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故居的故事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lsy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恩来故居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驸马巷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巷,西宅院临局巷,都是曲折的三进院。整个建筑都是青砖、灰瓦、木结构的平房,为明清时期典型的苏北民居,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里。虽然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后再也没有回来过,但周恩来把他童年的12个春秋留在了故乡,这些院落一直回荡着周恩来人生的第一串足音,印刻着周恩来人生的童年身影。
  
  “周家”的状况
  
   据征集到的周家购房契约,周宅是于清道光十九年(即公元1839)以260两白银从胡干臣家买的,买主为“周名下”,中人为张、尹、陆、金、王姓5人。由此可见,从周恩来祖辈到周恩来已是第四代,到周恩来出生时已59年。周恩来《旅日日记》中写于1918年2月13日的一则日记,明确地记载了周恩来的童年生活及周家状况:
  “想起从前十几年前的事情,一家子好好的全住在淮城。那时候几位伯伯都在家里,就是有在外头做事的,家眷也都是在淮城。众位伯伯跟前的哥哥、弟弟、姊姊、妹妹,全都是在一个门里头,每天在一起玩儿,有时候恼了,有时候好了,说不尽的好处。”
  那时周家已经走向衰败,一方面是亲戚纷纷出走,“各房头东迁西移”,另一方面是亲戚不断去世,“丧事接连不断”:“那时候离家最早的要算是二伯同二妈妈,其次就是六伯同六妈妈搬到清江去,随后干爹同干娘领着娘和我也搬到清江去住。不过一年,三伯是接着三妈往奉天去。四妈去世了,大姊同着几个弟弟又死了,接着,八伯同八妈也到清江。不上半年,干娘就一病不起。过年夏天,娘又下世了。那时我们这一支子是丧事接连不断,可算是悲惨极了!到了秋天,四伯往奉天去,干爹往湖北去,我们回到淮城。不到二年,我就出来了。这几年来,五伯同八伯先后去世,各房头东迁西移,在淮城的也没有几个人了。如今有在南京的,有在奉天、黑龙江的,有在北京、天津的,分散各处,全无一定。想起来真是人事变迁不可测了。亲戚间各位姑姑十几年间去世的有六姑、五姑、十姑,现在存的也就剩大姑、四姑、七姑,4个人了。兄弟间按着数目算,应该有30多人,现今算起来,也仅仅的12个人了。姊姊是没有了。妹妹2个,还有一个已经出嫁,有了孩子。再过10年,等我学成的时候,又不知变成什么样子呢。”
  据现有资料对号,“离家最早的”二伯父,即是二祖父周昂骏次子周贻康;六伯即周昂骏之子周嵩尧;干爹即生父周贻能(因周恩来是过继抱养才对生父母称干爹、干娘),干娘即生母万氏,娘即嗣母陈氏;三伯父即伯父周济渠;四妈即四伯周贻赓之妻;八伯即伯父周贻奎,八妈即杨氏。
  幼时,生母万氏、嗣母陈氏的相继去世。对周恩来的打击是巨大的,10岁的周恩来领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城”,与八伯周贻奎、八婶母杨氏生活在一起。“不到二年,我就出来了”是指1910年周恩来离开家乡到东北与四伯父周贻赓生活在一起。
  
