙述了施工要点、质量控制问题,并农七师129团城镇排水管网工程为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筒体式 深基坑支护
  中图分类号:TD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
  1、引言
  近年来,随着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由于大量引水灌溉,造成大面积土地因地下水位不断上升,导致土地盐碱化,地质条件不断恶化,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对一些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深基坑施工,由于粉质砂壤土在饱和水的作用下,使基坑坑槽根本无法开挖成形和支护,为此,经多年的探索和试点,我公司大胆地采用筒体式沉井施工技术,解决了在地下水位较高的粉质土层深基坑开挖和支护难题,特别是在中小型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深基坑施工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施工方案,现就此技术陈述如下:
  2、工艺特点
  2.1施工期短:由于本技术采用降水、开挖和支护同时进行,则比先降水后开挖再支护的传统工艺,大大缩短了施工期近30%。
  2.2结构安全:由于采用砖混或钢筋砼筒体结构,大大提高了支护墙体环刚度和抵抗土体侧压强度,则结构安全可靠。
  2.3施工方便:由于本技术采用在地面成井,井内土方开挖的同时靠自重沉降,施工技术难度不高,无需特殊材械和设备,则施工简单便于操作。
  2.4降低成本:采用不放坡井内开挖,井外微量下沉,土方开挖量和排水量只有传统降水开挖量的1/10,则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3、适用范围
  3.1本技术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流砂地质层,直径和深度均≤30米的中小型构筑物或建筑物的深基坑开挖、支护和基础施工。
  4、工艺原理
  4.1根据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形状、大小和基坑深度,确定沉井筒体的平面形状、直径和深度。并依据施工图定位放线。
  4.2根据确定的沉井筒体平面形状、直径、深度和结构类型以及施工要求,在地面上制作沉井筒体。
  4.3待第一节沉井筒体制作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采用人工在井筒内沿四周均匀开挖,并将土方或泥浆采用吊栏运至场外,当开挖至筒体底环梁以下悬空时,在沉井筒体的重力作用下整体均匀沉降。
  4.4按照上述施工流程,将分节制作成型的沉井筒体边挖边沉降至设计深度,利用沉井筒体的环刚度,抵抗土层侧压力达到基坑支护之目的。
  4.5当沉井开挖下沉至设计深度稳定后,整平基底并回填戈壁粗骨料垫层,尽快稳固泥浆和流砂,在戈壁粗骨料垫层中设置过滤式集水井,根据井底涌水量配置安装污水泵,并不间断抽水。
  4.6待静水面稳定低于戈壁垫层以下时,整平夯实后浇筑砼垫层进行封底,此后,在不间断抽排降水的同时,逐步施工构筑物或建筑物的基础或主体直至沉井周边回填结束。
  5、工艺流程和施工要点
  5.1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沉井制作→井筒下沉→井筒封底→地基与基础→土方回填→沉降观测
  5.2施工要点:
  5.2.1施工准备
  1、沉井选型:根据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外形和基坑开挖深度,确定沉井的形状、内径和下沉深度。根据沉井底环梁以上土层侧压力验算和分析,结构受力状态和选择沉井的平面形状。但沉井内径应不小于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垫层大放脚的外径。沉井深度应不小于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垫层以下1-2m。当沉井内径大于20m时,沉井的平面形状可选择内环梁外花瓣形,详见图4.1。当沉井深度大于15m时,由于土层对筒壁的侧压摩擦阻力,井难以沉降,此时,可将井筒按先大后小套筒式分节制作和沉降,详见图4.2。
  
