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产业发展规模的时空演变

来源 :统计与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385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2006-2017年我国3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文章构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显示:(1)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变化规律;(2)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产业发展协调度逐年上升,但依旧处于低度协调水平;(3)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成渝地区整体上有较高的协调发展水平;(4)四大经济分区子系统整体协调度情况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且地区整体协调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其他文献
将指标互补性和均衡性相联系,可明确评价方法的指标互补性特征,有利于评价者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文章在改进指标互补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梳理了指标互补性和均衡性之间的关系,分析了4种评价方法的指标互补性.研究结果显示:在评价对象远离均衡态时,调和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和VIKOR为欠额互补,TOPSIS同时出现了欠额互补和超额互补;评价方法的指标互补性对评价对象的排序结果存在影响,与线性加权汇总法相比,TOPSIS对排序结果的影响不大,其余三种评价方法对排序结果的影响较大;调和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和VIKOR对指标非
时空数据有一个重要且普遍的统计特征,即附近空间和时间上的观测比相距较远的观测更相似,因此,不应假设时空数据在统计上独立,传统的统计模型也不再适用于时空数据建模.为了捕获时空数据的依存关系,需要构建一个专门的统计模型.文章在介绍了经典的分层统计模型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时空相关性的度量、空间预测、模型推断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方法.此外,随着现代计算能力的提高,用于时空数据建模的软件包正在快速发展,因此列出了目前处理大型数据集的MATLAB/R软件包,并对时空统计模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文章针对信息增益变量选择方法(IG-SIS)的不足,对其进行改进,提出适用于超高维、无模型假设框架下基于信息增益率的变量选择方法(IGR-SIS),从理论上证明了IGR-SIS方法具有确定性筛选性质,并通过蒙特卡洛数值模拟和基因表达分类数据验证IGR-SIS方法对超高维分类变量选择的有效性.
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人口控制政策对地区人口发展有很强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人口预测的难度.文章针对政策影响因素提出了改进的队列要素法,考虑生存概率、净迁移率、生育率的变化速度等参数,提升了模型短期内的预测效果,并以北京市某城区2010年常住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2019-2035年该城区常住人口总量逐年减少、渐趋平稳,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为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分布规律及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从评价体系重要性来看,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大湾区内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各子系统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综合水平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内强外弱”的分布格局;依照城市创新驱动能力综合水平高低,11个城市被划分为卓越型、普通型和滞后型三种类型.
文章通过SBM-DEA超效率模型测算出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分析了八大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构建了绿色创新对生态福利的非线性门槛模型,结果表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生态福利地区间差异比绿色创新地区间差异小.东部沿海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最高,黄河中游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较低.生态福利绩效均值最高的省份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均值最低的是东北地区;绿色创新对生态福利的影响存在复杂的非线性机制及显著的环境规制门槛效应,只有达到一定的环境规制门槛才能提高生态福利.在环境规制强度ER≤
社会资本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活动及其绩效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资源获视角对返乡农民工社会资本影响其创业绩效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 表明,返乡农民工社会资本的规模、密度和关系强度这3个维度对创业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关系强度的影响最大;资源获取的效率和效果不仅对创业绩效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在社会资本的规模、密度和关系强度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绩效的影响中均发挥中介作用.
文章首先利用回归模型对中国农村人均收入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运用因子聚类法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分类,最后根据聚类结果找出不同地区影响农村人均收入的因素.结果 表明:中国农村人均收入以年均11.56%的速度不断增加,增长速度较快;农村人均收入组成结构中经营性收入占比逐渐上升,工资性收入占比逐渐下降,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变化幅度不大,较为平稳;按经济因子及农业因子可将中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第二类为东部沿海的7个省份,第三类为东北三省、中部省份和海南等10个省份,
文章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设计精准扶贫政策评价方法,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轮调查数据,从收入分项、所属区域和家庭规模等角度展开精准扶贫政策效应的评价研究.结果 显示:精准扶贫战略显著提升了贫困农户的收入水平;政策作用下贫困农户的各收入分项呈现非均衡增长;政策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北地区增收效果显著,但贫困农户自主创收能力不足,增收依赖转移支付;增收效应受家庭规模影响,三口之家收入增幅最大,家庭规模较大不利于发挥精准扶贫的政策效果.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EBM模型、GIS技术和Tobit回归方法对旅游资源绿色转换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资源绿色转换效率经历了初步发展期(2000-2006年)、粗放式增长期(2007-2015年)和高质量转型期(2016-2019年),旅游资源绿色产出能力由30.4%提高至55.3%,处于中等水平;(2)研究期间,三大经济带效率水平显著提升,中部地区效率增速最快,居于首位,西部地区效率水平落后于东中部地区;(3)从空间分布看,效率高值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