  关于“故居”的三条指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周恩来诞生地3间房子外,周家其余的房子已是东倒西歪、破败不堪。1953年,旧居西边宅院的3间堂屋因年久失修有倒塌的危险,淮安县委考虑到故乡人民的感情,对这3间堂屋进行了较大的整修。这件事传到了周恩来那里。1958年,副县长王汝祥去北京时受到周恩来的批评,周恩来还特地写一封信请王汝祥转给淮安县委,信中说:“我提出两个请求:一是万不要再拿这所房子作为纪念,引人参观……二是如公家无别种需要,最好不要使原住这所房子的住户迁移。后一个请求,请你们酌办,前一个请求,无论如何,要求你们答应,否则,我将不断写信请求,直到你们答应为止。” 1960年,周恩来接见淮安县委书记处书记刘秉衡时,又为淮安没有处理掉旧居而严肃批评了刘秉衡。刘秉衡回淮安以后,向县委如实汇报了周恩来的严肃嘱咐。淮安县委感到不能再违背总理指示了,决定把周恩来诞生和生活过的东边宅院,作为县委学习室和儿童图书馆,西边宅院让群众住进去。后来,前往瞻仰周恩来旧居的人,在大门口看到的是这样一块木牌,上面写道:私人住宅 谢绝参观。
  1973年11月17日,周恩来让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吴庆彤打电话到淮安县委办公室,正式传达了他关于处理旧居的3条指示: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第二天,县委常委会研究并决定:一、不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二、不维修房屋;三、县委在干部会上动员大家不组织、不带领人们去参观,并在当晚向国务院办公室作了汇报。11月30日晚,国务院办公室又来电话,说:“总理对县委决定的三点表示满意,以后要派人检查你们的执行情况。”隔了5天,国务院办公室负责人又打电话给县委书记,询问对“三条”的执行情况。
  1974年8月1日,周恩来见到侄媳孙桂云时,又当面询问“三条”的执行情况。孙桂云汇报说:“都执行了,但外地人千方百计找上门来,实在没有办法。”周恩来问:“把房子拆了,你们搬个地方住,行吗?”在场的邓颖超表示支持,说:“拆迁吧,我们给钱。” 孙桂云说:“拆迁房屋要经政府批准,我们自己不好决定。”周恩来点头说:“你们要劝说前来参观的人,叫他们到韶山去瞻仰毛泽东的旧居。”
  
  “故居”的恢复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古城淮安成了花圈的海洋。故乡人民臂戴黑纱,胸佩白花,抬着花圈,排成没有尽头的长队,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周恩来故居,在临时设立的灵堂前肃立、默哀。1977年1月,在纪念周恩来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以及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外籍华人和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那时故居尚未整修,也不能正式开放。他们纷纷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向地方政府表达一个共同的愿望:修复周恩来故居,供世人瞻仰……有些人还捐款、献金。就这样,故乡百万人民的心愿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敦促政府尽快修复故居。
  1978年9月30日,淮安县委向江苏省委提出了关于修复和开放周恩来故居的报告。江苏省委立即予以批准,指示:“周恩来总理故居内部的房屋、道路、内园一律按原状修复……”淮安县委决定成立“周恩来总理故居修复办公室”。下设文物资料征集组、陈列布展组、房屋修复组,全力做好故居的恢复与对外开放工作。工作人员走访了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人员40多人、周恩来亲属30多人,跑了9个省市,走访了135人次,征集文物图片186件(幅)、资料卡片346条。据当时参与故居恢复的淮安县文化馆副馆长陈素萍回忆:县政府从全县精选了200多名能工巧匠参加了故居修复的各项工作。修建时正值隆冬腊月,为确保工程质量,施工人员用十多个大油桶(一米多高)烧煤加温,分为三班夜以继日的施工。参与修建的人员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无一人索要夜餐费、加班费,情绪十分饱满。1979年3月5日,周恩来故居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同时成立了周恩来故居管理处。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每天在故居门前排起长队,有时队伍要排100多米,从故居门前一直排到驸马巷南端的大路。周恩来故居开放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近年来,每年接待中外观众达60万人。
  
  “故居”的古井与古木
  
  典型的苏北民居一般都有水井和榆树,寓意为“饮水思源”、“年年有余(榆)”。在故居内,周恩来乳母蒋妈妈的住房前有一口古井。周恩来幼时常跟蒋妈妈一起从这口井里打水来饮用洗漱、浇瓜浇菜。井沿上的洞孔是当年系井绳用的,井沿边的沟痕是打水绳索长期摩擦留下的。至今,井水仍清澈透明,可正常饮用。周恩来对这口井的印象很深,1960年,他在接见淮安县委负责人时,还特别提起这口井,他说:“我家的那口井还在吗?”并向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庹(笔者注:庹,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
  在古井附近还有两棵榆树,据传是周恩来童年时期亲手所植,属于省二级保护古树,高达20米,粗壮的树干要两个成年人伸出双臂才能合拢,龟裂的树皮又粗又厚。每年春季,碧绿的榆钱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落在故居的屋顶上,飘在井水上,沾在游客身上。
   故居的西北侧有一块空地,占地700平方米,是周家的后院。周恩来童年时期曾随乳母蒋江氏在此种植瓜菜,并在此放过风筝。在后院的西南墙角有一棵素心腊梅,为腊梅中最名贵的品种。寒冬腊月,傲骨铮铮,纯黄的花蕊竞相绽放,色泽明亮,浓香纯正,沁人肺腑。这棵腊梅树龄上百年,相传是周恩来诞生那年,其祖父周攀龙亲手栽植的。淮安人称之为一品梅:腊梅,花中一品;周公,官至一品;其德,人之一品。“花与伟人各占魁”,人们从梅花的馨香中,领略到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1908年周恩来的生母、嗣母相继去世,八婶母杨氏成为了周恩来的实际监护人。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杨氏和周恩来一道跑当铺典当衣物,将房子押给人家,维持半饱半饥的生活。杨氏笃信佛教“积善行德”,在周家十分败落艰难的困境下,仍不忘烧香拜佛,并在住宅面前栽种了一棵观音柳。这棵柳树至今已有100多年,躯干苍老劲奇,枝条细长柔软。家乡人对这棵树有4种称谓:一是观音柳。枝为柳,叶像松,传说是观音菩萨净水瓶中的圣洁物,有福禄吉祥之意。二是积善柳。将茎叶熬成水,可以消除麻疹等病毒,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三是气象树。天晴时一片碧绿,阴雨前树梢上开放出红殷殷的小花,有天气预报作用。四是长寿柳。此树生命力极强,历经百年沧桑、霜打虫蛀,仍是一片生机,枝繁叶茂。
  