  2、沉井构造:依据选定的沉井形状,内径大小和下沉深度,结合地质报告提供的现场地质情况,如地下水位、基坑开挖断面的土层土体对筒体的侧压力,根据土层含水率和液限指数等经结构验算来确定沉井的构造做法。经结构验算和经验数据,沉井筒体平面形状和结构构造详见图4.3、4.4和表4.1。
   沉井筒体构造柱选择参数表 (表4.1)
  
  3、结构验算:
  ----依据土力学理论和地质报告相关参数,依据计算式My=RQsinα,可计算出井壁外侧土体对筒壁的滑动侧压力矩,详见图4.5。
  式中:My --滑动土体对筒壁的颈向力矩。
  R----滑动土体重力半径。
  Q----滑动土体自重(负荷宽度×计算深度×滑动厚度×土质密度)
  α---通过滑动土体重心的法线与重力垂线的夹角。
  ----根据钢筋砼结构验算理论和滑动土体对筒壁产生的破坏力矩,依据计算式Mc=kfyAyh0,可分段计算出沉井筒体圈梁和构造柱的正截面抵抗力矩、截面抵抗应力和圈梁、构造柱的配筋量,详见图4.6。
  式中:Mc---圈梁、构造柱正截面设计抵抗力矩。
  k-----结构承载安全系数≥1.4为宜。
  fy----圈梁、构造柱受力钢筋抗拉应力。
  Ay----圈梁、构造柱受力钢筋截面积。
  h0----圈梁、构造柱正截面有效计算高度。
  
   注:采用砖混或钢筋砼结构筒壁时,经计算确定的圈梁、构造柱或筒壁截面配筋,应按筒壁内外侧双向均匀对称设置,其配筋率应为0.25~2.5%之间的计算确定。
  4、技术交底:根据选定的沉井形状大小,结构类型和构造要求,编制沉井制作施工方案,经审定后,进行现场技术交底。
  5、材料准备:根据沉井结构类型和材质要求将所需钢材、水泥、砂石料等分批进场。
  6、施工机具:根据施工方案要求,应将施工所需的开挖、装运、拌和、起重、架材、机具和模板架材等按需组织进场。
  7、定位放线:以建筑物或构筑物基坑开挖中心为圆点,以沉井外边线为半径,测定沉井水平位置。通过沉井中心圆点测设两条垂直交叉的直径延长线,四个端点各埋设永久性控制桩一处,控制桩距沉井外边应不小于井深的1.5倍,并将轴线和标高标注于桩顶,分别用以轴线和高程控制。
  4.2.2沉井制作
  1、依据选定的底环梁几何尺寸,采用钢模、木模、或砖砌地胎模,进行底环梁底模制作。
  2、当环梁底模制作完成验收合格后,按照底环梁配筋大样,进行钢筋制作邦扎就位。
  3、当底环梁钢筋和模板制作完成,并将构造柱钢筋安装到位,经验收合格后,进行底环梁砼浇筑。
  4、当底环梁砼浇筑养护不小于7d,强度不小于设计强度的70%时,进行筒体砌筑或浇筑。
  5、当沉井筒体为砖混结构时,其圈梁、构造柱必须严格按照结构规范标准执行,先砌筑砖墙体后支模浇筑圈梁和构造柱,按规定在构造柱两侧留置大马牙槎和拉结筋。
  6、当沉井筒体高度较大时,沉井筒体应分节制作,通常每节制作高度应控制在筒体直径的1/2~1/8,一般不大于3.6m为宜,当筒体壁厚不相同时,最好以变截面分界线分节为最佳。
  5.2.3井筒下沉
  1、当底环梁和上部第一节井筒制作完成,养护不少于7d,强度达100%以上时,方可进行井筒开挖沉降。
  2、采用人工沿底环梁内侧四周同时对称开挖,土方甩向井底中心,同时,采用滑轮吊栏或输送带将土方或泥浆运到井外远离沉井堆放。
  3、当开挖至底环梁四周悬空时,由于筒体重力作用和开挖量的不断加深,沉井筒体将逐渐整体沉降。
  4、当第一节井筒沉降至筒顶与自然地面同高时,停止井下开挖,经校验筒体无变形、无开裂平稳后,进行第二节筒体制作。
  5、同样,待第二节筒体制作完成养护至强度达100%以上时,方可进行继续开挖下沉。以此类推将筒体全部制作下沉至设计深度后停止开挖。
  5.2.4井筒封底
  1、当井筒下沉至基底设计高程以下1.0-1.5m时,停止开挖并整平井底,采用污水泵抽排积水的同时,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在井底泥浆中均匀抛入直径150~300的卵石层,接着铺垫粗骨料戈壁石1-1.2m厚,确保井底泥浆层稳定。
  2、在铺垫戈壁砂石稳定层的同时,沿井壁内侧均匀布设2-8处干砖集水井,集水井尽深不小于1000mm,内径不小于500mm,井外侧四周填入级配良好的碎石戈壁层,做集水井沉水层,其环状厚度不小于500mm。
  3、根据集水井涌水量和静流量,加上井壁向内渗水量,在每个集水井中安装一台污水潜水泵,其功率不小于3km扬程不小于井深3倍的。启动工作后,根据静水面稳定低于戈壁垫层表面500mm以下抽排量,确定同时启动潜水泵台数,并确保不间断工作。
  4、当井底水位稳定保持在戈壁垫层以下时,进行垫层整平、打夯,经垫层基底验收合格后,逐步进行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垫层或基础施工。
  5、为方便抽排井筒内壁渗漏水,在浇筑砼垫层时沿井筒内应该预留500-1000mm的环形带不浇筑砼,以利渗漏水流向集水井和水泵检修。
  6、为确保封底后,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主体正常施工,必须保证潜水泵正常工作和降水稳定。因此,应做好阴雨天井外排水设施、自备电源、备用水泵、管材等急需备用物资。
  7、当井内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主体施工至地下水位线以上时,应在最短时间内做完防腐和保温等隐蔽工程,经验收合格拆除模具、水泵等机具后,将井筒内壁与建筑物或构筑物外侧之间进行回填。(详见图4.4)
  6、主要施工机具设备和建筑材料
  6.1机具设备:
  挖掘机、铲车、自卸翻斗车、卷扬机、搅拌机、砂浆拌和机、电焊机、切割机、钢筋弯曲机调直机、振动棒、振动板、打夯机、自制三足式起重架、泥浆吊栏、污水潜水泵、橡胶软管、自备电源、模板架材、手工具等。
  6.2主要材料:
  水泥:普通硅酸盐为宜。
  卵石:直径150-300mm。
  戈壁:天然级配、粒径0.5-100mm。
  红砖:烧结粘土砖M7.5。
  钢筋:热轧钢筋HRB235、335,冷轧带肋CRB550。
  焊条:E49用于HRB235和Q235,E50用于HRB335和HRB400。
  石子:0.5-2和2-4。砂子:中砂0.35-0.5mm。
  7、质量控制
  7.1沉井制作原材料必须检验试验合格。
  7.2圈梁、构造柱砼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5。
  7.3砌体筒壁灰缝饱满度应≥90%。
  7.4沉井筒体在制作或沉降中,环向失园应≤D/200。
  7.5沉井筒体在制作或沉降中,竖向垂直偏差≤H/300。
  7.6砼和砖砌体应规定抽样检验达合格。
  8、安全措施
  8.1为防止因地质软弱或开挖不合理,造成井筒沉降不均匀而发生倾斜和变形,在土方开挖时底环梁悬空高度不应大于500mm,当底环梁悬空高度大于此限,但井筒并不沉降时,应采用井壁外插管注水的方法,降低筒壁与土层的摩擦力,使其均匀沉降。
  8.2为防止因井内开挖井壁外侧土体随层压水流入井内,导致井壁外侧土体下沉造成土地对井筒不对称侧压,发生井筒环钢度失稳局部外凸变形开裂。应随时观察井壁外侧土体的不均匀下沉,一旦发现应尽快采用松土回填,确保井筒四周土方同高,并使沉井筒体外侧环向均匀受压。
  8.3在沉井筒体制作时,应在内壁适当位置,设置爬梯2-4处,并悬挂攀爬绳每人不少于一根,确保井下施工人员上下方便和安全应急。
  8.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符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规范规定,严格执行“三相五线制”敷设配电箱柜,特别是井下用电线路和电器设备,必须具备防潮、防爆以及防漏电功能和装置。
  8.5现场使用的施工机械,特别自制滑轮、三角架、吊栏和卷扬机等,在使用前必经安检部门进行载重量、保险、限位装置等安全性能检测合格方可投入运行。
  8.6在沉井筒体开挖沉降阶段,为防止井筒外侧土方坍塌,严禁在沉井外侧井深1.5倍范围内码放材料、停靠重型机具或堆方土方。
  
  9、环保措施
  9.1严格执行国家和当地和行业规定,认真作好环保工作。
  9.2对开挖过程中抽排出的大量泥土和地表水,必须按甲方指定点合理排放,严禁污染环境,杜绝造成附近农、林、牧、渔业的破坏。
  9.3由于井内开挖,大量泥砂的抽排可能会造成沉井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土方下沉塌陷。因此,在开挖前,必须对沉井周边的地上建筑物和地下设施加以保护或避让,严防破坏。
  9.4工程竣工前,必须做到工完场清,对在施工中遗留的废弃物、余料、垃圾,特别是抽排到地面的泥土和地表水,必须彻底清理干净,防止地面碱化造成环境污染。
  10、效益分析
  10.1提高工效:经测算,应用此技术进行中小型构筑物或建筑物深基坑土方支护,采用开挖和支护同步进行,比先降水后开挖再支护传统技术缩短工期30%,减少土方开挖量80%,大大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效。
  10.2降低成本:由于此技术结构、工艺简单,无需特殊施工机具或高难施工技术,比传统施工方法降低人工、材料和机械投入量近30%,特别是减少劳务用工量近50%,由此,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10.3施工安全:此技术由于采用筒体结构,其整体环刚度较高,能有效地抵抗土层侧压应力发挥基坑支护作用,实践证明施工安全可靠度较高。