  三任总书记在“故居”
  
  人民对周恩来有着各种各样的敬称,包括“古今第一人”、“一代天骄”、“一代明相、万世楷模”、“一代伟人”等等,但人们最普遍的敬称是“全党楷模”。那么,“全党楷模”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故居管理处副主任季庆农是故居的第一代讲解员,据季庆农回忆:“1984年10月29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到周恩来故居,当胡耀邦从车上下来,走向故居大门时,我迎了上去。胡耀邦亲切地和我打招呼,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胡耀邦总书记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随和、很平易近人。胡耀邦总书记认真地听、仔细地看。在故居接待室,胡耀邦在留言簿上题写了‘全党楷模’,写上自己的名字后,胡耀邦又要求随行人员签名,在场的数十名随行人员在胡耀邦签名的左侧挨个签了名。胡耀邦还要求大家向总理学习。”
  半年之后,故居又迎来了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后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1985年4月14日,江泽民瞻仰周恩来故居,并题词:“向全党楷模、敬爱的周总理学习。”当时,江泽民已经卸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正在赴任上海市长的途中。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周恩来一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讲话,指出:“周恩来的精神,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就是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就是高度的原则性同高度的灵活性的结合。”
  2004年5月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瞻仰了周恩来故居。2008年2月29日,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号召弘扬周恩来精神,即:“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谦虚谨慎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
  
  “周家”的另一处遗产
  
  淮安除了周恩来故居外,还有一处周家遗产——周恩来祖茔地。目前,以周恩来故居为核心,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祖茔地在共同形成了“周家”、“周馆”、“周茔”完整的周恩来纪念景区。
  祖茔地距离周恩来故居只有2公里,位于淮城东郊的闸口村夏庄组,占地不足一亩,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祖茔地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定居淮安后购置的唯一一块地产。坟地由周家雇请该地佃农管理,归佃农耕种,不交地租,但负责看管坟墓,每年清明节前负责扫墓培土。1950年,周恩来曾深情地回忆:“1946年,我在南京。南京离淮安只有300余华里,我很想回淮安老家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 两个母亲指周恩来的生母与嗣母。祖茔地原有7座坟墓,安葬着周恩来的13位亲属的遗骨。周恩来在淮安生活的12年中,这里先后安葬了周恩来的祖父母、嗣父母等4位亲属。其中,嗣母陈氏是周恩来亲自安葬的。
  1965年,周恩来专门派侄子周尔萃回乡说服了淮安县委、县政府平掉周家祖茔地,深埋了棺木,坟地交给当地农民种菜。1998年,淮安市委、市政府在周恩来祖茔原址的菜田上,竖起一座石碑,以纪念周恩来“平百年祖坟、开一代新风”的动人之举。2008年,淮安市实施了周恩来祖茔地环境整治工程,工程规划面积8000平方米,新建了“怀恩亭”和怀恩亭广场。(题图为周恩来故居正门)
其他文献
本田飞度(HONDA FET)乘用车采用电控无级自动变速器(Electroni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即EVCT),其优点是:传动比连续无级变化(实际上是将自动变速器的档数增加