  10.4保护环境:由于此技术采用井内开挖,相对传统的满堂开挖施工方法,减少施工用地近80%以上,减少土方外运或回运量近60%以上,对周边地上或地下设施无损伤或破坏,施工污染很小,由此有利于保护环境。
  11、工程实例
  11.1于2005年,在公司承建的农七师129团城镇排水管网工程中,由于地下1.5m见水,开挖断面均为粉质砂壤土,含水饱和后液化成流动状,基坑无法开挖成形。经方案论证采用此技术,成功地完成了主管线上分布的五个提升泵房施工。并全部均采用砖混结构圆筒型沉井进行基坑开挖和支护。其中,沉井直径最小6.5m最大12m,沉井下沉深度最小7.5m.最大11.5m。
  11.2于2005年,在公司承建农七师129团和125团锅炉房扩建工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太差,地下水位较高,很难将输煤坑道和烟筒基坑开挖成形。经方案论证,采用此技术,成功地实施了两个深基坑开挖和支护施工。其中输坑道沉井直径达15m,采用梅花瓣形砖混筒体沉井,下沉深度达9m。烟筒基坑采用砖混结构圆筒型沉井开挖并支护,沉井直径达9m,下沉深度达10m。
  11.3于2006-2008年间,在公司承接的农牧团场多项排水工程泵房、化粪池、设备基础等中小开型建筑物或构筑物深基土方施工中,因地置宜地应用此技术进行基坑开挖和支护,均取得了成功。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施工经验和理论依据。
  11.4于2009年,在公司承建的130团城镇排水管网工程中,同样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土质条件太差,相邻地上地下设施又多,根本无法采用传统方法将基坑开挖至设计深度,经方案论证,取得设计、甲方和监理的同意,采用此技术,成功地进行主管线上两个提升泵房深基土方开挖和支护。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施工經验,如2#泵房沉井直径达到13.5m,下沉深度达到地面以下12m,筒体采用砖混结构,C25钢筋砼圈梁、构造柱,M10砂梁砌筑M7.5砖筒,筒体共分三段,壁厚下段490mm,中段360mm,上段240mm。圈梁截面240×360mm,梁间距1.5m。构造柱截面240×360mm,柱间距2.5m,底环梁h×b=600×550mm。
  11.5工程实例详见附现场图片。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0203—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0204-2002。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土力学地基与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只有更加全面的提高招、投标的方式,加强监督、加强廉政建设,以公正、公开、公平的态度规范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招、投标活动。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工程建设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应对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建筑 招投标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是我国建筑工程建设事业健康发
摘 要:选择合理的支架类型与尺寸规格,是保证管线系统安全的关键,文章论述了管道支架的选型以及位置的确定,陈述了管道支架的分类,最后阐述了管道支架的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管道支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TE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管道支架类型选择与位置的确定  1.1 最常使用的规定  一,规定每一支架间的距离,不应超出管道允许跨距;二,一般情况下,如果存在着阀
摘要:为进一步规范防空地下室施工图的设计,优化防空地下室布局,合理设置人防平战功能,本文对人防施工图设计中出现的要点问题进行了列举和思考,供同行参考。  关键字:防空地下室施工图设计 要点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城市的地面建筑物下面,按照一定的抗力要求构筑的人防工程称为防空地下室,或称为附建式人防工程。防空地下室是人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时提供人员、车辆、
【摘要】:信号调制方式自动识别作为通信系统接收的主要内容,通信信号的调试识别是现在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此讲解一下信号调制样式识别及其一般过程,对几种经典的调制样式识别方法一一做了讲解而且阐述了其优劣。  【关键词】: 通讯信号调试自动识别  中图分类号:TJ7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通信信号调制方式自动识别的重要作用是监测信号、侦察,一般用于频率管理、通信对抗等方面,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水稳碎石基层的标准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试验  中图分类号:TQ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路面基层在公路运营中起着承重层作用,如何使基层在运营过程中能保持可持续性的强度,整体性、稳定性和抗渗性,以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是各位专家、学者研究的主要课题。水稳碎石基层以其强度高、稳定性好,施工方便、质量易于控制等特点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室内环境装饰装修装修中的用色流程以及用色要求,并对其色彩在不同空间、时间、环境下的色彩设计与应用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设计出良好的室内空间,满足人们的精神、物质需要。  【关键词】室内装饰装修 ;色彩 ;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Q17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是最为生动、活泼的构成要素,能够将人们的情感体现出来,并
摘要:针对-650m水平东一采区运输巷的地质条件,应用了三种支护方法:可缩金属支架+锚网+薄喷混凝土联合支护、锚网+架棚+壁后充填混凝土联合支护、锚网喷支护。通过对巷道的变形量和经济技术指标对比分析得出:在此类具有膨胀性软岩中施工的巷道不适于锚喷支护。首推刚柔相济、以柔为主的支护方式:一是架棚+壁后充填支护方式,此种支护适应服务年限较长的永久巷道;二是架棚+薄喷支护,此种支护适合服务年限在在3-5
摘要110kV 气体绝缘金属全封闭开关(简称GIS)由于组合电器元件多,电器元件间联锁逻辑复杂,运行过程需要监视信号多,给目前采用的电磁机械式二次装置带来了越来越复杂的布线要求,使得就地控制柜体积庞大,接线复杂,给现场调试安装带来极大不便。同时由于数量庞大的二次元件故障给运行造成不必要的故障,甚至事故。采用大型可编程控制器替代原有电磁机械式二次装置,即可保证运行可靠,又简化了设计,减少元件使用,方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负荷大幅度增加,使得电网规模不断扩大,高电压、大机组、长距离输电、电网互联的趋势,使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加强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满足电力需求,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成为人们探讨的问题之一。继电保护是一种电力系统的反事故自动装置,它能在系统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迅速,准确地切除故障元件或发出信号以便及时处理。可见继电保护是任何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保证系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